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泥灸疗法 |
释义 | 泥灸疗法的起源泥灸疗法是中医古老蜡灸疗法的延伸,其涵义是温灼和熨烫,属温敷范畴,也是中医外敷疗法中的一种。泥灸的形成: 泥灸是传统蜡灸的基础上加上矿物泥和藏红 花、雪莲花、当归、川芎、鸡血藤、狗脊、杜仲、桑寄生、透骨草、伸筋草等中草药粉配置而成;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其形状如泥,固名泥灸。 泥灸疗法是外敷疗法与泥灸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方式,泥灸疗法整合了外敷疗法的优点,以及泥灸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具有活血、祛风除湿、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达到快速治愈顽疾等特性。属于温敷范畴。 外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也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敷疗法的特点:简便易学,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患者乐于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贴敷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倍受医家关注,是一个值得系统整理和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泥灸疗法的涵义和作用机理涵义:温灼和熨烫泥灸疗法传承发展了祖国温灸技术,其涵义是温灼和熨烫,属于温敷的范畴。温敷的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春秋战国时大夫就开始运用温敷治疗疾病;泥灸产品中天然火山矿物泥的热辐射作用、中草药的特殊穿透力以及中草药膏药基质的透皮吸收三效合一,使药力直达腠理,开启经脉络脉之外门,给贼邪以出路,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作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有泥灸的记载和论述。“泥灸疗法”治疗疾病简单易行,舒适安全,治病疾防未病。 作用机理泥灸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原理。它结合中医古温灸配方,吸取了千年神奇蜡灸疗法,采用天然矿物泥的热辐射技术,与中草药巧妙结合,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代谢作用、增强肌体细胞活力;运用透皮吸收技术,定向的将药物有效成分由孙脉到十五络脉、入经脉,层层推进,循经感传,调整阴阳,激生正气,作用于相应穴位,修复人体神经系统,打通经络,使疼痛不再复发。 泥灸疗法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功能。它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共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以治疗人体疾病。 泥灸疗法治病机理局部温热刺激效应泥灸疗法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用泥药温敷给予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治疗方法,温灸区域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50℃~60℃,使皮肤内温度在局部形成一个热环境。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泥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还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研究发现,“泥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泥灸的这种近红外线辐射作用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机体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 经络调节机理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肤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可以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和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应(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泥灸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其它作用泥灸疗法的治疗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因为泥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调阴阳的整体作用,并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泥灸疗法的治病机理,是通过泥灸热辐射灼烫过程,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泥灸疗法临床应用及适宜人群临床应用泥灸疗法在临床医学上的作用非常广泛,是对损伤的肢体进行物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当肢体局部受到了泥灸的热效应后,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使血流加快,血氧浓度升高,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增多,产生新陈代谢加快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从而促进肿胀消退,组织修复,缓解关节痉挛,减轻肢体疼痛,增加组织弹性,软化瘢痕的良好作用。同时,泥灸在冷却的过程中,体积缩小,对组织有压迫作用,可以促进水肿的消退。泥灸中还含有油脂,对皮肤有润滑作用,使之富有弹性,具有美化皮肤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泥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早期利用泥灸的温热作用,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局部的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病人自觉症状很快减轻并逐渐消失。 二、泥灸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 软组织损伤临床上较常见,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肩周炎等一些肌肉韧带的慢性损伤更为多见,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肌肉萎缩、挛缩、退变和粘连,并可反复发作。通过泥灸,可使局部肌肉松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加,减轻肿胀,消除疼痛,治愈率可达100%。 三、泥灸在骨折愈合中的应用: 近年来,骨折病人多采用手术疗法,如术后早期适当应用泥灸,能加快血液回流,对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 四、泥灸在疤痕粘连中的应用: 泥灸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软化疤痕组织,并恢复皮肤弹性。 五、泥灸在关节炎中的应用: 泥灸通过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进局部渗出的吸收,消除肌痉挛和增加软组织的伸展性,达到消炎止疼的目的。 适宜人群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平时虽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长期劳累或压力过大而致身体虚弱,精力不足,体力不支,难以胜任繁重工作。 二、患有慢性疾病或久病体虚者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用药物进行彻底控制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贫血、腰腿疼、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等。 三、需要进行体质调理的人群 虽然他们暂无不适的困扰,但由于体质偏颇,不属于平和体质,具有强烈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如能及时进行干预,可以防患于未然。 四、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 总之,泥灸在养生方面应用范围广泛,保健效果立竿见影,施灸处感觉温暖舒服,十分轻松,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广泛运用于养生保健中,是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绝好保健方法,《扁鹊心书》中提及:“人无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百余年寿矣。” 附:泥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泥灸的使用方法1、用微波炉将泥灸加热3~5分钟融化备用,2、清洁皮肤,用热毛巾将皮肤热敷3分钟,待人体感觉泥灸温度宜后,将其摊涂于病灶处、阿是穴(疼痛处),厚度约1~2厘米,盖上专用薄膜,40~50分钟后,取下泥灸即可! 3、泥灸后,泥灸专用贴,贴于患处,3小时后揭掉膏药(让皮肤休息8小时以上,可继续使用) 注意事项1、使用过程中谨防烫伤。2、局部皮肤破损或急性脓性炎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使用本产品出现不适或过敏应停止使用。 3、灸后如有句部发红,发紫或发黑,此乃泥灸所拔之“瘀毒”溢于肌肤而致,不久即可消退,请勿惊慌。 4、微波加热时,请打开盒盖。 泥灸的禁忌症或慎用范围(1)高热、化脓、厌氧菌感染、恶性肿瘤、结核、脑动脉硬化、心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皮肤病、周围循环障碍、严重水肿部位、经深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及1 岁以下婴儿禁用蜡疗。 (2)皮肤感觉障碍、感染及开放伤口处慎用蜡疗。如需灸疗,皮肤感觉障碍得适当降低蜡温,避免烫伤;对于开放性伤口,应注意对创面、直接泥灸及其他材料、用具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后接触创面的应弃去,不宜反复使用。 (3)如治疗部位皮肤近期应用过擦剂,可能提高皮肤敏感性,应嘱病人在灸疗后使用。 对受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注意事项(1)泥灸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热作用,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紧贴皮肤,起到营养、润滑作用,感到舒适。 (2)系统指导加深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出现问题及时反馈,敢于锻炼。 (3)面对面的指导,与其交谈并且暗示、鼓励患者,能够坚持锻炼。 (4)利用生活技巧锻炼,使患者易于掌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