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聂乐信 |
释义 | 聂乐信,又名聂玉铭,译名艾伦·聂乐希思,丹麦尔蛮族人。1871年7月生于西班牙巴依尼卡,生后即受洗加入基督教。不久,迁回丹麦。8岁入学,因家贫,以卖唱、做工助读。一次邦工锄草,切掉两个指头,只因聪敏好学,不畏困苦,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丹麦护士专科学校。 1896年4月,受丹麦基督教传导协会派遣,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协助先期到达辽南地区的柏卫牧师夫妇施医布教。后在北京学习两年汉语。1898年11月15日到达大孤山后,立即疫点为贫困口才免费治疗疾病,有时日求诊者多达百人。不久,她收养3名流落街头女孤儿,并于1901年聘请老师为收养的3名孤儿授课。承受着教徒送女入学者逐年增多,于1908年创办了崇正女子小学。1912年创建崇正贫民救济所,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组织她们从事纺织、刺绣生产。1913年,用教会的资且金和自筹金,设幼稚园,解决女工子女入学问题。同年,精心译出一本《圣歌选编》,收录欧美各国赞美《圣经》的诗歌200多首,谱曲后供教徒和女学生演唱。 1917年,与柏卫牧师在孤山北关闪建基督礼拜堂,时称“丹国楼”。每逢星期日上午,由聂乐信主讲《对经》。1920年春,在孤山北关基督教墓地西侧建养老院住房8间,收养了五六名无亲可投的老人,组织老人养鸡种地,兼看护墓地,使老人安度晚年。 1920年,聂乐信已经有较大的影响,以孤山为中心,在庄河、安东两县的9个乡镇设立发会点,教徒达1311人。从这一年起至1925年,她先后翻译出版《基督教五要选读》、《基督教五要便览》、《圣经易记》等著作,并作为课本供教徒和学生学习使用。1927年,崇正女校发展成综合性学校。内设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保姆院、师范班等。学生来源以省内为主,吉林、黑龙江两省也有教徒送女孩入学。校长由聂乐信兼任,主持学校工作。1928年,崇正贫民救浏所设农作部,购置土地,收养无家无业的鳏、寡、孤、残疾人,组织他们耕种农田,经营苇塘、果园或养鸡、养猪、养奶牛等。 1929年,聂乐信本人申请加入了中国籍。丹麦特师柏卫特意为她主持庆贺仪式,地方各界代表抬着“名招手中外”的金字横匾祝贺。据《聂乐信在中国》记载,她入籍后,为“事业之兴,忠诚不渝,昼夜操劳,事必亲能”。并将丹麦都会发给她年俸1400元(现大洋)全部捐赠于慈善事业。她一生生活俭朴清淡,双手不离针织,日常费用靠自食其力。1938年,聂乐信创办的各项事业达到最兴盛时期。崇正女校有学生417人,老师18人。校长姜宝珍是聂乐信原先收养的孤儿,外出读书后又回到崇正女校。崇正贫民救济所收养370人,其中寡妇3人,无家可归的妇女10人,孤儿17人,老弱残疾5人,有厂房和住宅175间;救济所年收入1.68万元,支出1.7万元,收支基本平衡。 1942年,日伪当局强制崇正女校师生晨起遥拜日本“天照大神”,聂乐信以基督教“笃信上帝,不拜他神”为由加以拒绝。因而学校被日伪当局强行接管,更名为安东省大孤山国民高等校。 1946年,柏卫等3名丹麦牧师相约回国时,聂乐信表示:“我是中国人,我不离中国。”1947年,安东县实行土地改革,崇正救济所、养老院的房地产大部分都分给被收养者和附近群众,给聂乐信留下一座教堂,四头奶牛,还有一些果园、苇塘。教友王成仁帮助照料她的生活。她非常理解当时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看到劳苦大众室周围栽满玉兰、丁香和各种果树。她从丹麦引进的黄杏与本地杏树嫁接而结出的孤山杏梅,已经成为水果珍品。 1960年2月,她走路失足,跌伤臂骨,加之年迈体衰,从些卧床不起,同年7月逝世,享年89岁。聂乐信逝世后被安葬于风景秀丽的大孤山下。聂乐信终生未婚,献身中国。教友感其功德显著,作歌缅怀:“其功与山岳并存兮,其质与金银同贵;千秋万代留芳名兮,虽死犹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