词条 | 偶然作 |
释义 | 1 王维诗作《偶然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作,共八句四十个字,以平淡的语句抒写了内心平和淡然的心态。 作品名称:偶然作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王维 ◎ 作品原文偶然作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 作品鉴赏王维的这首《偶然作》写“老”态、“懒”意,抒写了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宁静淡泊之心。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随着时间的飞逝,诗人已经连赋诗的热情也没有了,只有衰老的感觉时时伴随着自己。王维早年积极从政。张九龄贬荆州,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王维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因而长持斋戒,结庐辋川,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安史之乱后,他曾被迫以伪署。乱平,因曾赋诗怀念朝廷获免,责授太子中允,但从此他又带上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心境也更为枯寂,因此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人世也更淡漠了。这就是诗人“懒”的主要原因。这两句诗出语平淡而感慨深沉,“惟有”二字含“无可奈何”、别无选择之叹。“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宿世”,意指前世;王维一身兼长诗画,当时便有“天下文宗”(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当代诗匠”(苑咸《酬王维并序》)之誉。《纯全集》盛赞其“文章冠世,画绝古今”。但王维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把它他们当作一种“积习”的泛起、创作冲动的流露:“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余习”,语出《维摩诘经》:“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本指前世积淀下来的不能改变的东西。这两句诗说的是:我不能改变前世的习惯,吟诗作画只是偶尔被世人知晓。 诗人名维字摩诘,取自佛经,乃菩萨名,其义为净名。但“不能舍余习”,即有违经义,因此说:“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明知不应为而为,这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的反映。王维虽然皈依佛教,但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诗人。 这首诗富于禅味。“宿世”、“前身”是以禅语入诗;“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是以禅理入诗;“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则是以禅趣入诗。诗人以禅入诗,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真谛的直接探索与感悟,诗人以坦然的态度、平淡的语调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感伤的低吟中渗露出彻悟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达简淡朴素之极致,娓娓道来,与全诗格调相一致。 ◎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一,(即状元)。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再迁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卒于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工人物、丛竹、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之为“诗佛”。存诗约400首,有《王右丞集》。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2 郑燮诗作◎ 作品信息【名称】《偶然作》 【年代】清代 【作者】郑燮 【体裁】七言古诗 ◎ 作品原文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①。 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 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 名士之文深莽苍,胸罗万卷杂霸王。 用之未必得实效,崇论闳议多慨慷。 雕镌鱼鸟逐光景,风情亦足喜且狂。 小儒之文何所长,抄经摘史饾饤强②。 玩其词华颇赫烁,寻其义味无毫芒。 弟颂其师客谈说,居然拔帜登词场。 初惊既鄙久萧索,身存气盛名先亡。 辇碑刻石临大道,过者不读倚坏墙。 呜呼,文章自古通造化,息心下意毋躁忙。 ◎ 词语释义①摅(shū):抒发。 ②饾饤(dòudìng):比喻文辞的罗列堆砌。 ◎ 作品鉴赏《清史列传·郑燮传》云:板桥“少颖悟,读书饶别解。家贫,性落拓不羁,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以是得狂名”。这首七古《偶然作》是感兴偶至之作,古人多用作发抒杂感的诗题。诗中透避的见地、愤慨的措辞和辛辣的嘲讽,显示了诗人迥异于一班“名士”、“小儒”的思想抱负和为人之道。 前六句直抒己见,笔意豪迈。“英雄”二句否定经史之类的典籍,提出“直摅血性为文章”的志向。历代奉为“治国齐家平天下”圣典的“书史”,诗人竟一言以蔽之曰:“何必读”。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胆识!然而,“何必读”并非未尝读,而恰是研读之后的知道之言。诗人的“颖悟”、“读书饶别解”,于此可见。这里的“文章”,涵义较宽泛。诗人有语云:“无论时文、古文、诗歌、辞赋,皆谓之文章。”(《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诗人此时年少志豪,血气方刚,满腔刚正不阿之气直抒于激扬文字:“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同上)。诗人《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诗云:“大哉侯生诗,直达其肺腑;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洒洒如贯珠,斩斩入规矩。”这种境地,庶几与“直摅血性”相近。在诗人看来,这才是英雄豪杰的抱负和理想。“不仙”二句措语斩截,旗帜鲜明,表明诗人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至大的儒(贤圣)、释(佛)、道(仙)三家思想决绝的态度,进而以“笔墨之外”别有“主张”为标榜,表白其“学者当自树其帜”(《与江宾谷、江禹九书》)的一贯思想。“纵横”二句,意态轩昂,气概非凡。诗人对国计民生怀着热忱的关注,对时事世态有着深邃的洞察,议论纵横,剖析中肯,有如治世良医针对社会弊端进献疗救的药方。“英雄”云云,实则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才识卓绝、磊落不羁的诗人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中间十六句嬉笑怒骂,指斥“名士”、“小儒”之流,痛快淋漓,锋芒毕露。“名士”六句,揭露“名士”自恃博学,连篇空话,于国于政无益。“名士”胸藏书万卷,他们的文章宏博深奥,其中,武力、权力兼用的霸道,“仁义治天下”的王道,二者杂罗,交相为用。然而,不管他们的崇论宏议多么慷慨激昂,诱人动听,对治国理政却未必能奏实效。有的“名士”则沉缅于咏诗作画,描鱼绘鸟,一味追寻风物,流连光景,稍有风情雅趣便陶然自足,欣喜若狂。小儒六句,斥责“小儒”一无所长,却窃居文坛,欺世盗名。“小儒”的文章只不过擅长于在经史典籍中寻章摘句,堆砌词藻罢了。赏玩其文藻倒也熠熠可观,寻绎其义蕴却丝毫不见。他们凭藉弟子的吹捧、门客的游说,居然角逐争胜,登上文坛宝座。初惊四句总评“名士”、“小儒”,断言华而不实者必被人们唾弃。声扬海内的名士,名噪一时的“小儒”,初而慑其盛名,确实惊异之;继而知其底里,自然鄙夷之;久而唾弃所为,必然冷落之。他们人还在,气犹盛,名声早已丧失殆尽。他们的下场,真可谓可笑复可悲了。他们的文章即使刻石勒碑,碑石运到通衢大道,树立于路旁,过往的人们也不屑一读,而只会把它当作一堵断垣残墙,依靠着休息片刻,挖苦嘲讽尖刻犀利,表露出诗人强烈鲜明的憎恶。 末二句以“呜呼”领起,揭橥为文之道的要旨妙诀。诗人以为,自古以来,文章与自然的创造化育息息相通,只能平气静气,决不能急躁牵强。为文之道来不得半点躁忙,而要追求流露灵府,启人心扉,对一班不能息心下意而急于求成的躁忙之徒也有极大的教益。 板桥有语云:“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此诗不拘体格,兴至则成,魄力雄大,劲气直前,大有香山、放翁之风。诗中表白“直摅血性为文章”的宗旨,标举“如医疗疾进药方”的理想,出语沉着,凸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大志;疾呼“英雄何必读书史”,针砭名士之策“用之未必得实效”,揭露“小儒”之文“义味无毫芒”,指斥“名士”“雕镌鱼鸟逐光景,风情亦足喜且狂”的玩物丧志、戳穿“小儒”“弟颂其师客谈说,居然拔帜登词场”的肮脏伎俩,展示“名士”、“小儒”“身存气盛名先亡”,其文刻意石立碑于道旁,过者不读倚坏墙的可悲下场,痛快酣畅,表现出诗人性狂好骂的气质。只是诗人所骂,“都属推廓不开之假斯文;异乎恃才傲物者之骂人”(《再谕麟儿》)。以此诗观之,直当得起七字之评,曰:“入木三分骂亦精。” ◎ 作者简介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