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 |
释义 | 简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 从“六五”(1981-1985)到“九五”(1996-2000)期间,在国家计委等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全国先后有300多个县实施了“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 该项目的特点是以县为单元,通过开展综合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能源资源,示范推广商品能源的节约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组织管理和产业服务体系,从而全面解决本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问题,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发展概述以县为单元,通过综合规划,选择建设项目,制定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商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有效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利用体系,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同时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始于“六五”期间(1981-1985)和“七五”期间(1986-1990)前后共18个县开展的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八五”期间(1991-1995)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农业部牵头,联合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共八个部委,包括计委、经贸委、科委、财政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电力部,在全国138个县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简称“百县”项目)。“九五”期间(1996-2000),八部委又在全国204个县组织开展了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前后总计共有358个县实施了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 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在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根据项目县能源建设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综合规划、合理安排、既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能源资源,又积极有效地利用商品能源,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当地的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能源开发和能源节约技术,提高各类能源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能源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强农村能源产业的发展实力,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行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相统一。 历史发展进程1、单项技术发展的缺陷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促使人们认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经受着能源短缺的困扰,加之当时落后的农村能源工艺转换技术和低效利用,更加剧了农村用能的紧张。国家要发展、要振兴,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中国来说,不首先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农村用能短缺的严重状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各级科研机构也在不同层面先后进行了一些单项能源开发技术的试点。例如农村户用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示范,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灶、热水器、太阳能干燥)的试点示范、风能利用技术(户用风力发电、风力提水)的试点示范,小水电开发和农村电气化的试点建设,地热利用技术的试点,薪炭林营造技术的试点等。这些单项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多以农户、乡村为单位,同时限于有关部门各自的业务分工,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与配合。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一个农村小水电站建成了,却由于上游地区农村生活用能短缺导致的滥砍滥伐使得丰水期变短,严重影响到小水电站预期效益的发挥。因此,分割独立的工作方式和以户、村、乡小范围的试点,已不适应中国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实际和要求。只有走联合及合作的道路,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才能促进中国农村能源问题更快、更有效地解决。这一认识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 2、综合建设试点 1983年和1985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农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三部的有关业务部门及农业部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科研人员,下达了为期三年的“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研究”课题,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前后分两批共选择了六个县开展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研究项目,探讨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贯彻国家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途径。三年后这些项目试点虽然是初见成效,却已显示出综合建设很有活力,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七五”开始(1986年),“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要求加强科技力量,在更多的地区内进一步探讨、总结出贯彻“十六字方针”的模式。由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林业部、水利部、国家教委、机电部、能源部共同主持,科学试验期限为五年。该项目选择了12个不同类型的县作为试点,经过五年锲而不舍的联合攻关,最后提出了12种类型区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模式、80多项配套技术。试点县的类型丰富、代表性广泛,并且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项目评估、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 12个试点县的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能源、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能源开发量增长27%,节约量达87万吨标煤,人均生活用能提高25%,林木覆盖率平均增加6个百分点,每年增加7万吨有机肥,能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为1:5。12个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科研课题共有74个国家级和省级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取得的科研成果于1991年获得农业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规模化示范推广 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关注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在18个县的成功试点的实践基础上,决定大规模地推进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由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财政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电力部联合,自1990年至1995年,在全国开展了138个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简称百县项目)。“九五”期间(1996-2000年)又组织了204个县开展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也就是说自1983年起,开展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的总数已达358个。综合建设县的由来“县”是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区单元。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无论是商品能源的管理与节约,或是当地农村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工农业生产所需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或是农民及城镇居民的生活用能的供应与消费,均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在本县的经济活动中同时动作,时时反映着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人民政府,均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和行政管理权力,有能力去协调各有关部门采用合理的适用技术,制订加强管理的条例,动员必要的资金投入等,以保证实现本县的能源综合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目标根据当地能源资源和条件,开发利用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增加商品能源供应,同时开展各种节能项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全县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水平进入本省先进行列。经过几年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使林木覆盖率有明显增长,水土流失基本趋势得到控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态环境趋向好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使农民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项目技术路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把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能源建设中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生态环境能干的承受能力,以最终达到能源、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技术路线为“以软科学为指导,硬科学技术为基础,试验示范为手段,普及推广有规模,最终取得综合效益”。作为县域一级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用大系统的观点,综合建设的思路,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结合当地资源、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统一规划,综合系统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商品能源,建立起多能互补的供能、用能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能源组织领导和产业服务体系,最终取得能源、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1) 以软科学为指导是指以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发展规划为指导性文件。为使建设方案先进、准确、可行,首先要进行农村能源综合规划,通过对能源资源以及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能源供需预测、能源平衡计算和项目经济评价及决策等工作,提出适合本县经济发展,同时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与发展规划。 2) 以硬技术为基础是指在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的单项能源技术开展能源项目建设。单项技术的应用要讲求综合利用,系统技术要讲求优化组合,注意相互配套,强化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3) 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相结合。 经过试验、示范等手段,对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的能源技术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以获得规模效益。 4) 单项效益评价和综合评价。 对单项能源技术进行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为各种工艺技术的择优排序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而综合评价则是对项目建设县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等一系列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项目组织与管理1、组织机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从中央到省、县分别建有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范围内项目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上下一致的指导与组织机构,形成了系统的农村能源建设管理网络。 县级建设项目包括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电气化、小水电、小流域治理、绿化达标、乡企节能和科技扶贫等多项内容,要在县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综合规划、统筹安排。县各有关部门按业务分工,对所列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跟踪和服务,实行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项目建设在国家级层面和各项目省分别设立专家指导组,指导各省及各县做好综合规划,并提供技术信息,组织专项技术指导,开展政策研究,及时向主管领导提供咨询建议。专家组参与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及阶段评估和最后评估。 2、管理制度1)实行合同制度。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实行合同制。实行合同制的目的是便于项目管理,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 项目建设委托单位为国家八部委,承担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保证单位为省计委及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县政府在县农村能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编写合同书、送省计委、省农村能源办审查、签字后报送八部委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同意后正式立项。 2)实行报表制度。采用计算机管理、建立信息管理体系,采用数据库管理方法,各县配备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 报表要反映综合建设进展情况及分年度的进度;反映建设项目执行前、后全县有关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取得成果以及经济、社会效益。 3、项目工作经费各项目县的组织工作经费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纳入国家计划,给予一定额度的工作经费,各项目县所在的省、市、县按一定比例给予工作经费配套。各种能源建设项目的投资则来源于建设单位或个人的自筹资金及贷款。 4、培训与交流开展各种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培训教材由国内外专家共同研讨编写和授课。培训对象是省、县两级的能源业务管理人员,每个项目县不少于6人。 编辑发行“项目工作通讯”,介绍各项目县工作经验及先进典型,向国内外传播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信息。 5、评比与验收制定项目管理评比办法,进行阶段及最终的考核。 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完成后,由县人民政府向国家、省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由国家、省计委牵头组织成立验收组,依据各县项目合同书,对照总目标进行检查、验收。 合同目标验收合格者,由主管部门批准“挂牌”,即授予“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铜牌,以示表彰。 6、开展国际交流选派综合建设的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对口学习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产业化情况,农林业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等,以提高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人员的水平。 项目建设成就“八五”期间138个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主要成就 1、增加了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 “八五”期间,项目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45%,其中,用电量增加了115%,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沼气等优质燃料增加80%左右。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推动了农村能源消费向高品位、优质化方向迈进。到1995年,整个项目形成了年开发100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增加的能源供应量占项目区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以上,实现了1100多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相关于项目区能源供应量10%左右。这“一增一节”有效地缓解了项目区商品能源供需矛盾。 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八五”项目区内的电力供应由1990年的141亿千瓦时增加为1995年的305亿千瓦时,而乡、村、户的通电率则由93.5%、88.9%、85.4%增为99%、97.9%和94.7%。农村电力供应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有力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实施,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有力地支持了“两高一优”农业,“菜栏子”工程建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小康工程建设”。 如“八五”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能源建设模式,如江西赣州、湖北江陵、广西恭城等地的“猪沼果”模式和以沼气为纽带的“钱、粮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猪沼果”模式是指一个农户在承包的一公顷山地上建房与修建猪舍的同时,修建1-2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同时种植果树,形成一个小型的家庭生态农场。农民在这一环境中生活生产,养猪的同时及时使人畜粪便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居住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的同时,经厌氧发酵的粪便转化成富含氧、磷、钾有机肥料为果树施肥,节省了化肥投资,且改良了土壤,土壤有机质逐年提高,同时沼气池为农户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燃料─沼气。这一模式达到了一年收益,二年脱贫,三年致富,五年实现小康的效果。 又如辽宁省等北方各地推广应用的将沼气、猪舍、厕所、大棚温室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四位一体”“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日光温室的适宜温度为冬季的蔬菜种植和猪禽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保证了北方寒冷地区的沼气池常年正常运转,使沼气池技术在北方农村的推广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畜粪便及时入沼气池,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同时净化了养殖环境,沼气池则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经厌氧发酵后的有机肥料。日光温室与畜禽暖圈相连,形成了动植物生长所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补。利用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生产系统,农民靠养猪、种菜可实现投资当年便可收回成本,达到二年脱贫,三年致富,五年达小康的效果。由于日光温室常年使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逐年增加,彻底解决了温室生产过去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的难题。 3、促进了农业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进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营造薪炭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八五”百县建设,五年中植树造林和营造薪炭林112万公顷,改造残次林58万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平均由初期的26.7%提高到33.9%。由于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炉灶、高效架空炕和户用燃池等节能技术,使得天然林得到保护,弱幼林免遭破坏,乱砍滥伐现象得到控制,保证了林业建设的发展。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林、灌、草混交,林、果、草间作,采用立体开发等技术措施,使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加之山坡地退耕还田,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八五”项目期内,水土流失严重的35个县,水土流失控制和治理面积平均达到38%。 ――加强三废治理,大气环境得到改善。通过三废治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引进技术等综合措施,项目县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八五”期间百县乡镇企业及生活、生产用能五年累计共减少CO2排放量475万吨,SO2排放量2.7万吨。 4、初步形成了农村能源产业化体系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农村地区用能分散,规模小的特点,还谈不上农村能源产业体系。农民生活用能设施如柴灶等大多为手工搭砌,商品化程度很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4个五年计划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开始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尽管它当时还比较弱小,却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中一支新兴的工业体系。 农村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使农村能源建设中所需的能源设备(如太阳热水器、省柴节煤灶具、沼气池及其附属配件、小水电设备等做到工厂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产品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实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的过程中,中央项目领导小组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作为综合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综合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能源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八五”期间,经过五年的努力,在百县范围内,农村能源产品已达上百种,生产企业和服务公司(站)达5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和营业额达4亿元人民币,年创利税2700万元人民币。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使得“围绕事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事业”思想得以落实和实现,并成为农村能源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以“八五”综合建设县江苏省邗县为例,短短五年,在县农村能源办领导下,建立了能源环境工程公司、太阳热水器生产厂、液化石油气站等多个企业和公司,并形成一定规模。如太阳热水器厂引进了一条国内先进的太阳能真空管生产线,年产真空管60万支,两个热太阳能水器生产厂年产真空管热水器6000台套以上,1995年即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人民币,计划几年内使年产值达2亿元人民币。 5、形成了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专家咨询队伍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实施,从一开始就有各行各业各部门的专家参加,近二十年的实践造就了一大批能深入农村,又有较深理论修养,掌握多项能源工艺技术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专家人才。通过学习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他们能从综合规划、项目评估、项目设计、信息数据处理,工艺施工等各个方面对项目实施县进行有效地技术咨询。这支队伍现已实现了老,中,青梯次配置,为今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6、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从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基层人员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实施的主体是项目实施的县从事农村能源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通过国家及省建设项目综合规划培训,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计算机数据处理培训等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已成长为各地区进行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有生力量,使各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的深入继续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7、依靠科技进步,项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一开始就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随着农村能源建设的深入发展,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如在砖瓦窖、水泥生产和工业窖炉等乡镇企业改造项目中,各地大力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国家推荐的重点推广应用项目、高效工业锅炉、高效低耗节能变压器、电机、工业余热回收技术均取得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综合利用的效果,太阳能热利用中真空管集热器,北方被动式太阳房的大力普及,利用合理采光时段设计的改造日光温室,太阳能温室养殖、繁育高附加值水产品技术,风能利用中的风柴、风电、风柴电互补技术、光电互补技术、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技术、秸杆致密成型技术,在中国北方发展起来的高效组装架空炕,以及户用燃池技术,特别是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新发展,形成了多种具有地域特色,以沼气为纽带的综合利用模式。 如北方的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南方地区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干旱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综合利用技术是中国户用沼气池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其特点是把沼气的发展紧紧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发挥其综合效益。大中型厌氧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为中国大中型养殖场粪便处理及工业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为获得能源、环境、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城镇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技术,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工艺。薪炭林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使之治水、治山又治坡,取得增加能源供应,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多种效果。这些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均是不断吸取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技术档次的结果。 8、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经过几个五个计划的实践及不断地总结提高,已形成为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丰富,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工程体系。它有确切的指导思想、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明确的工作程序及严谨的项目管理办法,将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