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向型经济 |
释义 | 内向型经济指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国家的经济。即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替代原进 口商品以带动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国家通过进口限额、提高关税来扶植本国新兴工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另外,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经济也称内向型经济。国家通过进口限额、提高关税来扶植本国新兴工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另外,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经济也称内向型经济。政策上也有相应的手段,如:为了增加个人消费需求而减少所得税,为增加设备投资而减少法人税,降低利率,发展公益事业等。 基本介绍简介一内向型经济指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国家的经济。即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替代原进口商品以带动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简介二国家通过进口限额、提高关税来扶植本国新兴工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另外,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经济也称内向型经济。政策上也有相应的手段,如:为了增加个人消费需求而减少所得税,为增加设备投资而减少法人税,降低利率,发展公益事业等。 内向型经济的类型内向型经济的类型: 内向型经济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闭关自守型经济采取闭关锁国,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对外资和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目前采取这种内向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在世界上越来越少。 进口替代型经济是指在高关税和行政限制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建立起本国的民族工业,制造那些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具有与进口品竞争的能力,并能在国内市场上替代进口品。进口替代式内向型经济的开放程度比闭关锁国式内向型经济的开放程度要高一些,保护程度相对来说是较弱的,并不反对进口。但因其着眼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所以对进口采取的是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对本国工业实行高保护政策。目前,内向型经济主要是指这种替代进口型的经济。 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区别与外向型经济比较:外向型经济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年代中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 理论依据不同内向型经济是以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依据,认为必须对国内的民族工业施以保护措施,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一般实行高估本币和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来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外向型经济是以比较利益理论为依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优势才能达到。同时,承认经济的外向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内向型经济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力求通过国内的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通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则是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采取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途径,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贸易功能不同内向型经济由于割裂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基本上不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对外贸易只限于引进一些国内必需的先进设备和原材料,出口也只为了换汇的目的,带有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性质。外向型经济则是以扩大出口为导向,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外贸起着先导的作用。通过对外贸易,把本国有竞争力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商品的增殖,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转换机制不同在内向型经济环境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完全靠国内市场的引导,故其转变能力极低。外向型经济则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制产业结构,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产业转换的循环机制,这就促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商品结构频繁的变化和发展。 政府功能和企业行为准则不同在内向型经济模式下,政府机构和功能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内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机构和功能必须符合国际惯例,要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要适合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外向型经济的企业行为,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来经营管理,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体作用。 其他介绍内向型经济的运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采取外向型经济模式还是采取内向型经济模式,会对该国或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它基本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以及国际市场,能充分发挥本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因此,战后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同,其所采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开放出现三大变化,即由目前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依据国内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同时考虑到国际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选择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内向型经济观点新兴国家应向内向型经济转变 很多评论人士在新兴市场中寻求国内需求的增长,以弥补美国经济放缓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国内消费正在增长,而同时,亚洲和中东各国政府也正在转向过去受到忽视的公共投资领域。国内需求的任何增长——如果不想导致各种瓶颈和更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必须伴之以生产由外向型到内向型的转变。这意味着新兴市场的货币将会升值,并且在将来,生产的重心将从诸如T恤和电子产品等贸易品转向不动产和卫生服务等非贸易品。 要实现从外向型到内向型的转变,必须贯彻更多的制度性准则。劳动力市场必须变得更灵活,而如果非贸易品部门希望获得有盈利的生产性增长的话,对产品市场的管制必须解除。随着更多资金流向诸如房地产等资产部门,金融部门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造成大繁荣后紧接着发生严重不景气的情况,而这意味着要进行更多改革并实行更好的监督。最后政府必须在不破坏财政纪律的情况下满足对公共投资的更大需求。 由于在今后几年中,新兴市场相对较高的增长会使它们变得比工业国家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会将更多的钱转移到这里,尤其会投资于非贸易品部门。这将使新兴市场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一方面,定值过高的货币会使转变出口主导战略的努力变得仓促和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对货币市场的干预来抵制升值会加剧通胀。 总的来说,世界在经历了将近10年的增长后正走向一个转折点。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专门从事非贸易品生产、新兴市场专门从事贸易品生产的格局中获益匪浅。在美国减少它的经常项目赤字之际,将会发生~种转变。从中长期来看,这将会为新兴市场创造机会,同时也会增加风险。 内向型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9亿元,同比增长23.3%,这一数字创1996年以来新高。由于通胀增幅已连续三个月回落,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零售额增长的加速趋势更加明显。专家指出,强劲的内需有助于缓解外需放缓的不利影响,政府可能出台更多鼓励消费的措施,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分依赖外需向内外需平衡增长转变。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即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经济的需求变化对中国现有经济模式带来很大影响。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上面。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放缓,国民购买力削弱,导致中国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从南到北,沿海地区都出现了中小企业关门、倒闭、撤资等现象。例如东莞关闭了上千家企业,温州中小企业也关闭了20%。广东省7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该省30%多的中小企业亏损。 不仅如此,外需贡献率也出现下滑,净出口比重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大幅回落2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从使用结构看,消费和投资比重均有所上升,净出口比重明显下降。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为7.1%,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有专家指出,企业从以国外市场为主到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关注可能是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1月至7月,出口增长从去年同期的28.6%放慢到了今年的22.6%,外贸顺差同比减少了8.6%。迫于外需下降,一些企业主动缩小了出口规模,转而开发国内市场,生产符合国内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 事实证明,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是外需,而是内需,内需才是中国经济真正引擎。当前国内消费的增长部分弥补了净出口增长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外需和内需的相对变化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符合结构转型的方向。 虽然前期国家对一些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引起一些企业“阵痛”,但同时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内需增长加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相信内需的潜力较大,辅以适当的政策确保投资增长保持稳定,那么对外需放缓的担忧就可以减轻。要看到,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是国内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但是扩大内需与内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差距。实施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一日之间完成。然而,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国家,如果自身有经济增长如果长期依赖贸易顺差,不仅使本国企业忽略内需不思发展,还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从发展趋势看,长期的出口顺差难以持续,保持国际间贸易平衡成为常态,才是经济健康的表现。所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才是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计和立足之本。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文章认为,新兴市场必须把重心向国内转移,以弥补美国经济放缓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国内消费正在增长,而同时,亚洲和中东各国政府也正在转向过去受到忽视的公共投资领域。国内需求的任何增长——如果不想导致各种瓶颈和更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必须伴之以生产由外向型到内向型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不回到内向型经济上来是没有希望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现象。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们获得了大量的外部资源,也有效的利用了这个外部资源,也获得了大量的外部经济所得,对人们也有利。但是这个阶段性使命完成后,如果仍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将存在很大的风险或危机。 内向型经济转型中国总理温家宝2008年03月0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并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主力,之前的外向型经济势必转为内向型经济。 中国经济之前的发展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也即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次温家宝在报告中加入了消费一项,并将它提到了投资和出口的前面,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最重大变革,因为这样的调整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建立在内需市场的基础上,即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向型经济”。 温家宝在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定为8%左右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这些都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与此相呼应的是,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表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七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在此之前,自2001年以来,投资对GDP的贡献连续超过消费。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而去年发生的这一结构性变化,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出现“拐点”。初步估计,在2007年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及2.7%。专家认为,受人均收入加速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生效、奥运经济刺激等因素影响,200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将更加明显。 另外,中国转向内向型经济发展也有它合理的背景。在全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许多沿海企业已经逐渐转变生产方式,一些出口为主的港商台商已经开始转攻大陆内销市场。东部地区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一改二产独大的局面转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消费品市场畅旺。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勇说,消费品市场旺盛只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一个缩影。市场预测,在此情况下,中国今年的消费将大有所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