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宁波市翰香小学
释义

宁波市翰香小学坐落在美丽的月湖之滨,以前为翰香学堂,建于1906年。“翰香”之名取“文翰振其书香”之义。民国19年有藏书楼一幢,古今书籍凡五千余卷,内有珍本《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地方人士也登楼阅览。 学校设施先进,设有电脑室、音乐室、舞蹈房、体育室、美术室、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校训

“恒勤”要求学生“恒勤于学”,要求教师“业精于勤”。注重国文、英文、算术等学科的教学。蔡元培、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来校演讲。宁波素有“中学效实,小学翰香”之美誉。建国后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小足球和书法为传统项目。

荣誉

学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核心,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1998年,学校被中央教科所指定为为“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小语学法指导”实验学校,承担了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6个省级以上课题。

学校先后获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省图书馆建设先进集体”、“市红领巾卫生学校”等荣誉称号。

历史

翰香小学,原是仓基陈氏家族的私塾。该家族的始祖曾任明州太守,但到清末同治年间时,举人陈愈守欲恢复祖上原有“一脉书香,代有闻人;簪缨阀阅,殆不可胜;文人硕学,辈出林立”的盛况,以“翰香”名校,意取“以文翰振其书香”。

同治九年(1870),陈愈守毅然出资1200缗,给贫而能读者,以膏火之资,振兴门第,光大陈氏。

同治十二年(1873),陈愈守合其宗人与蔡司马筠诸君子集资创设“日湖义学”,以课里中孤寒子弟。在陈愈守与蔡筠的建议下,在采莲桥之北,购置维修学舍。有面东正屋五楹,左右有厅,正室之南室五楹,东西两库门。同时考虑到同族无力就学者不能编及,于是在水月桥西另建书屋数楹,礼聘名师,创设“翰香家塾”。

光绪五年(1879),陈愈守之子陈隆藻继承先父的遗志,在翰香家塾旁边购置土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使更多的儿童入学。

光绪十四年(1888),陈隆藻不幸过世。陈愈守的四子陈隆泽重新规划,撤旧图新。

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到翌年五月,陈隆泽出资修缮校舍,形成中四楹,西一楹,东二楹的布局,中一楹为堂,砌石如砥。东西三楹作塾,东边一旁为膳厅和厕所,前是帐房间、仓库间,再前即为大门,为保持学校安全和宁静的环境,四周筑了围墙,共花费银元两千圆。

光绪三十年(1905)十一月,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改书院、学塾为学堂,时为中学科衔的陈隆泽意识到世界日新文明,日启优胜劣汰,竞争剧烈,他禀请宁波府将“翰香家塾”改为“翰香初等小学堂”。这时的开学经费均由家塾的旧有经费抵充,学级课程遵上而定,拟订了章程,规定学生30人,教员2人。

1906年,学校请族叔陈燡和族弟陈贤祁为正副员,又聘詹斌为算术教员。5年后,第一届学生毕业。由于教员热心教育,循循善诱,其中插班生如贤志、贤禴、贤孝,毕业后受高等小学试验,贤志的成绩也名列前茅。当年毕业的,如贤诗、贤鼎、贤轼、贤棼及俊武,各科考试优良。未毕业而提前入商界的,因增加了文化知识,而鹤立鸡群。

此后不久,陈隆泽实行翰香的第二次改组,一面依时行教育宗旨,重订章程,呈请县局、省厅,一面相度校址,从事扩充。在校址对面,原有明余相飞盖园遗址,满目荒凉,已易他姓。往北一半为陈叔房所有,但陈叔房已将地基分给五房共有。陈愈守创建翰香学塾时,曾与五房商量,资助子弟求学,将地基作为校基,但未写契约。陈隆泽办妥地基登记手续,作为五房的辅助义举。翰香校舍,初具规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