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画壶 |
释义 | 内画壶亦称鼻烟壶,内画壶是料器(我国以前对玻璃的称呼)的一类,也有水晶质地的,因数量多,影响大,单列一类,是清代末年发展的民族工艺品,与滕氏布糊画一样都享有极高的艺术品价,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直到工艺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内画壶一开始只是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艺品,内画壶一般用半透明料器制造,比如玻璃,高级的也有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早在19世纪末,就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大量行销国内外市场。现在,内画壶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内画壶的珍品。 简介内画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国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制造的鼻烟壶,也有高级的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壶体一般采用扁平的,以便有两个平面做画,用一种特制的小竹笔,从壶口伸入,倒着在瓶子里做画,因此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在做画以前还需要用铁砂在壶中摇动,使内部表面变成毛玻璃状,工艺复杂,完全用手工制造,原则上各种绘画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一般都是中国画。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但现在工艺已经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立即成为世界著名的工艺品,为了适应各种欣赏习惯,现在也有在内画壶中绘制油画的。 内画壶还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听起来不是太雅,叫鼻烟壶。鼻烟壶取材广泛,有象牙质、瓷料的、玛瑙或者水晶的,玻璃内画壶只是其中一种。它所盛装的用烟草和香料发酵而成的鼻烟看上去能使人一连打上几个喷嚏,但是嗜好鼻烟的人是把它当做提神醒脑药来用的,它被认为能够治疗风寒、头痛等病,而艺术家的用武之地则是在这种方寸大小的壶里行诗作画。 玻璃材质的内画壶美则美矣,但是过于光滑难以作画。所以,在光滑如玻璃的内壁绘画有个前题,就是把玻璃面打成磨砂面。 工艺特点清朝时人们已经知道要将玻璃打毛必须用硬度大于玻璃的东西来进行,于是就用水做润滑剂,往瓶体内掺进铁砂、金砂这些具有一定硬度的东西,用摇晃的方法把小玻璃瓶的内壁磨成毛玻璃状,只有这样才能将色彩敷到玻璃上,这一工艺被形象称地为“涮里”。 内画艺术有四大流派“京、冀、鲁、粤”,起源于乾隆年间的京派现在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内画壶中作画,描绘出来的无论是书法还是图画,是人物还是山水都要符合人类左右两眼的视物习惯,所以在壶坯的内壁作画,用的是反向作画的手法。鼻烟壶当然也有瓷胎的,但那就不再是内画壶而是外画了,所以瓷鼻烟壶的绘画手法不是反向作画。 在瓶的内壁绘画需要用一种很小的勾笔,笔端仍然是狼毫,狼毫在涩涩的毛玻璃壁上绘画,就像在宣纸上一样着色稳定。在这种大方向确定以后, 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大师以及作品便自皇宫至民间涌现出来。内画的题材从简单的装饰图案开始,慢慢发展到山水、人物、花鸟,进而在图画中插入具有故事情节的传说和 神话,在绘画技艺成熟之后,又进一步借鉴国画艺术,给每幅作品加上题款、印章,使得内画壶越来越具有欣赏性,也使得这件小器有了高雅的艺术品位,而俗文化藉此承袭了雅文化的血脉。 将中国文化精髓中书法与绘画之雅移植于内画壶后,嘉庆年间,这种地道的舶来品便满载着中国艺术元素走上国际政治舞台,被做为国与国之间礼尚往来时的最珍贵礼物。 内画壶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叫“帽儿”,给内画壶找一个大小、色彩和材料都匹配的“帽儿”,也是收藏的一部分。 鉴赏内画壶不光从它的书法绘画技艺上来考察,内画壶本身的造型也是艺术欣赏的一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每一款壶的造型决定描绘什么内容、表达手法、题款印章,富于文化素养的匠师不再描摹名人字画,而是拿出具有原创性的书画作品,以奠定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文人书画中的布局谋篇、意境笔法最终成就了内画壶这一综合艺术。 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派内画壶,是内画壶雅派的代表,自元以降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它的出品人和玩赏者的文化品次。有句行内俗话叫:“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 马少宣的代表作是在大拇指大的壶内,工楷书写全篇《九成宫》,以谭鑫培扮黄忠为题材的国粹也囊括其中;叶仲三广涉花鸟、山水、人物、草虫、博古,擅长 聊斋红楼。内画壶流派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60年代,内画艺术有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艺人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山东派用毫毛笔作画,以画面纤巧、艳丽取胜,王习三在继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艺人叶仲三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冀派” 王习三的作品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浑厚质朴,线描富于变化,设色协调雅致,布局严谨得当,款式高雅工秀。他画的鼻烟壶不仅技巧精湛,而且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虫草等应有尽有,扩大了内画壶的取材领域,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风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准确、逼真,形神兼备,气魄宏大,达到真、善、美的统 近年来,王习三在工艺美术上不断创新,产品由内画壶一种,增加了外画壶和内、外画壶两种,绘画题材由山水、人物、虫鸟、花草,扩大到长城、山海关、故宫、颐和园、正定大佛寺、赵州桥等名胜古迹;作品销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购的珍品。 叹为观止内画壶利玛窦将鼻烟带入中国时,盛放的器具多为大玻璃瓶。为了携带方便,小巧精致的鼻烟壶应运而生。材质从玻璃到玉石水晶,越来越名贵。再后来,在鼻烟壶内壁作画的风尚兴起,内画壶不再是普通的鼻烟壶,而成了精巧的艺术品。 内画家一丁人物简历一丁,原名聂磊,字瑞之,号桃城居士,1974年生。自幼秉承家学,在父亲指导下习文练字,打 下了扎实的传统书画功底。后又多次到西安碑林和孔庙碑林观摩临习,书艺大进。其内画曾得到王习三大师亲自指点传授,作品格调古雅,气韵生动。其壶内书法在内画史上是继清代马少宣之 后崛起的第二位实力派大家,“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他的内书小楷《千字文》每个字大 小只有一毫米左右,难度之大至今无人能够企及,被誉为“内书一绝”,“当代内书第一人”。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员 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业经历内画在海内外被誉为“鬼斧神工”、“中国一绝”,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内画的创作 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它区别于外画的是:首先作画顺序相反,内壁反着书画,外壁才能是正顺 序;其次壶口小限制书画的操作,内壁绘画时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所以内画不但要有扎实的外 画基础,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正是因为内画创作的不易,故而当一件精 品呈现出时,才俞显珍贵。当在晶莹剔透的水晶鼻烟壶里,看到一丁(聂磊)清雅流动,圆润古 朴的书法作品,是那么的富有神韵,宛若新鲜的生命汁液在莹润的壶壁上流淌,感动之情便油然 而生。审视愈久,愈感觉他的书法中有着“清风出袖”、“揽月入怀”的生命意蕴,实在令人难 以置信如此高超的艺术竟出自一个儒雅书生之手,后生可畏,诚哉斯言!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两晋和隋唐时书家辈出,达到巅峰。宋、元 、明书法继以晋唐法度,不断创新。清代书家,崇尚北碑之学,也熔凝出新的风格。一丁能在毫 厘之大的壶内作书,又能够做到笔法不苟,点画清晰,还能在结体、布局方面别出心裁,独树一 帜,而卓然自成一家,实属当代书法艺术之奇迹。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才 能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个中国画家来说,不懂书法意味着艺术前途是黑暗的。自决定从事内画 艺术之初,一丁就立志要把内书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自幼酷爱书法的一丁,从小便随父亲练习书法,他的父亲在当地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家,在家 父严格的教导下开始从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练起,逐渐延伸到永字八法,欧阳询36 法,黄自元92法。他在临摹学习过程中,不避寒暑,心摹手追,日日临池,坚持不懈,不敢有半 点马虎,努力体悟楷书的精微与奥妙,从中领会欧体楷书笔法结构的真谛。即使在吃饭和上厕所 间隙也不忘练悬腕悬肘,平时吃饭时把拿筷子都当做练习的机会。在此期间,他遍学欧阳询的《 化度寺碑》、《皇甫君碑》以及《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在长期的练习中,一 丁体悟到:书法以用笔为上,形者次之。 一丁大师获奖作品 楷书贵在静中求动,点画向背,纵横有象。如果说金文天真烂漫,浑然天成,还有之取法乎自然 具象得话,那么,楷书更是取法乎自然得抽象和规范。为此,在学书之余,他的师法对象也不仅 限于欧阳询一家,而是广集诸家。他还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得其空灵飘逸,高情远韵。学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以得其高古的庙堂之气,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得其秀劲灵动 ,醇厚自然之风。在进行内书创作时,一丁对写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进行认真揣摩,努力掌握 运笔的奥妙,力求运笔要圆润、挺拔,而避讳状如算子。在下笔时努力用好中锋,起笔处或尖而 收笔处则圆。考虑到内画鼻烟壶的造型,一丁在创作中认识到,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就会生 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 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 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同时,他又深知,字外功的重要。 他从学习哲学、古诗词、散文、音律、舞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照观书法,以揣摩和体会其中所蕴 涵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才情。为此,他的一笔一画中深见其书法富有技巧和修养,看似信手写来, 轻松优雅,实则是学养丰锤炼所得。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磨砺,一丁终于将中国欧体字的间架结构 惟妙惟肖的书于壶中,结构整齐而不板滞,紧密而不局促,用笔看似横平竖直,然略有倾斜,起 、收笔干净利落,撇、捺圆润饱满。字字求生动,行行有活字。如虎踞龙盘之态,如苍鹰将展未 展,如鸟之伧忙回首,刚健秀美,完全把内书艺术在鼻烟壶里完全体现了出来,把这种高难度, 高技巧的艺术发挥到了极限,继清代内画名家马少宣之后把内书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作品特点其内书作品骨力清奇,秀雅圆润,是继清代马少宣之后,崛起的第二位实力派内书大家,被誉为 “内书一绝”,“中国当代内书第一人”。在外书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聂磊又转向鼻烟壶内书这 块独特的书法领域。在清代,一代内画名家马少宣曾经在鼻烟壶内书写诗篇并配上图画。老一辈 内画家虽然功力深厚,但书写出来的字受书写工具(竹笔)的限制,状如算子,显得僵硬,呆板 ,缺少变化、毫无生气,像馆阁体。现在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聂磊经过近十年的磨砺和探索, 终于完全把毛笔书写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的特性在鼻烟壶里完全体现了出来,把这种高难度, 高技巧的内书艺术发挥到了极限,继马少宣之后把内书艺术推向了巅峰。 成就及荣誉近年来,其书写的内书《千字文》大小仅有2毫米,难度之大,至今仍无人能企及,堪称内书之最 ,是现存内书作品中的稀世珍品。其他内书作品有《兰亭序》,《心经》,《岳阳楼记》,《百 家姓》,《千字文》等,曾被称赞为“鬼斧神工,内书奇人”。其中内书小楷《千字文》获2007 年“习三杯”内画大奖赛银奖。其草书《芙蓉楼送辛渐》获“草圣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 被载入其他作品还被载入《中国书画藏典》、《国际书法家全集》、《中国艺术家精品大典》等 典集。并刊入《中华热土》、《人民画报》等报刊。其传略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 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本人被授予“二十一世纪中国知名书画艺术家”、“当代 中国华人书画艺术家”、“百名作品最具有收藏价值艺术家”、“中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坚人物” 等荣誉称号。在海内外收藏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社会评价江山代有人才出。内画如今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联和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 艺品徽章”认证,历史赋予内画这一伟大的民族艺术既要继承而又必须发展的使命,有继承才有 发展,发展了就是最好的继承。一丁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志存高远,功苦同铸、德艺双修,不断 进行着内书艺术的探索!相信属于他的内书艺术天地会更加广阔。 活动年表1996年作品在首届“北京旅游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 1997年作品被载入《中国书画藏典》 1998年作品被载入《中国书画家全集》 2001年被河北省轻工业厅评为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家 2003年作品被载入《中国艺术家精品大典》 2004年作品在首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书画大赛荣获二等奖 2007年草书《芙蓉楼送辛渐》获“草圣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并被组委会永久收藏。 2007书法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 2007年内书小楷《千字文》获“习三杯”内画大奖赛银奖。 2007年书法作品被“普阳杯·和谐中国”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永久收藏 2008年被授予“中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坚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9年被授予“百名作品最具有 收藏价值艺术家” 2010年内书《心经》获“习三杯”内画大奖赛铜奖。 2010年15件作品被载入《中国内画鼻烟壶》 2011年其事迹被衡水市委宣传部载入《衡水文化概览》 2011年20件作品参展 “上海内画鼻烟壶精品展” 2011年6件作品入选《冀派内画图典》 2011年8件作品入选《内画艺术》 2011年8件作品参展《大方无隅》当代内画艺术展 2011年由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和尚发明内画壶相传嘉庆、道光年间,一个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职,寄宿在庙里,因鼻烟快吸完了,就用烟签刮烟壶中剩下的鼻烟。庙里的一个和尚看到烟签在壶的内壁留下很多刮痕,很有国画的线条感,就将其拓展成了内画壶技艺。 不过,据专家考证,内画壶的发明者并非和尚,而是清嘉庆年间南方一位年轻画家。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晃动,将内壁磨出细纹,使颜料易于附着,然后以带有弯钩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内壁反向作画。这位画家就是甘桓,现存甘桓最早的内画壶制于1816年,据传他在1860年辍笔。 内画壶的流派京派爱好内画鼻烟壶的收藏家,恐怕没人不知道叶淑英的名字。她有这样高的知名度,不但因为她是京城叶派内画鼻祖叶仲三的孙女,叶莑祺的女儿。而且还因为她是迄今还在从事内画鼻烟壶工作的,唯一的叶家后人,叶派唯一嫡传人。叶淑英生于1939年12月4日,排行老三。她从小受父亲叶莑祺和伯父叶晓峰的影响,酷爱绘画,1957年9月2日,她在政府有关部门动员下离学,当时她刚读完初一,便随父亲一直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内画工作。 此后1958年叶氏家族收王习三为第一个外姓弟子,1960年收丁桂玲,刘守本为外姓弟子。王习三和丁桂玲,刘守本 都从叶晓峰,叶莑祺,叶淑英父女那里得到不少叶派真传。 叶淑英早期内画以人物与荷塘金鱼等叶派作品为主,后来的题材便以花鸟为主。此外也画草虫等其他题材。她的花鸟画技法和风格与古月轩中同一题材极其相似,这与她画叶派古月轩有密切关系。在她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曾传授众多外姓弟子,冀派创始人王习三就出自叶派门下,可见她为内画事业的发扬光大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 刘守本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荣誉会员,刘守本出生于1943年,自幼喜爱美术。1960年刘守本从师于内?画大师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二位老艺人学习。从师学艺后,以画传统人物画为主,兼工动物、山水、肖像等。在继承传统京派内画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刘守本逐渐创立了新的京派内画艺术风格,即用壶考究、题材广泛、画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色泽古朴。20世纪90年代后,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刘守本又创作了大量反映皇家及京城市井生活题材的作品,广受国内外藏家喜爱。 鲁派鲁派内画壶根植于琉璃艺术发展,发端于中国琉璃之乡――山东淄博。清朝光绪年间,李公平被选进宫廷,称作御匠。自清朝咸丰以来,博山的刻花鼻烟壶驰名中外。代表人物是李克昌。 李克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2年9月生于山东博山,1957年拜山东内画鼻祖毕荣九后人毕恒元为启蒙老师,1960年入博山内画技校从师毕荣九弟子张文堂、薛景万学习,1960年在博山市美术琉璃厂工作,他改进了老师薛景万先生发明的内画毛笔为“管式”制作法,使中国内画形成了现代风格;发明了套层内画法(俗称立体法)和油画法内画。1985年,内画油画法作品火焚咸阳获得全国工艺作品展最佳创作奖,1988年获中国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9年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任山东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96年退休后客居澳大利亚西澳伯斯市继续从事艺术创作。2007年担任澳大利亚东方文化艺术协会荣誉会长,2008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世界手工艺大会暨世界手工艺发展国际论坛上荣获了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的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代表作有《红楼梦》、《聊斋股市》、《清明上河图》等一系列内画壶作品。作品《观潮图》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冀派冀派内画艺术源于京城叶派内画,是王习三先生学习了京城叶派叶晓峰,叶莑祺两位叶派传承人的技艺后创立的。王习三先生,所使用的工具是金属杆钩小毛笔,颜料为中国画颜料和油画颜料以及丙烯颜料等。 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体现在画种方面有:国画、书法、油画、版画、装饰画等,题材方面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鱼虫、肖像、静物、风景等。 王习三,原名王端成,生于1938年,河北阜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衡水市委名誉主委。1958年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习内画鼻烟壶艺术。1958年至1966年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艺后调北京工艺美术厂搞内画创作,现任衡水市内画艺术院院长。 粤派粤派内画鼻烟壶: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著称于世,也是一个年轻的派系。粤派在广东汕头,代表人物为吴松龄。 吴松龄 1920年12月出生,1998年4月24日逝世,享年77岁。汕头市人,自幼喜爱美术,24岁时拜黄史庭先生为师,打了了国画艺术基础。1950年他开始象牙微雕艺术,1956年进汕头市古玩珠宝店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攻克瓶内画艺术难关。1972年调到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从事瓶内画创作,并带徒传艺,这一年汕头瓶内画正式问世。 汕头瓶内画从作画工具、绘画技法、构图形式,到瓶体造型、瓶外装饰、艺术效果等都是吴松龄倾注心血创制出来的,与北方内画有很大差异,自成一格。吴松龄是汕头瓶内画的创始人,数百件作品被选送至二十多个国家展览及参加全国、省各类展览会,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1979年获工艺美术师职称,1983年被省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86年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3年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内画的形成内画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也没有进行贿赂,尽管等了很长时间,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和尚看见,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内画的制作 用料器制成的小瓶子,瓶内用铁砂和金钢砂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特制的弯头竹签笔或竹签狼毫笔蘸上颜色,伸进豆粒般大的瓶口内,在内壁上画出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主要产地在北京、河北衡水、山东博山和广东。是一种独特、古雅、小巧的手工艺品。 内画壶-历史内画,是在用玻璃、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小型瓶、壶、蛋形等的内壁上,用特制的画笔作画的一种技艺.这种工艺品工精艺绝,最早的内画工艺品是内画鼻烟壶。鼻烟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传入中国的。至清代乾隆年间,闻鼻烟、玩赏鼻烟壶成为风靡朝野的时尚,人们相信它有“辟疫之功” 当时鼻烟壶制法很多,玻璃料制作的鼻烟壶是其中的一种 相传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一地方小吏来京办事,困在庙里此人有闻鼻烟的习惯。当鼻烟用完,便用烟签掏出粘在壶内壁上的烟,这样划出许多道道 此事被庙里一个有心的和尚看在眼里,得到启发,于是将一根竹签削弯成钩,蘸上墨伸到透明的壶里作画,至此才有了内画壶。内画艺术的发展同其他艺术一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近半个世纪,是内画壶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技术高超的艺人和优秀作品 在清代末期到民国初期,北京有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甘桓、丁二仲等著名的内画艺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晚清文人画的特点和风格,题材广泛,画工精细,书画结合、被誉为:“京派” 特别是马少宣的作品造诣颇高,曾有16件内画作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荣誉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北京的内画技艺得到及时的抢救。内画名艺人叶仲三之子叶奉祺、叶晓峰进了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内画工艺品的研究,并传授艺徒 到80年代,北京有内画艺人近百人,内画品种也不限于传统的鼻烟壶,而扩展到水晶制成的炉、瓶、熏、灯、蛋等等,优美典雅的器物造型和精湛严谨的内画技艺相得益彰,使北京内画器皿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优秀作品有著名艺人刘守本创作的内画化壶“水浒一百零八将”“红楼梦人物”等。刘守本曾于1981年赴美国表演内画技艺,受到好评。 内画壶-制作内画壶成品 内画的制作 用料器制成的小瓶子,瓶内用铁砂和金钢砂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特制的弯头竹签笔或竹签狼毫笔蘸上颜色,伸进豆粒般大的瓶口内,在内壁上画出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主要产地在北京、河北衡水、山东博山和广东。是一种独特、古雅、小巧的手工艺品。 北京内画壶,即鼻烟壶,一般用料器为原料,名贵的则用玉、水晶、玛瑙、翡翠制成。制作时,先将原料制成或刻成小扁瓶,用铁纱在瓶内摇磨,使内壁平滑并呈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竹签制成的纤细勾头画笔,伸进鼻烟壶内,把画稿或画样临摹在内壁上,内容有书法,由水、花鸟、仕女、历史故事或传说。 制作内画壶需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制成一个内画壶往往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制成的内画壶,造型美观别致、兼有观赏和使用价值。 内画壶作为精致的小摆设、驰名中外。早在19世纪末,就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大量行销国内外市场,以后成为古董,为人们收藏。现在,内画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更加精美,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内画壶的珍品。 作品简介作品<<;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图是一唐诗意画作品,主题人物只占画面一角,却寓繁于蔬,意境悠远,笔墨细致刚劲而又淋漓奔放。画面主角是一威武战将,一手持着寒光闪闪的龙泉剑,一手握着玲珑剔透的夜光杯,对着香气馥郁的葡萄酒,伴着激越的琵琶声尽情畅饮。把勇士醉卧沙场的旷达豪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姿雄风都表现的神完意足。人物衣纹的运笔如行云流水,笔触有力的提按转折表现着战将的刚健威猛。画面背景用清淡而洒脱的笔墨描绘,与主题人物细致刚劲的 表现形成强烈对比,时而泼墨淋漓,时而枯索飞白,极具抽象之美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