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诺肉孜节 |
释义 | 节日简介诺肉孜节是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等民族的共同节日。一般是公历每年的3月21日左右,也有人把3月份称之为“诺肉孜月”。大约在叶尼塞河流域创造生肖纪年法以后就有了。这一节日在每年的岁首举行,有辞旧迎新的意思。这天,各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举行庆祝活动。 节日起源“诺肉孜”一词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 关于诺肉孜节,草原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来源一:据说草原游牧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崇拜天地等神。这个节日的来历和天空中的星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每到“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降落、白羊星上升的时刻,人们选择这个时刻过节,希望驱走病源,人畜两旺,迎来幸福和吉祥,所以诺肉孜也有“送旧迎新”的含义。 传说来源二:很久以前,柯尔克孜人民聚居在辽阔丰茂的草原上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一天,卡勒玛克人在两位汗王的率领下,悍然侵犯并洗劫了柯尔克孜牧村,并狂妄地扬言:“如果不投降,就将放出两条恶龙,把草原上的柯尔克孜人统统吃光!”面对这突袭而来、无比凶恶的强敌,牧民们一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名叫诺肉孜的长者挺身而出,他率领柯尔克孜牧民与卡勒玛克入侵者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搏斗。卡勒玛克人依仗人多马壮,强行占领了柯尔克孜人的家园,柯尔克孜人被迫进入深山之中。诺肉孜不甘心失败,他积极联系其他几个部落的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联合大军,抗击入侵者。诺肉孜带领战士在帕米尔深山中采集一种名叫阿德尔阿什曼的有刺的毒草,然后支起锅将毒草加水煮沸,取毒液和面做成油面馕,于3月21日这天给卡勒玛克人送去。柯尔克孜人在山顶上燃起堆堆篝火,静观山下的动静。又饥又渴的卡勒玛克人吃了有毒的油馕像割麦子一样纷纷倒地,柯尔克孜人像决堤洪水那样从山上冲下来,将卡勒玛克人杀了个片甲不存。从此草原上恢复了宁静,柯尔克孜人又过上了幸福、安定、和平的生活。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英雄诺肉孜带领柯尔克孜人抗击卡勒玛克侵略者的胜利,每年3月21日这天都要燃起堆堆篝火,加以庆祝,这一天就被称为诺肉孜节。 节日习俗⒈清点家畜头数和其他财产,庆祝上一年的丰收,为下一年的生产做准备。 ⒉在牧区要生一堆火,让人、畜从上面跳过,意为驱走旧的一年的晦气、病魔、灾难。接着人们围在火堆旁唱“诺肉孜歌”,迎来新的一年的平安,欢乐,让火神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⒊吃“克缺饭”是过诺肉孜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稠粥是用小麦、盐、包谷、青稞、肉、葱、奶油等七种以上食物混合煮熟而成。柯尔克孜族人一边吃着它,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来年富足有余,平安幸福。 ⒋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问候和祝愿。 ⒌开展叼羊、马上角力、赛马、斗鸡、斗羊等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