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264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802286360 ·装帧:平装 ·开本:16 内容简介尼采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 本书是周国平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他花费巨大心血做了系统研究的成果,本书是他真正深入到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那么在周国平的世界里,尼采究竟是如何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呢?尼采究竟关心了什么…… -------------------------------------------------------------------------------- 作者简介周国平,哲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目录《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前言(001)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001) 世纪末的漂泊者(002) 新世纪的早生儿(009) 误解和发现(014) 他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颤栗(019) 第二章在人生之画面前(024) 哲学和人生(025) 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029) 为思想而战(036) 哲学家的命运(040) 第三章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044) 人生的辩护者(045) 笑一切悲剧(050) 神圣的舞蹈和神圣的欢笑(057) 强力意志(061) 永恒轮回和命运之爱(067) 第四章人——自由——创造(073) 人是一个试验(075) 意愿使人自由(081) 评价就是创造(090) 第五章“自我”的发现(095) 迷失了的“自我”(096) 成为你自己(103) 健康的自私(108) 第六章向理性挑战(115) 科学的极限(117)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121) 理性的原罪(125) 挑开意识的帷幕(130) 语词的化石(138) 第七章价值的翻转(141) 上帝死了(142) 目录 《尼采与形而上学目录》 概论(001) 1? 欧洲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的危机(004) 什么是虚无主义(005) 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005) 不速之客的到来(007) 上帝死了(0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014) 科学与虚无主义(019) 现代的双重阴影(023) 从形而上学到虚无主义(028) 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028) 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030) 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037) 德国哲学: 形而上学走向瓦解和虚无主义走向成熟(044) 彻底的虚无主义(053) 真诚意识和彻底的虚无主义(053) 积极虚无主义和消极虚无主义(057)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060) 一切价值的重估(064) 2? 逻辑和语言批判: 形而上学的心理分析(069) 内心世界的现象论(070) 驳“意识事实”(070) “不存在所谓意志”(073) 析“我思”(078) “主体”派生出“实体”(083) 知性发生学(089) 知性不能自我批判(089) 逻辑的非逻辑起源(091) 同一律的来历(093) 因果律的来历(097) 逻辑与形而上学(100) 语言形而上学批判(102) 语言的发生——隐喻论(102) 语法与逻辑(105) 语言与形而上学(109) 破除语言的遮蔽(114) 尼采与哲学中的“语言转向”(117) “语言转向”与反形而上学主流(117) 追问语言的存在论基础(120) 走向语言本体论(124) 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127) 恢复语言的无限能产性(129) 3? 透视主义: 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134) 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135) 认识的生物学含义(135) 强力意志和对世界的图解(140) 透视主义(142) 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142) 情绪冲动的透视学(145) 认识即解释(149) 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153) 透视的产物——外观(159) 关于“自在之物”(165) 关于认识的界限(168) 真理问题(173) 真理的诸定义(173) 真理的悖论(178) 4? 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 形而上学的重建或扬弃(185) 重建形而上学的途径(186) 价值的翻转(186) 从自我到世界(189) 强力意志(194) 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194) 强力意志与价值(202) 世界是强力意志(207) 尼采的世界观念(214) 永恒轮回(220) 瞬时体验和“新的世界观”(220) 世界没有常新的能力(224) 给生成打上存在性质的印记(229) 永恒轮回、虚无主义和命运之爱(234) 结语(241) 主要参考书目(248) 本人关于尼采的著译目录(250) 文摘什么是虚无主义 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 据海德格尔考证,在哲学上首先使用“虚无主义”(Nihilismus)一词的是雅可比。雅可比在1799年给费希特的一封信里提到,他本人把唯心主义斥为虚无主义。很显然,他所使用的含义,与后来很不相同。 “虚无主义”一词流行开来,主要是通过屠格涅夫。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他的那部在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代表作《父与子》,其中的主角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巴札洛夫。屠格涅夫自己说,巴札洛夫的原型是一个使他大为惊叹的外省青年医生,“照我看来,这位杰出人物正是那种刚刚产生,还在酝酿阶段,后来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化身。”转引自鲍戈斯洛夫斯基: 《屠格涅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317页。在小说中,巴札洛夫的朋友和崇拜者阿尔卡狄这样说明虚无主义的含义:“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屠格涅夫: 《前夜?父与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228页。巴札洛夫也自称“否认一切”,他嘲笑普希金和诗,艺术,科学,逻辑,贵族制度,自由主义,进步,原则。后来他堕入情网,爱上了贵族女子雅津左娃,可他立即对自己的这种感情深为厌恶,加以否定,对意中人说,爱情“只是一种故意装出来的感情罢了”。 屠格涅夫笔下的虚无主义者是反对一切权威的偶像破坏者,他们只想破坏,无意建设。阿尔卡狄的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向巴札洛夫指出: “您否认一切,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您破坏一切……可是您知道,同时也应该建设呢。” 巴札洛夫答道:“那不是我们的事情了……我们应该先把地面打扫干净。”屠格涅夫: 《前夜?父与子》,第262页。 事实上,在当时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这种否定一切的思潮有着相当市场,青年文学评论家皮萨列夫就是一个典型。他在1861年写道:“请容许我们用我们天生的怀疑主义来摇撼那些恹恹待毙的东西,那些陈腐的破家当——你们所称作普遍权威的东西。”“我们年轻人阵营的一句结语是——可能击溃的,必须击溃;受得起打击的,才是合适的;一击即溃的,尽是废物;无论你向右打去,向左打去,也不会有而且不可能有什么害处的……”转引自高尔基: 《俄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437页。这种破坏一切的激情在当时俄国农奴制度下无疑有革命性作用,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却是人生无目的、无意义的悲观情绪。皮萨列夫在与拉夫洛夫论战时说:“拉夫洛夫向生活过程外寻找生活的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