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隐记忆
释义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2ing effect) 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内隐记忆的发现及提出

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1968 年起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1985 年Schacter 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杨治良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indirect test),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unaware memory test)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4.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忆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Tulving & Sqthreet al,1985)。这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是通过间接测量和推理得出的,是一种假设的记忆系统的名称。

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自20世纪初50年代以来,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概括起来,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一)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 (Slamecka et al., 1985)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在这里是指能完全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纳尔逊(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二)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尽管支持阈下知觉的早期实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Eriksen, 1960),但最近利用新的实验技术所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Fowler, et al., 1981; Marcel,1983)。一些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这些任务包括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及创造想象性故事和幻想(imag-inative story and fantasy production)等。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被试很少或没有对阈下刺激的外显记忆的条件下,存在着对这些刺激的内隐记忆。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 1980)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毫秒,因此,被试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谢蒙(Seamon,1983)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曼德勒等人(Mandleret al.,1987)的研究表明,产生随机水平外显记忆的短暂刺激呈现能对非情感判断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给被试者短暂呈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形容词能影响他对目标词的判断,尽管事实上他缺乏对这些词的外显再认(Bargh,1986)。刘易基(Lewiki,1985)发现,在给被试者阈下呈现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如 old-tree)后,再问及有关名词的问题时(如Is a tree big orold tree),被试者趋于选择呈现过的形容词。

(三)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Reber et al., 1976)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贝里(Berry,1987)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样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对内隐记忆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四)启动效应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这一现象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lexical decision)、词的确认(word identification)、以及词根或词段完词 (word stem or fragment completion)。在词汇确定测验中(Scarborough, Gerard& Cortese, 1979),要求被试者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在词的确认测验中(Feustel,Shif-frin& Salasoo, 1983),给被试者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者对新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在完词测验中(Graf,Squire& Mandler 1984),给予被试者一个词根(例如 tab___, table)或词段(例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先前学习词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在经典的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做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在词的确定测验中(Feustel et al., 1983)给被试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对新近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这两类内隐测验都可以归入重复启动的范畴。词汇确定测验也可用于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的研究中,进行单词识别的有关规律的探索。精确地说,重复启动范式与间接启动范式是有差别的,重复启动要求前后两次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差别(Roediger et al., 1990)。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使用重复(直接)启动范式,包括前面介绍的四类测验以及偏好判断、单词提取等。使用间接启动范式也可以进行内隐记忆研究。比如在音似和形似启动中,学习阶段的启动物和测验阶段的目标词是在某一特征上相似。由于这种相似,先前对启动物(prime)的接触也可以导致对目标词(target)作业的反应时或正确率提高或其他影响。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有关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研究可分为两大类: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其中,技能学习的研究是由米尔纳和科金等(Milner& Corkin et al.,1968)开始的。他们发现,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他曾完成过某一任务,但能获得诸如追赶旋转体和镜形跟踪等运动技能。健全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大致正常的知觉和认知技能在其他健忘症病人身上也得到了证明。

健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是由沃林顿和韦斯克朗茨(Warrington&Weiskrantz, 1968, 1970, 1974, 1978)的一系列重要实验开始的。他们二人发现,虽然健忘症病人的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成绩遭受很大破坏,但当用词根或词段作为线索时,他们能表现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的保持。但随后使用词段线索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成绩有时受到破坏。现已清楚,当使用词段或其他线索时病人是否表现出正常的保持取决于测验的内隐和外显性质,当给予被试外显指导时,其成绩就会受到破坏,而当给予被试内隐指令时,病人就表现出与正常被试同样数量的启动。上述观点已由大量实验所证实。

最近,考察健忘症病人是否对记忆中无预先存在表象的新信息(如非词和无关词对等)具有正常的启动或内隐记忆,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塞马克等(Cermark et al., 1985)发现,健忘症病人在非词的知觉确认任务上无启动效应。戴蒙得和罗津(Diamond& Rozin, 1984)用三个字母的词根来测定内隐记忆,获得了类似的结果。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ecter,1987)使用完词测验发现,一些健忘症病人——其记忆障碍相当轻——对无关词对间接获得的联系具有正常的内隐记忆,而重度健忘症病人却没有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莫斯科维塔等人(Moscoviten et al.,1986)用对降级的无关词对的阅读任务来评价内隐记忆,在有严重记忆障碍的病人身上观察到正常的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总之,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能表现出对新获得信息的启动效应,但这种效应依赖于所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以及病人病情的轻重和程度。

除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现象之外,健忘症病人在其他情景下还表现出内隐、外显的分离。沙克特(Schacter et al., 1987)等人证明,健忘症病人能学习一些虚构的关于人们的信息,但不能外显地记得他们刚被告知过此信息。且健忘症病人对先前呈现的旋律有偏好的现象。他们还发现,在一个短暂的接触之后,健忘症病人能较快地发现隐藏的图形。在上述情形下,被试均缺乏对实验材料和学习片段本身的外显恢复。

内隐记忆的实验支持

失忆症患者为什么具有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让失忆症患者和一组心理正常的自愿被试者一起学习一个由一些常见单词所组成的单词表,如Table(桌子)、Garden(花园)等字。几分钟后实验者从这个单词表中选出几个单词,并和甚一些未出现于单词表的新单词混在一起,呈现给被试者,让他们辩认,结果发现,失忆症患者很难忘得哪些单词是所学单词表中的,哪些不是。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将一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提示出来,让被试者填补上该单词所残缺的其他字母,如Tab或Gar等。与让他们进行随机的辨认相比,失忆症患者能够写出更多在所学单词表中出现的单词,有的失忆症患者所能写出的单词的数量甚至与没有记忆障碍的被试者一样多。

这说明,虽然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所学词的记忆,但是对特定任务的操作,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

随后,心理学家们在许多条件下,合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深邃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内隐记忆。

与内隐记忆相对应的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的特征

内隐记忆和宣告记忆是以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大脑回路来处理。程序记忆通常较不容易改变,但可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动行使,其可以只是单纯的反射动作,或是更复杂的一连串行为之组合(相较之下,宣告记忆一般较容易以言语表达出来)。程序记忆的例子包括学习骑脚踏车、打字、使用乐器或是游泳。一旦内化,程序记忆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现有的结果至少在四个方面显示出外显和内隐记忆的不同:

1.学习加工的水平又分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Winnick& Daniel,1970; Jacoby& Dallas, 1981)。对新形成的联系的内隐和外显记忆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意义加工。但意义加工的水平(如用一词或造一句将两个无关词对联系起来)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Graf&Schacter,1985;Schacter&Graf3 19阴)。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雅克比和达拉斯(Jacoby& Dallas, 1981)发现,学习阶段所用听觉方式呈现材料,测验阶段用视觉方式呈现材料可减弱启动效应,使以单词辨识为指认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降低,而对以再认为指标的外显记忆则没有影响。格拉夫等人(Graf et al, 1985)用单词补全和线索回忆测验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张厚粟等(1989)的实验表明汉字音似的启动效应显著’而形似的启动效应则不显著。

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这一研究目前具有不同的结果:有实验表明启动效应可持续几天或几周,而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下,再认能力则显著消退。但也有实验表明:某些启动效应非常短暂,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消退。而相同时间里的外显记忆却可保持(Graf, Mandler& Squire, 1984)。用汉字材料的实验表明,保持时间与词干补笔的可能性大小有关(沫澄等,1989)。

4.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acter, 1987)的研究表明,某些干扰因素可以显著影响外显记忆,而对内隐的单词补全的启动效应则没有影响。

内隐记忆的种类

过去的理论认为内隐记忆只是一种单一的记忆。现在的脑科学发现,内隐记忆可能有不同的种类,在基底神经节、小脑、右侧顶叶等脑结构中可能涉及了不同的内隐记忆任务。

一些认为存在知觉性内隐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一种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围已化现象。目前影响最大、争议最热烈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这二种理论。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这二种理论。

1.多重记忆系统说 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view)的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一观点。按照这一论证逻辑,可推出‘呐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结论。但威瑟斯庞和莫斯科维达(With-erspoon&Moscovitch, 1989)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1)论证逻辑正确,知觉表征系统独立存在,并可继续划分。(2)论证逻辑不正确,不能从实验性分离现象推出机能上独立的记忆系统。(3)记忆的确由不同的系统组成,但并不是以此逻辑论证所得。图尔温等人坚持此一论证逻辑,继续将知觉表征系统再细分为字词系统、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意系统。

图尔温等(Tulving et al., 1990)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却是无关的。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traceless memory system),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特征,每一重表征的唤起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神经心理学家在另一个研究层次上(认知神经学)提出了多重记忆说。有的还利用先进的正电子发射X射线断层照相术,以不同的推理逻辑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

在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中,斯夸尔(L.R.Squire)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陈述记忆是唯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以觉察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记忆系统的操作来实现。另有一些神经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representation systems,简称 PRS)和语意记忆系统(semantic memorysystems),其核心与斯夸尔的观点是一致的。斯夸尔的观点代表着神经心理学家对此类记忆现象的看法,但对于陈述记忆与程序记忆的神经机制目前研究的还不多。一般说来,陈述记忆涉及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结构,它必须依赖大脑皮质及一些特殊脑区;而程序记忆中的启动效应则可能是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包括脊髓)所有主要神经节中的一种特性。

多重记忆说能较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因为各个记忆系统是独立的,当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对于正常人的记忆分离现象表现为,某变量只影响陈述记忆而不影响程序记忆,或某变量只影响程序记忆但不影响陈述记忆。

2.加工说 解释内隐记忆现象的另一种理论为加工说,加工说(pro-cessing view)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系统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加工说是适当传输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的简称,它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是对立的。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罗迪格(Roediger,1990)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 approach)的观点,认为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直接测量(即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因此,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的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许多内隐记忆测验几乎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此,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ing)。所以,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没有影响,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就会有很大影响;反过来也有这种分离。

布拉克斯顿(Blaxton,1989)设计了一组构思新颖的实验,发现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加工说。有些研究者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但沙克特最近在其系列研究中发现:某些线加工水平的变量对内隐记忆没有影响,这与加工说不相符。

加工说从另一个侧面成功地说明正常被试的两类测验间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材料驱动测验与概念驱动测验各自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不同,若测验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相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好;若不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差。这就会导致实验性分离现象。但是,此观点在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时却不理想。对于健忘症病人有意识记忆效果差、而无意识记忆效果好的现象的解释是,其概念驱动过程有障碍而材料驱动过程保持完好。但有些病人在那些要求概念驱动过程的无意识记忆中也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启动效应,这就难以解释了。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水平说相辅相成,学术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揭示内隐记忆机理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

关于内隐记忆的争议

关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心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像Roediger提出了传输适当控制程序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存在。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内隐记忆的任务要求由材料驱动的加工,而外显记忆的任务要求的是意义驱动的加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8: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