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欧洲榆小蠹
释义

中文学名:欧洲榆小蠹

拉丁学名:Scolytus multistriatus(Marsham)

别称:榆波纹棘胫小蠹、波纹边材小蠹、光榆小蠹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小蠹科

原产地:欧洲榆树生长地区

入侵时间:1974年

入侵地点:青岛口岸

名称信息

英文名: Smaller european elm bark beetle,Small elm bark beetle

传播途径

随该虫的寄主木段和枝杆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扩散靠成虫飞行和爬行。

寄主植物

榆属多种树种,主要危害山榆、白榆、无毛榆科科树种,偶尔也危害杨树、李树、栎树、东方山毛榉、桦叶千金榆。

为害特点

该虫是一种边材小蠹,主要危害树干和粗枝的韧皮部,破坏形成层。此虫是荷兰榆病病菌的传播者。荷兰榆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能引起榆树大批死亡,由于此疫病造成的损失仅美国就达10亿美元,而在欧洲用于美化街道和公园的榆树的大批死亡,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被人们称为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由于此病的危害,欧洲许多地方的榆树几乎遭致毁灭性的打击。故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将此病的病菌和其传播行列为检疫对象。最近我国公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将欧洲榆小蠹作为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3.8mm,长约宽的2.3倍。体红褐色,鞘翅常有光泽。雄虫额稍凹,表面有粗糙的斜皱纹,刻点不清晰,额毛细长稠密,环聚在额周缘。雌虫额明显突起,额毛较稀、较短。触角锤状部有明显的角状缝,呈铲状,不分节,触角鞭节7节。眼椭圆形,无缺刻。前胸背板方形,表面光亮,刻点较粗、深陷,相距很近,相距约刻点直径的2倍,光滑无毛。鞘翅长为宽的1.3倍,刻点沟凹中陷等,沟间部略凹陷,刻点沟和沟间部的刻点单行排列,很小,中等凹陷,较近,沟间部的刻点常较刻点沟中的刻点稍小。表面光滑。鞘翅后方不构成斜面。第2腹板前半部中央有向后突起的圆柱形的粗直大瘤。雄虫从第2腹节起,腹部向鞘翅末端水平延伸。第2-4腹节的侧缘有1列齿瘤,两性腹部形态基本相同,但雌虫2-4腹板后缘的刺瘤突较小,第3、4腹板后缘中间光平无瘤。卵:白色,近球形。 幼虫:成熟幼虫长5-6mm,体型拱曲,多褶折。额心脏形,具6对额刚毛和前后2对额感觉孔。第2、3和6额刚毛不排列在一横线上;第2、4额刚毛前后几乎排列成一直线。前额感觉孔位于第2、4额刚毛之间或位于第2、3、4额刚毛所组成的三角形边的两侧,触角区凸起,大部分由微刺覆盖;触角刚毛7根,4根位于侧面,1根在后,2根在中。唇基宽约为长的2.5倍,具2对唇基毛,唇基孔1对,左右两孔各位于唇基毛之间。上唇的宽为长的1.5倍,具5对上唇毛,侧方的3对排列成三角形.前方具中毛2对,上唇感觉孔3个,中央的常较左右的两个靠后。在内唇的3对前侧刚毛排成行,与缘平行,中间前后排列3对刚毛,披针状,第2与第3对之间有2对内唇感觉孔,排列成一个四方形。蛹:短壮的翅芽弯曲着包在腹部之外,体的颜色由白色至黑色,随蛹龄的增加而颜色加深。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以幼虫越冬,少数以成虫或蛹越冬;成虫约5月份羽化,第1代成虫飞行期可持续40-50天,最多能飞行5km;每次可产卵35-140粒;在相对湿度为75%和27℃的恒温条件下,卵孵化需6天,幼虫期为27-29天,蛹期为7天。该虫有滞育特性,在前南斯拉夫的研究表明,20%的第1代种群和85%的第2代种群滞育。成虫对受伤的树和枯草芽抱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分泌物敏感。越冬后第1代成虫在健康的树于和枝条上取食,构筑坑道,将病菌孢子传入韧皮部。幼虫取食形成的子坑道从母坑道出发,呈辐射状。幼虫在树皮中化蛹。

控制方法

检疫方法:对榆木及其制品要严格检疫,特别是来自疫区的货物,应引起高度的警惕。在现场检疫时,仔细检查该批货物及其包装铺垫材料是否带有树皮,树皮上是否有虫孔、虫粪、活虫、虫残体等,如发现可疑情况,则剥皮检查,将查到的虫体保存好,尽快送实验室镜检,并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症状。如发现是可疑虫体,则尽快送有关专家核实。

如发现货物带有该虫,则应采取退货、或销毁该批货物,或采取以下措施:

1、用溴甲烷或硫酰氟熏蒸,推荐使用的剂量为15℃以上,溴甲烷32g/m2、24h,或硫酰氟 64g/m2、24h。

2、用水浸泡1个月以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