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年龄恐慌症 |
释义 | 摘要: “年龄恐慌症”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少中年人的职业恐慌症和年龄恐慌症是非常强烈的。有些中年人因情绪过于紧张及争强好胜,以致患上忧郁症。 定义中年白领在外资企业中优势渐渐丧失。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在中年白领中弥漫开来,此种心理被称为“年龄恐慌症”。张小姐大学毕业即进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轻和高薪一向为人所羡慕。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她的心情开始沉重,不得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她想到国有企业或机关谋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对于员工的年龄问题,一些外企老板说得坦率:总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例。 “年龄恐慌”者通常有以下不良心态: (1)事业、家庭以及过大的压力使人不愿面对年过30的现实; (2)30岁还没做出点成绩,以后的人生更不可能成功; (3)年轻时入错行,年过30无法更改。 现状年龄恐慌袭击外企白领 在外企,员工在35岁左右就开始产生心理恐慌。张小姐大学毕业后在小企业奋斗了几年才进入现在这家外企,可几年过去了,她仍在原地踏步,看着自己日益失去光泽的脸庞,她的心理压力突然增多。现在做什么都要求35岁以下的,这真是一个恐慌而又尴尬的年龄。在外企,如果你到40岁左右还没有“一官半职”的话,确实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绩效考核时刻敲击着你的神经,公司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而减轻你的工作量,或许你还得忍受年轻上司的责难,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另谋出路。另一方面,你不想折腾,想继续“死扛”在这里,直到退休,可是公司却会找各种借口将你辞掉,因为他们宁可用低薪的年轻人来代替你,除非你是公司认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调查外企退休制度与国内企业相似 人到中年,自然会慢慢考虑以后养老的问题,外企的中年人少,是否与退休制度有关呢?大多数外企和国内企业一样,在员工退休后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员工在职期间个人和企业各分担一部分养老保险的缴纳。此外,有的企业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推出“员工持有股票计划”,即使退休以后,也还会有一定的收益。对于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说,则热衷于自己买各种商业险。36岁的阿林在一家外资银行做理财服务,而她自己也买了三四套商业保险。“我们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失业随时可能发生,趁年轻的时候就要多积攒一些。”阿林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外企员工的心声。 专家观点专家认为,35岁到50岁的中年女性白领自有她们的优势,他们丰富的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不应该浪费。就目前来讲,中年白领还有几种较好的出路,如出国留学以增加"含金量",从而增加升职机会,职位越高风险越低。再如,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并非都垂手可得。 专家建议建议有年龄恐慌的中年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计划,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切忌不顾自己实际能力随意定目标。同时,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生活要有规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当感到巨大心理压力时,要勇于向亲朋好友倾诉,以消除不良情绪。 原因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些重新的审视。年龄恐慌症”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原因引起的: 成就恐慌俗话说“三十而立”,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30岁以上的人因为事业无成而感到恐慌,他们会产生消极心理,总觉得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岁以下”时,不少人深为自己的前景担忧。 婚育恐慌由于过多地专注事业,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家庭。一些人也一直在“要事业还是要孩子”的抉择中徘徊不定,往往等到功成名就或者有了两全其美方法的时候,却已经错过了婚育的最佳时期。 定位恐慌人们在自由选择职业、岗位的同时,也会有失业或对职业不满意的时候,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有四个时段:即择业时可能出现的定位危机,工作5~7年后可能出现的升职危机,40岁左右可能出现的方向危机,50岁以后可能出现的饭碗危机。而在这四种危机中,最令职场中人困惑的就是“定位危机”。 竞争恐慌当前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使人诚惶诚恐。几乎所有的职业都具有替代性,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职业发展怕就怕在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在一些公司就职时间较长者,在看到新人生龙活虎时,不禁会联想到自己潜在的处境。“嫉贤”一词用在此,是一种竞争恐慌心理的反应。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