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宁夏人口发展规划(2006-2020)
释义

宁夏人口发展规划(2006-2020)通知

(宁政发〔2006〕119号 2006年9月2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人口发展规划(2006-2020)》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宁夏人口发展规划(2006-2020)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口发展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发展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发展规律,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对于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长速度,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1.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和全区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我区人口增长速度继续下降,到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59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8‰。“十五”期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7%,比“九五”时期的1.59%下降0.12个百分点,总人口与“十五”末600万人的控制计划相比,相差3.8万人,自然增长率比计划指标低1.02个千分点。全区少数民族人口214.5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 210.5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31%。“十五”期间,回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6%,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汉族和全区平均水平。

2.出生率逐年下降,出生总量保持稳定,妇女的生育水平稳中有降。

“十五”期间,全区人口出生率除2001年比2000年略有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年和2005年已降到16‰以下,为建国5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年份。“十五”期间,全区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基本保持在9万-9.5万人之间,而且较为稳定。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婚育人口的基本稳定并略有减少,今后全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将会稳中有降,并向低生育水平靠近。

3.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省际迁移人口变动不大。

自2000年以来,我区的人口死亡率连续6年稳定在5‰以下,连续5年为全国最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2000年的11.92‰下降到2005年的10,98‰。“十五”期间,由于受低死亡率的影响不大,我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稳定在12‰以下,而2000年以来,全区省际净迁入人口总数不到2万人。由此可见,机械增长不是我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4.非农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增势不减。

“十五”期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区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由 2000年的159.2万人增加到207.7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由同期的28.72%上升到35.19%;农业人口则由同期的395.1万人减少到382,6万人,农业人口的比重也由71.28%下降到64.81%,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84。2005年,全区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9%上升为 42.28%。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二、三产业人口的增加,加快了全区城市化进程。2005年全区流动人口(外来暂住人口)为34.95万人,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6.94岁延长到70.17岁,男性和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68.71岁和71.84岁,分别比1990年延长了 2.76岁和3.79岁。据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由 1990年的275.93万人增加到416.7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9.27%提高到74.27%;全区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由1990年的103.27万人减少到61.77万人,减少了41.5万人;全区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比 2000年增加了0.6年。以上数据表明,“十五”以来全区人口受教育年限已进入初中文化水平。

6.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继续转变,总体呈成年型。

据统计,2005年我区0岁-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5.92%,比2000年下降2.45个百分点;15岁-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8.0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02%,比2000年上升1.55个百分点。从以上指标综合分析,我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仍呈成年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转变。今后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趋势是:少年人口比重继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将持续上升,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挑战

受人口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十一五”到2020年期间,全区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和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1.人口总量继续增加。

今后十几年,即使在低生育水平条件下,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将在10万左右,全区年均净增8万人左右,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人口再生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接近更替水平,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仍然呈增长的态势。

2.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致使我区人口抚养比重心转移,对储蓄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及消费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据预测,2016年前后,我区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和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由于目前我区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小,特别是农村社保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以及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都将对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3.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在103-108之间波动。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逐年升高,第三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06.25、106.96和108.79。2004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8.90,远远超出正常值范围。我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现象日趋严重,必将造成男女比例失调,从而出现男性婚姻竞争加剧,导致拐卖妇女、家庭不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并将危害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4.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十五”期间,我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7.59%。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4.64%,25岁-64岁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5.90%。疾病筛查难以开展,出生缺陷发生率高,地方病患者、残疾人等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大,人口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部分人群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诚心缺失,信用体系亟待完善。

5.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0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要通过劳务输出等途径解决就业问题,再加上逐年增加的城市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未来的流动迁移人口将持续增加。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滞后,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及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难度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6.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目前稳中有降的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妇女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2005年川区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 13.02‰,低于全区15.93‰的水平,而山区8县的人口出生率为18.94‰,分别比全区和川区平均水平高3.01和5.92个千分点。这表明,虽然川区已经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山区实现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山区对全区实现低生育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根本上转变育龄人口的生育观念依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7.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纵深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庞大基数、区域分布失衡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剧。水、粮食、耕地和石油等重要资源瓶颈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恶劣,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

8.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由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约束、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话协商和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等机制不健全,人口安全的隐患尚未消除,人口发展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形势,人口数量多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正逐渐上升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

二、2020年人口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口安全,稳定川区低生育水平,降低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和妇女的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川区稳定低生育水平,山区继续降低妇女的生育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635万人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10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降到21.92‰,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58/10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1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逐步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 47%以上,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2.2020年人口发展目标。

人口总量控制在 710万人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9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降到18.27‰,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51/10万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以上,逐步建立全区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注人口安全,实现人口自身的协调和可持续,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

----坚持“五个统筹”原则,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问题,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

----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推进人口发展领域管理与服务体制改革。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的侧重点,制定区域人口发展目标与政策。

三、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全区“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发展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和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加大人口宏观综合调控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力度,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和解决人口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

1.继续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

要继续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一法三规”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办法》,尽快制定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规定,并适时启动将其上升到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程序。本着整体稳定、适度微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现行政策的有效途径。山区要严肃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微调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不断降低山区生育水平;川区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使全区尽快实现低生育水平。

2.建立健全降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

继续完善和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逐步扩大“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范围,2006年覆盖全区。对“少生快富”项目户做到“四到户”,即奖励资金及时足额到户、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养老保障到户、相关部门优先优惠政策到户、对超生的不享受政策到户。全面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等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强化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和群众组织“三位一体”的互联、互补、互动公共管理和服务,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利用国债项目等多项资金,每年改扩建5所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25所乡级服务所。为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检验设备和急救设备,加大对各级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达到国家基本要求。

3.以人口发展为中心,综合协调各项经济社会政策。

加强部门合作,跟踪分析与生育、死亡、流动、迁移等行为密切相关的户籍、税收、住房、土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政策法规,形成稳定生育水平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优化财政投资结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减少贫困,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实现人口稳定均衡增长。加强人口发展理论与政策的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降低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十一五”期间是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治区人口发展面临“人口红利”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大力推广婚前医学检查,并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出生缺陷筛查。继续探索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出生缺陷干预新技术。免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诊断、孕产期保健和宣传。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并逐步实现免费。加强出生人口素质监测,将医院住院分娩出生缺陷监测与社区人群出生缺陷监测相结合。实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和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儿童营养不良防治经费的投入。推广应用适合农村婴幼儿的“营养包”,改善农村儿童长期慢性营养不良状况。适时、适度、适当开展学校性教育,提高对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的服务能力。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将防治学校常见病提高到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高度来认识,将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控制伤害纳入学生常见病防治范围。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重点做好防治性病、艾滋病、结核、乙肝、血吸虫病及重大传染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对重点人群实行“100%安全套”工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建立和加强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保健问题。实施健康教育促进工程,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有效的孕产妇死亡监测系统,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开展生殖保健服务。逐步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维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对采取绝育手术的育龄妇女要做到“六个一”到人,即:每人保证术后一斤牛奶、一斤鸡蛋、一斤面粉、一斤蔬菜、留院观察1天、住院康复一宿。大力推广安全套社会营销,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

2.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把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升学率。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制度。大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推行从业人员的行业规范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素质。对流动人口教育培训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改善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开发学习资源,免费向全体公民开放公共教育资源,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研究制定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强调政府配置资源的责任和全民依法保障学习者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和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全民的法律普及与法律援助系统。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

“十一五”是我区人口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人口数量多,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必须未雨绸缪,早作预案,为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1.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形成良好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政策法规和舆论环境。提高妇女和女孩的地位,创造平等受教育、就业、晋升、信贷、土地承包等机会,为女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农村男到女家落户和计划生育独女户及双女户对宅基地、责任田的使用权。农村计划生育独女户、双女户父母年满60岁后,年奖励扶助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每人每年600元)再增加300元。制定和完善关于严格禁止利用B超等医学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的管理,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溺弃婴儿行为者的刑事责任。将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2.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积极老龄社会。

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权益。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通过培育民间组织或自愿延长劳动年龄等方式,发挥老年人才优势,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改进和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功能,提倡社会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老龄人口在卫生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要。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迁移和合理分布

要将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城镇和土地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使人口的分布和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促进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健康快速发展。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缓解人口与自然的矛盾。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产业规划、就业规划与人口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实现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就业、社会保险、土地等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全区统一、城乡统筹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促进人口与劳动力在地区和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服务管理制度,使流动人口、“农民工”基本享有与户籍人口、产业工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公正待遇。

(五)建立人力资源配置良性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我区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物质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提升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加快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形成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良好局面。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带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和氛围。加大投资政策改革,完善有利于创业的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优化创业环境,引导、鼓励和扶持青年从事创业活动。实施战略人才开发计划,加速重点行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建立高级人才培养系统和制度,培养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带头人。加大财政对教育健康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争取公共投资中教育投资规模达GDP的 5%,并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健康投资达到GDP的3%-4%。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引导企业、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建立人力资本跨部门综合管理机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配置和使用的综合指导和管理。引导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要素的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和最小成本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保障措施

完成“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职能转变是前提,加大投入是关键,加快人口信息化是基础,加强人口综合治理是保障。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绩考核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服务理念,实现管理为主向服务与管理相结合转变。加快建立健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方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口发展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1.明确目标责任。

严格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到市、责任到县、奖罚到乡、验收到户。要抓重点,攻难点,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进整体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点制度,对计划生育难点乡、村和重点户实行三级承包责任制,即:县 (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抓一个难点乡(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分管负责人各包一个难点村;村委会成员和所有党员各包一个重点户。

2.严格落实奖罚措施,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备案制度。

“十一五”期间,用3年的时间在川区和山区分别开展“三无”(无早婚早育、无间隔不够生育、无超计划生育)和“一无”(无超计划生育)乡(镇、街道)评比活动。对于实现目标的,经验收合格,给予10万元的奖励。同时,要善于利用年度的绩效考核和事业发展的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解决和研究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绩效评估和中期评估对人口发展事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二)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在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必需经费的前提下,做到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投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十一五”期间,要在人均投入35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投入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期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基础卫生资源以国家投入为主,优质卫生资源个人购买与国家、企业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改革卫生投入体制。加大对南部山区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的基础福利个人账户制度,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待遇问题。

(三)构建统一开放、运转高效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打破人口信息上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封锁,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加快人口信息监测网点建设,创新人口信息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加强人口信息整合、开发、利用与研究等方面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快速、及时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系统。大力提高人口发展的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口综合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在自治区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人口发展战略的长效研究机制,形成多部门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工作格局。加快构建人口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加快推进人口发展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口发展的宏观管理与统筹规划,建立适应人口发展的社会服务网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社会政策、法律等杠杆,形成政务公开、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