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释义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学科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协同解决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有利于培育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创造重大成果,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

实验室-概况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科技创新成果、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幅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规划和全面布局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生态区域形成具有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营造富于激励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有利于突破体制局限,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学科界限,实现全国性、区域性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建立上下贯通的科技体系,这对于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现状

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涉农实验室、农业部命名建设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截止到2009年底,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实验室)13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5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68个,形成了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框架,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稳定和加强了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发展和新兴学科培育的重要载体。从1990年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五轮的布局和建设,促进了一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稳定了一些公益性强的重要学科方向;提升了一批特色、前沿学科,拓展了农业生物组学、农业生物信息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覆盖了农学、园艺、植保、资源与环境、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学科群体。

2.发现和凝练了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成为创新活动和成果产出的重要源头。重点实验室围绕前瞻性和基础性科技问题,密切关注重大公共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显著增强了农业科研的应急反应能力,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成果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0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占农业领域的80%。H5亚型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集聚和培养了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成为团队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团队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效构筑了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学科群体和交流平台。目前,14个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名院士、28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2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名长江学者,年培养博士生200余人。到2008年底,牵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53次,派出1869人次到国外讲学,引进高端人才617名。

4.获得和积累了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5年重点野外试验站启动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农业产业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和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观测监测和研究示范。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积累了大量长期性的基础性数据,对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政府农业生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农业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整体布局不够完善。一些重点实验室定位不明确,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领域重点实验室目前还基本空白,而个别学科实验室偏多,有的交叉布点。农业野外观测试验站分布零散,难以获得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数据。

二是实验室之间业务交流和互相联系不够密切。一些重点实验室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有效关联,未能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三是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力量分散,对行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握不准,不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求,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室-名单

国家级科研平台(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08年底,经科技部批准,农业领域有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

2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4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5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中国农业大学

6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

7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所

8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9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南昌大学

11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2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13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

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部级科研平台(13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底,13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2 农业部牧草改良与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4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5 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7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8 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9 农业部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0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1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2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3 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4 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与持续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5 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6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7 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8 农业部生态农业环境工程与智能化设备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9 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20 农业部南方蔬菜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1 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2 农业部作物病虫害检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3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4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5 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6 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7 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9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0 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1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管理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3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4 农业部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5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6 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7 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38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39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40 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41 农业部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42 农业部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43 农业部北方寒地园艺作物遗传改良与设施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44 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45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扬州大学

46 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扬州大学

47 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48 农业部作物栽培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49 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西农业大学

50 农业部粮油作物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西农业大学等

51 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沈阳农业大学

52 农业部东北地区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沈阳农业大学

53 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54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55 农业部甘蔗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56 农业部亚热带农业生物灾害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57 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南大学

58 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南大学

59 农业部绿洲作物高产生理与高效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石河子大学

60 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61 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

62 农业部西南作物转基因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

63 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

64 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连海洋大学

65 农业部茶及药用植物生产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

66 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兰州大学

67 农业部园艺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北农业大学

68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农学院等

69 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70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71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72 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73 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74 农业部资源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

75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76 农业部旱作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77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78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79 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安全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80 农业部家养动物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81 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82 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83 农业部人兽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

84 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85 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86 农业部生物入侵与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

87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

88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89 农业部能源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科学研究所

90 农业部烟草类作物质量与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9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92 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93 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94 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95 农业部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96 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97 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98 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99 农业部麻类遗传改良与工程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100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101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

102 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103 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104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105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

106 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07 农业部水产生物工程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108 农业部热带作物产品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109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110 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11 农业部热带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112 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所

113 农业部兽药创新与生物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14 农业部华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115 农业部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116 农业部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117 农业部果树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18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19 农业部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20 农业部经济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岛市农业科学院

121 农业部作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22 农业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

123 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24 农业部动植物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125 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126 农业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27 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128 农业部应用真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129 农业部农作物生物技术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130 农业部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重点开放实验室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131 农业部草食家畜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实验室-布局

国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业领域学科布局和已有建设基础等,规划建设30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以动植物功能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发掘与确证为重点,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组发掘和利用研究,为农业动植物育种提供目的功能基因。

2.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作物基因资源和新基因发掘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创新,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功能途径,作物品种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等研究。

3.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水稻基因定位与克隆、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研究。

4.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专用、抗逆型小麦品种的资源发掘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要病虫害发生、传播及流行规律,锈病等主要病害的分子致病机制等研究。

5.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玉米优良农艺性状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高油、饲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抗旱、抗病虫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优质、多抗、广适、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等研究。

6.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基因挖掘,纤维品质性状形成机理,超高产分子机理与品种设计,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等研究。

7.农业部蔬菜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蔬菜遗传资源研究与育种研究,基因组学研究,栽培生理研究,病虫害与植物互作机理及抗性调控研究等。

8.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油料作物和新型能源植物种质挖掘与创新,油脂与蛋白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功能基因组学、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学、油料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技术等研究。

9.农业部果树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落叶果树种质资源,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栽培生理与技术等研究。

10.农业部牧草遗传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牧草遗传资源收集、鉴定、保存与挖掘利用,牧草种质的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牧草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11.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天然橡胶、木薯、棕榈和热带水果等生物资源的收集、挖掘、利用与遗传改良,热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生理与分子基础等研究。

12.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繁殖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基因组作图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家畜胚胎工程,胚胎发育过程与分子调控机理等研究。

13.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渔业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海水养殖生态调控与环境修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研究。

14.农业部植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作物主要病虫害、次生害虫的预警、发生、灾害形成机理、防控机制,作物病虫害的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及分子遗传基础,寄主、病害虫、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15.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兽药生物靶分子的药物设计,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理,药物结构的肠内生物转化,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机制等研究。

16.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新型动物疫病、重大人畜共患病原的致病机理与防控机制,动物疫病病原病害的诊断与快速检测,动物传染病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病原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等研究,研制新型疫苗及新型诊断试剂。

17.农业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物发育、繁殖和营养生理学和免疫学,渔业资源的养护增殖和资源的合理开发等研究。

18.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农业微生物战略资源收集、保藏、鉴定、评价,转基因生物用、农业蛋白质工程用两类基因和菌株遗传改良、农用代谢物等研究。

19.农业部农业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气候变化与农业相互作用机理,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调控,农业环境演变监测与预警,农业环境污染特征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农业生物与环境作用机理及调控等研究。

20.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植物营养的生物学基础,养分转化与循环过程及调控原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作物施肥与环境质量控制原理,以及新型肥料研制与产业化等研究。

21.农业部耕地保育与农业土壤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中低产耕地改良与质量培育的理论和技术,耕作管理措施对耕地质量影响机制,耕地水土流失防控技术,氮磷等养分流失控制技术研究,研制相应的土壤调理剂。

22.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降水资源高效转化、控制与利用的水动力学机制,作物需水和高效用水的生物学基础,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改良、生理调控和节水农作制度的理论与方法等研究。

23.农业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甘蔗、木薯以及抗盐碱、抗旱等能源作物的选育、改良,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新型生物质能新工艺开发等研究。

24.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动物饲料的营养与免疫、动物营养代谢机理,新型、高效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饲料对动物健康、养分转化效率及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动物营养代谢病与环境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等研究。

25.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干旱、盐碱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作物重要性状发育基础及新技术规模化应用等研究。

26.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农产品中污染物溯源及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研究。

27.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加工、食品安全评价,农产品加工、储运关键技术,以及食品添加剂、食源性微生物等研究。

28.现代农业装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基础理论与关键部件研究;农作物种子加工、播种、栽插、管理、收获共性技术与装备研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丘陵山地轻简型装备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究;渔牧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等研究。

29.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3S技术在农业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监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重大疫病、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等研究。

30.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温室大棚材料、结构与建设标准,设施内部环境控制技术与装备、设施作物优质高效栽培、设施自动化管理、设施内部小型作业机械等研究,以及设施养殖设施和标准化技术,设施种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