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拉鼓 |
释义 |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6鼓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 基本介绍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清代路德在描写咸阳社火的词中写道:“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建国前,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成立“同乐会”,由会长出面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社火活动。同乐会除组织牛拉鼓外,还组织彩旗队、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梆绞舞,芯子等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正月十五上社火那天,全村人穿红戴绿,欣喜若狂,一大早就集合在广场整队出发表演,当队伍进入城镇时,吸引上万群众涌来观看,他们也舞得更欢了。建国后,当地群众仍保持正月十五闹社火的习俗,而逢各种节日或重大喜庆活动,也必敲牛拉鼓,以示庆贺。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鼓越来越大,牛车已被淘汰,改为用拖拉机或大卡车运载,更便于鼓手舞蹈技的发挥和对整个锣鼓队的指挥, 演出场面牛拉鼓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充分反映三秦人民威武、豪放、质朴的性格。演出一般用两面大鼓、六面小鼓、六面小锣、四面大锣、四个螺号(或马号)、铙钹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二百副。铙钹队员面向大鼓,翻铙时,百余副大铙同时高举,双手灵活翻腕亮铙,犹如无数金蝶飞舞,气势磅礴。 表演形式牛拉鼓队的表演有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百余副铙钹排成数十排,大锣小锣列在两侧,中间六面小鼓,四个螺号成一横排,最后两面大鼓,鼓手面向锣、铙、小鼓队员们,边击边舞。原地表演时,两面大鼓列在场后,小鼓、螺号,大锣依次排在大鼓前,百余副铙钹站成八字队形,小锣分别站在铙钹队前。此时,梆绞舞队可站中间,随牛拉鼓节奏,边敲边舞,以增强气氛。 表演鼓谱整个百余人的锣鼓队员,全由鼓手指挥,牛拉鼓敲的锣鼓谱,以广为流传的[什样锦]为主。其中分四个鼓头、四环花样、两个主调,鼓头有[三起三落]、[杀鼓头]、[单惊鸣]、[干鼓头]。敲时,每段可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敲击或穿插使用。四环花样有[单劈]、[单槌]、[单过桥]和[双铃)。两个主调包括[干鼓番]和[四季花)。表演时,鼓手可随意从鼓头中选一段做开场,然后转入四环花样中某一段。[干鼓番]用得最多,也是全曲的高潮。[四季花]特点是亮大锣与[干鼓番]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演风格牛拉鼓表演时,鼓手身着白色中式对襟布衫,外套一件滚有白边的黑背心,黑裤、黑鞋,系深蓝色腰带,头包白毛巾,从左肩斜挎一条红绸带。双手各持长约50厘米的鼓槌,边敲边舞。动作具有“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格。 “刚”是指舞者动作干净利落,刚劲有力·,在做“单劈槌”、“单劈单花”等动作时,晃手快,转身疾,溧亮的甩头动作,坚实的弓步亮相,都富有鲜明的造型美。 “稳”是舞者动作的练达稳健。每个动律变化既细腻又丰满,有强烈的节奏感。动作有收有放,有张有弛,连接有序,层次分明。做“单抛槌”、“双抛槌”时,跳跃适度,稳抛稳接,稳中仍不失热烈欢乐的情绪,自然地表露出敦厚质朴的性格。 “逸”是指动作英俊潇洒。舞者在动作的起伏转折中,运用腰、臂、手、腕、头、眼神,在千变万化的姿态中,形成了和谐自然的表演和威武飘逸的形象美。 “狂”是指动作粗犷奔放。舞至高潮时,在挥槌的同一节奏里,百余副大铙高举过头,按节奏翻铙,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在做“双劈双槌”和腾空跃于鼓帮上的“金鸡独立”、“回头望月”等造型时,动作幅度大,跳如飞,站如松,很有股楞劲儿。 咸阳牛拉鼓-----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项目 陕西“咸阳牛拉鼓”乃咸阳老西街土生土长之民间鼓 乐艺术,大约起源于秦代以前.“据东周列国志”一百零 四回描写:“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以节疲劳。凡百戏任人陈设,有一长一艺人所不能者,全在次日施逞.”看来,古代之百戏就是现代社火的前身,正月十五耍社火热闹三天的风俗,两千年以前已在陕西盛行了。另外,在秦咸阳三号官殿遗址,发现有百戏图之壁画;在咸阳杨家湾出土的彩绘陶俑、陶骑马俑(又称“三千人马”)中有舞蹈、奏乐、指挥等各种乐舞俑,在咸阳乾陵、昭陵所发掘展示的文物中有大批乐舞壁画和乐舞俑,其中有击鼓、击铙、击铃、吹埙者等.其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在陕西省博物馆陈列咸阳塔尔坡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所用的军乐器镦于,铜质制造精细、造型特别、上小下大而且以优美曲线收腰,顶枢为一身态矫健的飞龙.以上历史文物说明秦汉以来,关中一带的音乐舞蹈(包括锣鼓乐和鼓吹乐)已十分盛行,它们用于节日欢庆,婚丧礼仪,也用于行军打仗以助军威.秦咸阳地处关中腹地,人民生活一直比较优越,所以是秦、汉、唐等朝的都城所在地,自古以来尤为注重节日庆祝活动,而锣鼓的技艺高超、阵容雄伟宏大,形成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咸阳牛拉鼓”昔时技艺以师承传播,演奏每与社火祭祀相关,演奏“什样锦”鼓乐曲亦以关中民间俚曲为滥觞,水深土厚源远流长。传至我父亲郑明寿一代,鼓乐成为新时代之群众艺术,遂使鼓面扩大、鼓壁加高,并被郑明寿父亲始载置牛拉大车架之上鼓乐舞腾踏,“咸阳牛拉鼓”由此而得名,郑明寿亦被誉为“西北鼓王”,浸淫乡里、影响八方,仕 农工商争相效尤,形制日渐壮阔技艺多彩.威震三秦、享誉宇内,近半个世纪盛行不衰.其组织形式以鼓师家为核心,大家捐款购买制作大鼓、铜器、服装、道具,称为 “同乐会”每年正月十五闹无宵、耍社火时为高跷队开路,气吞山河、排山倒海;埋人惊灵、送殡演时庄严浑厚,自八十年代初有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其大起大落之鼓点、深沉有力之节奏,稳重大度之作派、翻江倒海之气势.以为“秦之魂”也,逐寻根求源深入采风,使其载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享永久之荣耀。 咸阳牛拉鼓创始人郑明寿的儿子嫡系第二代传人郑志文,1970年就接任父亲的师承继续表演,延续提高并担起“咸阳牛拉鼓”的重任,使始秦至今,享誉八方的咸阳牛拉鼓更上一层楼。郑志文先生从十一岁起从师其父,开始了“牛拉鼓”这一民间艺术的表演与研究,并参与了1957年以来的各种大型娱乐、庆典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1970年正式承袭了其父的鼓乐事业开始独当一面,打起了享誉八方的“咸阳牛拉鼓”大旗.“咸阳牛拉鼓”传到郑志文先生之后,并不拘于独人独鼓这一单一形式,创立了一人多鼓、多人一鼓和多人多鼓的击鼓形式,并在原有基础上对“牛拉鼓”的基本乐调、套路式的固定动作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发展.还在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系统地整理了“咸阳牛拉鼓”的全套鼓乐曲,分解出“牛拉鼓”的鼓、姿、舞技(即六招八十八式)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使“咸阳牛拉鼓”正式步入民间艺术殿堂,脱俗于一般简单的锣鼓队。经过多年来的精心研究和不断实践,1994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注下,并经文化部门许可,“咸阳牛拉鼓社和鼓乐艺术表演团”正式成立,参加活动 更加频繁,鼓艺得以不断提高,所到之处人潮涌动,观众拍手叫绝.郑志文先生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十二花”,而且创新了牛拉鼓花样繁多高雅的舞蹈动作,击鼓轻巧娴熟、动作稳健有力,“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是其风格,其所创编的“霸王背鞭、童子拜佛、海底捞月、空中霹雳、大鹏展翅、千里走单骑、花槌、狂槌、蛟龙翻江”……等80余套动作(六招八十八式),部分动作已记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 “咸阳牛拉鼓”1957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调演,获证嘉奖并选调进京;1957-1960年连续四年参加陕西省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是当时陕西各种大型活动的压轴节目和传统保留节目;1995年参加陕西省古文化艺术节获三项大奖;连续四届参加杨凌全国农博会开幕式和省内各县市大型活动的开幕式.1999年咸阳春节电视晚会由400人压缩到40人,并被搬上舞台引起轰动,专家称奇。郑志文先生1982年编入民舞集成后,又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号称“三秦鼓王”、“天下第一 鼓”,是当地一位享有盛名的民间鼓手。继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大典.2000年5月又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专家名典》等.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和“田野”栏目组,分别摄制专题片“咸阳人的风采一牛拉鼓”、“黄土地的声音”在中央一套、中央二套节目中多次播出,广泛宣传.郑志文的夫人吴华威及三个女儿郑莉军、郑莉娜、郑莉红和儿子郑 莉鹏都是“咸阳牛拉鼓”的鼓手精英。尤其是三女儿郑莉红被“女性世界”栏目组拍摄成专题片“千禧之夜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牛拉鼓第三代女鼓王”.2000年6月“咸阳牛拉鼓”舞台、广场录像集锦又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电视“星光奖大赛”。2001年咸阳牛拉鼓又被省政府作为陕西的民族文化愧宝进京参展节目,大加推崇.“咸阳牛拉鼓”曲牌名叫“什样锦”,它是始秦止今唯一留存于民间的大型民问鼓乐套曲,它历史悠久,结构完整,由四个鼓头:①单惊鸣②干鼓翻③三起三落④三军掩杀,四环花样:①单糙②双玲③单过桥④单劈,两大主调:①套干鼓翻②四季花所组成.它有三种过门:①环节过门②大过门③鼓头过门。它有两种停鼓:①小停鼓②大 停鼓。运用起来复杂多变极难掌握,四个鼓头可以随时由鼓师挑选即兴带领演奏,也可以连续套用各环花样,多变的反复连续运用、也可单用。“干鼓翻”套用要加干鼓头,如果要收变化极大极难收转。“四季花”“三起三落”两大变化极大,同一曲调运用不一样展现意形如同天地.四环花样连续运用如代干鼓翻,全曲听来给人以回旋之感.单劈代干鼓翻此段为“什样锦”之,在表演形式上这也是全曲的高潮,每当演奏到此时几百副大铙举至头顶翻向大鼓,真是一呼百应、惊天动地、震人心弦,此 段有时反复竟达40-50次之多.“四季花”的特点是亮大锣,在这段演奏中几百副大饶突然停止,由几十面大锣演奏为主,与音色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也给铙者以喘息机会,演奏完后几百副铙猛起恢复演奏,根据场面规模或大停或小停. 咸阳牛拉鼓“什样锦”的停鼓被称为咸阳牛拉鼓一绝,几百副饶一声即停,在千万人涌动中,即刻会鸦雀无声,停鼓后能听到收声之风.(六招八十八式) 六招:根据舞技分类的六种形式. 鼓、帮、糙、_舞、跑、跳.鼓:多变的击鼓法.帮:单独的一种表演形式。‘槌:以抛扔为主(如单抛槌,双抛、高抛、高抛翻等).舞:表演动作为主. 跑:以图阵跑式.跳:为鼓上、鼓下(代地翻)八十八式:为八十八套各具特点的动作。例:单劈、单花单劈、双花单劈、双花双劈,双花交叉劈、双重糙、大车轮、双鱼劈、双糙开山劈。咸阳牛拉鼓西北四大名鼓之首,始秦至今盛行于关中三秦腹地,阵容雄伟宏大、艺技绝伦,行家称之为“关中一绝”,名家谓日:“秦之魂”。自秦以来唯一流传于民间的大型民间中华艺术愧宝,我们应不断努力、刻苦钻研、深入探讨,将其发扬充实,使“咸阳牛拉鼓”这一民间艺术早日登上民族艺术的殿堂,为时代奉献、为祖国争光,并争取走出国门,振我中华民族之威。以上略叙奉献给“中华当代英才论坛会”,希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界民间艺苑同仁珍视这一民间仅存的艺术奇葩,共同研讨协同耕耘,使此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更新发展. (渭水滔滔搜集整理,感谢原作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