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努古斯台镇
释义

基本情况

科尔沁左翼后旗辖苏木。“努古斯台”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努古斯台镇.“有鸭子”。1958年设努古斯台公社,1984年置苏木。位于旗境西北部,与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清河镇相邻,距旗府48公里。总土地面积16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万亩,林地22万亩,草牧场72万亩,总户数4750户,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534人,非农人口1093人,农村劳动力7875人,蒙古族16712人,占总人口的96%,汉族占总人口的3%,其他满、回族占总人口的 0.02%。下辖20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18个驻镇机关。

便利的交通。大(虎山)郑(家屯)铁路、304国道横穿境内。以国道为主线,以乡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已经形成。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正在筹建中,通辽至北京高速铁路正在筹划当中。

城镇功能日臻完善。通讯便捷,全镇固定电话2600多部,移动电话3000多部,可实现全球漫游。全镇共有完全小学2所,在校生734余人。两所卫生院,各个嘎查村都设立了卫生室,基本能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经济发展

努古斯台镇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年扩大种植水稻面积。2009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5314亩。除主要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外,还种植绿豆、爬豆、瓜果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可观。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万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秸秆优势,已具备了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镇黄牛存栏40980头,基础母牛存栏20780头。

林业生态互利双赢。2006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两为主、两结合”的生态建设方针和收缩转移战略,累计完成综合治沙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5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公路绿化造林10公里,道乃营、东巴、南巴、哈伦、衙门营等嘎查的村屯绿化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14%,其中有林地22万亩,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得到改善。

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已建成的大牲畜交易市场是后旗北部地区牲畜交易的重要平台,辐射周围余粮堡、辽宁省的彰武、阜新等地区。目前,全镇餐饮、商业等服务网点60余个。

文化发展

努古斯台镇文化底蕴深厚。区内外广为传唱的著名蒙古族民歌“万里”就诞生在努古斯台镇,在科尔沁地区小有名气的说书艺人照和斯图等广大民族民间文艺爱好者为主力,以科尔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艺术,积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实施“生态立镇、畜牧强镇、商贸兴镇、文化名镇”战略,科学谋划、统筹发展,力求新突破。

下辖地区

努古斯台镇下辖雅莫、希达莫、朝格塔拉、巴润伊和温都尔、准伊和温都尔、巴润哈拉嘎台、苏敏哈拉嘎台、准哈拉嘎台、巴润图古日格、准图古日格、套格斯、瑙木塔拉、阿布锦、努古斯台、固日班额莫、花卜、道乃艾勒17个嘎查委员会。境内矽砂资源丰富。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牧养黄牛、绵羊。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辖区总土地面积162万亩,其中耕地14万亩,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林地22万亩,草牧场72万亩。

2、矿产资源:先后共有12个工业企业落户我镇(其中:矽砂采矿业8个、砖厂4个),总投资额达到2900万元以上,为我镇规划建设矽砂产业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可观

特色产业

全镇农牧业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化种、养殖有档次、上水平,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暖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黄牛为主的养殖产业及劳务产业三大产业。

设施农业产业 东花灯设施农业基地总占地面积105亩,东西宽180米,南北长391米。计划总投资280万元,计划建设高标准蔬菜暖棚17栋。以嫁接的速生茄子为主,亩效益约1万元。目前已完成6栋暖棚的三面土筑墙体建设,计划于9月末竣工投入生产。

黄牛产业 全镇黄牛存栏40980头,基础母牛存栏20780头,建永久性棚舍10051间、窖池2200座,饲养50头以上的育肥牛大户达206户,年出栏育肥牛10000头左右,以黄牛为主的养殖业在南巴、衙门营、道乃营等嘎查初具规模,为打造努古斯台黄牛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60%来自于黄牛产业。今年重点抓好翔林集贸有限责任公司育肥牛小区、茫来育肥牛养殖小区、绿洲万头西门塔尔母牛扩繁基地建设。

劳务产业 抓住地缘优势,扩展劳动力就近转移空间,以驻镇砂矿、砖厂为我镇劳务输出主阵地,努力把人口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实现了劳务经济的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对外输出农村劳动力2216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5%,总体创收可达712万元。

相关信息

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西哈伦嘎查的立地条件并不好,全村4.2万亩土地,耕地只有4100亩,像样的甸子地只有2000亩。可谓是九分沙坨一分田。但集体那会儿,虽说打粮不多,牧业生产却远近闻名,那时候植被茂密,饲草充足,家家户户畜禽满圈,群众基本过上了“肉蛋奶”的生活。养畜大户、产粮大户、万元富户不断涌现。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3年扶贫攻坚的战略号召,给“久旱”的西哈伦送来了“甘露”。旗委派专人主抓该嘎查的扶贫工作,并让涉农的主要部门水务局作为扶持单位。“要想富先修路”。扶贫组带领村民推平了连牛车都打误的三道沙梁,使村子与304国道间连上了公路。旗农电局投资11万元,拉来了清一色的水泥杆,全村实现了农网彻底改造;电信公司投资22万元,一次为全村安装了65部固定电话,一多半的户开始进入信息沟通时代;旗开发办投资50万元,为该村新打3眼大井,配套8眼,使2000亩农田实现了井浇;旗农牧局连续3年通过国家项目共计投资172万元,先后建起了草地围栏2.3万亩,奶站一处,永久性棚圈378间,永久性青贮窖池181座,家家户户实现了有棚有窖;拉运红砖15.8万块,建成了800延长米的养牛一条街,25户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养牛专业户;75户村民安装了沼气,全村将近五分之三的户开始用上不花钱的环保能源;更新改造农防林4000多棵,新栽速生林2000多棵,荒地造林2300亩,退耕还林1945亩。经过3年扶贫攻坚,西哈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成了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井配套的2580亩农田格局。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达93.5万公斤,比扶贫前翻了4番。人均纯收入2350元,比扶贫前翻了5番。

在西哈伦嘎查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户已不算是新鲜事了。村民白晓金一家7口人住着6间大瓦房,他家不但有四轮农用车,还有桑塔纳轿车,黄牛27头、奶牛12头,年打粮3万多公斤,卖牛10头左右,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全村现在住房砖瓦化已达80%,电视入户率、手机户占有率均达100%。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哈伦正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