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角村 |
释义 | 1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新店乡牛角村◎ 简介牛角行政村隶属于新店乡,属于山区。位于新店乡南边,距离新店乡3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5.55平方公里,海拔2033米,年平均气温14.2 ℃,年降水量1,34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132 亩,人均耕地1.6亩,林地15393 亩。该村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2户,乡村人口共1645人,其中男性874人,女性771人,农业人口917人,劳动力131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68人,彝族6人。到2007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480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21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新店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30公里。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 自然资源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4.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6.4万元,占总收入的62.4%;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41.8%;林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11.4%;第二、三产业收入4.1万元,占总收入的15.5%;工资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57%。农民收入以种、养等为主。全村外出劳务收入15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8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32亩,人均耕地0.69亩,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5393亩,其中经济林地2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89亩,主要种植核桃、木漆等经济林果;草地面积1200亩;荒山荒地620亩,其他面积540亩。有铅锌矿、铁矿等矿产资源。 ◎ 经济发展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水、通路、通电视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67户通自来水,有62户还在饮用井水,有17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不达标。有37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0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1户。该村到新店乡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该村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5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5辆,摩托车20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7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亩,有效灌溉率3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面积1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5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住房。 该村小学生就读于牛角村完小,中学生就读于新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2公里,距离中学3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53人,其中小学生124人,中学生29人。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5人,其中男党员23人,女党员2人,60岁以下的17人;该村有团员37人。 该村目前存在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人畜饮水困难。大多数自然村路不通、饮水困难。该村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大力发展核桃、无公害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发展猪500头、牛120头、羊1300只;发展劳务经济。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125元增加到1800元。 2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岭西乡牛角村牛角村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以北四公里处。 地处山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41户,423人。耕地635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小米,盛产甜杏、樱桃、花椒,山鸡蛋。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牛角”。清光绪年间《苏氏家谱》载:“吾始祖自明洪武初年由枣强而迁莱邑,卜居宜山庄。九世奉鸾祖迁于博邑,卜居尤家庄。”据此,苏氏当于明隆庆年间在此定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薛氏世谱》记载迁居此村时间与苏氏略同。 该村80岁老人苏启坊讲:相传明朝以前曾有尤姓在此定居,故定村名为“尤家庄”。后尤姓无传,苏、薛两姓先后迁入,因村处牛角峪谷口,形似牛角,故取村名为“牛角”。村北双堆山下,现存齐长城遗址,长500米,局部尚完整。 3 台湾省马祖列岛南竿牛角村牛角村位于台湾省马祖的南竿东北方,在形似牛状的南竿岛上是执牛角的位置,因此旧名「牛角村」。此村以曹姓为大姓,称曹家村实不为过。站立在巷弄错综的村落中,昂首仰望牛角岭裸露的花岗岩脉,先民正是在此矗立难攀的岩脉下,一石一瓦辛勤盖起家屋,牛角今更名复兴村,与山陇相背,一南一北,位于峡谷中,三面环山,北伸海峡,和北竿遥遥相对。 位在村落西面的牛背岭,陡峭危岩,奇石峥嵘,突兀山崖,高不可攀,尤为称奇。牛角状如风向袋,南北面临风口,因此夏季凉爽,冬季北风直灌,呼呼作响,冷冽彻骨,可称一绝。马祖酒厂即坐落于复兴村口,所酿「八八坑道」高粱系列酒类驰名中外。 近年来,马祖聚落保存与历史空间再利用的议题从这里萌芽,并已经有了小小的成果。走在牛角村的石阶巷弄里,古厝修建的咖啡屋、餐馆和民宿,以及城乡工作室一颗印建筑,和不知名角落沿着阶梯向上攀升的花卉盆栽,每每吸引人们驻足。 村落西面为牛角岭,当地居民称为摩天岭,岭顶可鸟瞰云台山以东全景,甚至远及北竿、高登、莒光和中国大陆。由酒厂边的步道上山,沿途鸟语花香,清新怡人。林荫步道全长392公尺,是不可错失的登山、健行好景点。 4 江苏省宿迁市蔡集镇牛角村牛角村有个蔡集牛角淹风景区。牛角淹传说是由战国时期孙膑的神牛被贬下凡撞出来的天然大坑,经年累月形成了现在的湖泊。牛角淹地处蔡集镇西北方向,距镇区1公里,与宿邳一级公路和规划建设的小庙路紧邻,天然湖面达300余亩,周围高树林立,环境优美,是蔡集镇良好的天然资源。在牛角淹东北方向,原有一处小庙建筑,为蔡集镇小庙文化的发源地,曾经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都举办大型庙会,历时三至五天,周边县市群众都慕名前往,盛况空前。后小庙毁于战火,但正月初九的庙会习俗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5 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牛角村◎ 基本概况牛角村地处石岐偏西22公里、阜沙镇西北部,东接阜东村,西南与东凤镇东罟村隔河相望。西接卫民村,北接罗松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牛角街1号号段,距阜沙镇府3公里。有大小河涌8条,总长 12.57 公里。下辖南强、新村、河仔、正河、低地等五条自然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数998户,户籍人口3928人,外来、暂住人口 1500人。 ◎ 历史沿革十六世纪中叶已淤积成沙洲,形似牛角,名牛角,为东海十六沙之一。明中至清初已有耕垦。1820年顺德县及本市黄圃人和小榄人迁此定居筑围,名永胜围。 牛角村历史上是革命老区,解放前革命前辈欧初在牛角成立根据地与日寇、国民党、地主作斗争,直至解放胜利。 清宣统二年(1910年),永胜围立名牛角乡,隶属香山县第九(第十一段)浮墟段。民国25年(1936年)立力第九区牛角乡。民国38年9月(1949年),牛角乡划入中山县凤仪乡。1951年1月,牛角乡划入中山县第九区凤鸣乡。1953年6月,立为中山县第十四区(直管)牛角乡(归阜沙片)。1957年2月,立为中山县阜沙乡牛角村,1958年8月改称黄圃人民公社阜沙耕作区第三生产营。1961年8月,第三营(即牛角围)分出牛一、牛二、牛三、牛四等四个生产大队(俗称“四条牛”)。1966年5月阜沙公社从大黄圃公社析出,牛角围的四个生产大队易名:牛一大队称卫民大队;牛二大队称牛角大队;牛三大队称东升大队;牛四大队称南强大队。1998年称牛角村民委员会;2001年12月重新与南强村合并成为新牛角行政村。牛角村1965年分出卫民村、阜东村和以前的南强村,是牛角围的中心,辖区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派出所,市场,达到市一级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 发展情况◎ (一)耕地、土特产牛角村1990年耕地面积4500亩,2009年耕地面积3800亩。 ◎ (二)人口、户数、姓氏、民族、侨情2009年农业人口数3928人,非农业人数22人,外来人口 1500人。壮族2人其它人口均为汉族,。 2002年有45个姓氏,2008年增加到70个姓氏,其中梁、李、冯、陈、吴、黄、罗姓氏均超100以上、梁占人口中的1350人,约占30%。阜东华侨及港澳同包25人,地区包括港澳及多个国家。 ◎ (三)乡村建设2004年,全村进行了自流水水管更换,同时为牛角村内17个小组的道路、街、巷,安装路灯。2005-2009年期间,牛角村在得到市镇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共投入 210 万元,建设一河两岸,将原有1.5米宽的道路扩建成3-4米宽的水泥路,改造桥梁 18座,共96万元,清理、疏通河道12.1 公里,约合140多万元。 ◎ (四)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07年村民人平均纯收入7942元。全村二楼以上房屋占65%,砖瓦房占35%;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村民有汽车54辆。2005年,62%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由政府集体资助,建了砖房。牛角村现有人口3800人,100%参加了合作医疗,村民每月需缴交金额为50元/年,最高报销上限为15000元。农村养老保险复盖率35%左右,我镇参保基数为300元,每月老人领取养老金为171元。新人每月缴交金额为48元,其中市镇每月补贴16元,新人每月实缴交32元。城乡医疗保险刚在2008年8月才起步,每人每年需缴交55元,市镇补贴144元/年。 辖区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派出所,市场,达到市一级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6 云南省玉龙县奉科乡牛角村◎ 村情概况牛角村隶属于奉科乡奉联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0.5 公里,是奉联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气温25.00 ℃,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219.00亩,其中人均耕地0.76亩;有林地4,200.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0户,有乡村人口321人,其中农业人口321人,劳动力2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00.00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9.00亩(其中:水田68.00亩,旱地151.00亩),人均耕地0.76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4,2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5亩,主要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100.00亩;荒山荒地300.00亩,其他面积180.00亩。有铁等资源。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19万元,占总收入的26.5%;畜牧业收入15.90万元,占总收入的45.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31头,肉牛34头,肉羊59头);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0.92万元,占总收入的2.6%;第二、三产业收入5.07万元,占总收入的14.6%;工资性收入9.76万元,占总收入的28.1%。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0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7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9人(占劳动力的4.3%),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3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花椒、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产业。拥有企业0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个;专业合作组织0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0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0人。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70户,共乡村人口321人,其中男性185人,女性136人。其中农业人口321人,劳动力210人。该村以纳西族为主,其中族321人,族0人,其他民族 0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人,占人口总数的8.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2人,参合率56.7%;享受低保2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0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14.3%。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石鼓完小,中学生就读到第四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人,其中小学生28人,中学生13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21.8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议筹劳52个(劳均1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6.13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社会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情况;财政对农民补贴情况;民政救济情况等。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居环境差,宅基拥挤;公益事业基础建设薄弱,人畜饮水水源不足,饮水管网严重老化,急需改造;农村电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安全难以保证;乡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硬化程度较低,需要完善;村内排水沟渠、垃圾池、公厕、文化娱乐场所等急需建设,村容村貌差,须待整治,群众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及二三产业。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农村畜牧产业,努力提高牲畜养殖科学技术含量,提高养殖效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