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禅寺
释义

南禅寺中国常见寺名,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山西五台南禅寺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山西五台南禅寺
简介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 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至今能肯定的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规模较大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在五台山,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规模

禅寺坐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一览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文物保护措施

1949年后,南禅寺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南禅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维修。此外,还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青海西宁南禅寺

地理简介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

规模地位

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江苏无锡南禅寺

简介

南朝梁帝萧衍,崇尚佛教,在全国大兴寺庙,无锡当时也兴建了不少寺庙,其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护国寺。在梁溪十大刹中,护国寺为第二。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改名为灵山寺, 北宋仁宗皇帝又赐名“福圣禅院”,但老百姓因其地处南门而呼之为南禅寺。

轶事典故

南禅寺有一座七级八面,高43.3米的古塔。传说是为了制服水患才把塔立在羊腰湾与运河的交会处。 据《南禅寺记》记载,在北宋雍熙年间(984-988),有僧持钵而来,走进庙中,忽然不见了踪影,后来发现寺壁上有该僧的影子,人们信以为佛,建造佛塔,并到苏北泗州接来了三尊佛像。明代进士无锡人张思安在《南禅寺重修塔碑记》中说:“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辄兴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宝塔)以镇之,则蛟自潜,民安业矣。”这些传说使南禅寺名声大振。到了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妙光塔历经元、明、清多次劫难,现存建筑都是明正统年间所建。1925年,荣宗敬、荣德生、唐申伯等出资做了修复。1930年,曾在这里设游民习艺所。198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妙光塔按原样修葺一新,重新对外开放。妙光塔系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总高43.3米,是“无锡八景”之一,睛日黑塔之影可以落到数里外的一座桥下,故名“塔影桥”。历史上还有许多奇闻异说,最神奇的是相传发出过五颜六色直冲云霄的妙光,近已有科学论证,这是雷电作怪。20世纪80年代始,南禅寺建成文化商城,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商业用房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似无锡的“城隍庙”,南禅寺已成为人们游玩、购物的好去处。其中妙光街被无锡市定为旅游一条街。

历史记载

无锡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隅、古运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禅寺就在眼前。据县志记载:南禅寺建于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刹。旧称“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南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后人又称“江南最胜丛林”。

南禅寺历经风霜,迭废迭兴,但总体来说,幸运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间重建,宋仁宗赐名“福圣禅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与南禅寺相对应的北禅寺赐名“寿圣禅院”。同一皇帝,给锡城两寺院,赐以“福圣”、“寿圣”之名,这是无锡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别是南禅寺赐福有福,经历代修复,面目一新。可见那天王殿,殿身辉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气势不凡;五戒堂,堂内庄严,净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绿,清澈照人。大雄宝殿中,如来形体雄伟,仪表安详庄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颜,口欲启齿而又止,状若演法且未尽。诸佛罗汉,面貌慈祥多姿,形体丰满俊俏,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人之巧,绝非一股。

历史意义

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导致大多数佛寺被破坏。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私人财产全部“充入两税徭役”[3],仅京城长安一地就有3459人还俗。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四月,下敕灭佛,规定西京长安只能保留4座寺庙,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使的治州共34州留1寺,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其他寺庙全部摧毁,僧尼皆令还俗,所有废寺铜铸的佛像、钟磬全部销熔铸钱,铁铸的交本州销铸为农具。到当年八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3]。山西五台山的还俗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见幽州镇驻京人员说:“五台僧为将,必不如幽州将;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为虚取容纳之名,染于人口。”幽州镇节度使张仲武配合朝廷说:“有游僧入境,则斩之。”[4]。会昌六年,武宗逝世,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宣宗即位后即废止了武宗的灭佛政策。

南禅寺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没有被波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建造技术的普及。

四、福建长汀南禅寺

简介

长汀南禅寺,由著名高僧惠臻开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为古汀州“八寺”之一。原蜗居于长汀二中校园内,考虑到大旅游的新形势和建设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弘扬佛法的需要,现已把南禅寺迁到了汀州八景之一的宝珠峰。

宝珠峰位于长汀汀城南面,与东岳庙、朝斗岩和滴水岩风景区联成一片。宝珠峰原名龙珠峰,辟于唐代,宋时游人甚盛。时太守张宪武就有“万叠崇岗揖卧龙,一嶂珠顶翠凌空”之句。宋时峰前谷间建有河龙宫,以祀汀江河龙。清咸丰年间焚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长汀知县杨鼎铉于宝珠峰顶建五层木塔,汀城远眺如空中楼阁,为汀城一大名胜,清咸丰年间焚于兵火。新南禅寺背靠宝珠峰,前临汀江河,右倚汀四公路和龙长高速公路连接线,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是不可多得的建庙所在。

寺院概况

据史料载,著名高僧从密、智孜、自鉴等禅门硕德曾发迹于此,及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变来此游览,并参与相应的文化活动,其影响远播闽、赣、粤、台、等省及海内外,由于历史苍桑,南禅寺与全国各地名山大寺一样,兴衰交替。三中全会后,南禅寺房产得于落实,经长汀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决定将原已年久失修,且又不堪使用的旧南禅寺庙宇,搬迁至距城南二公里的宝珠峰山峦重建,恢复其名胜古刹之风貌,以充实和弥补长汀县为“世界客家首府”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使长汀县这颗宗教历史文化的庄严明珠-南禅寺在沐浴着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和改革开庭的美好春风中,得以更加灿烂而辉煌的发展前景。

据福建省九届人大代表、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长汀县佛教协会会长释普利说,汀州南禅寺占地80多亩,总项目39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分6年完工。如今第一期工程的僧尼楼、客房楼、讲经楼、斋堂等辅助建筑早已完工,三大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含藏经阁)已全面竣工,与海内外游客见面。

新汀州南禅寺是闽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丛林寺庙和闽西最大的女众道场。殿宇一反省内其它寺庙宽深低矮的建筑风格,仿照北方清代皇家寺庙的建筑式样,高大宽阔、金碧辉煌,体现出宏丽壮阔的皇家气势。殿顶的木预制板上先涂上沥青,然后绕上三厘米厚的水泥,再盖上琉璃瓦。全寺的菩萨和罗汉共34尊,全部采用铸铜工艺制作。

汀州南禅寺,为闽西最大寺庙和福建规模最大尼众佛教丛林,由著名高僧惠臻开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为古汀州“八寺”之一。

据史料载,著名高僧从密、智孜、自鉴等禅门头德曾发迹于此,当时一些社会名流亦来此游览,并参与相应的文化活动,其影响远播闽、赣、粤、台等省及海内外。

为充实长汀作为“世界客家首府”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长汀县已将年久失修且又不堪使用的旧南禅寺庙宇搬迁至距城南2公里的宝珠峰山峦重建,恢复其名胜古刹之风貌。重建工程占地总面积达52000平方米,总造价达3000多万元,规划按照佛教规模立意,既含旧貌风雅,又具创新意识,可谓怡心养性及游览休闲兼为一体之妙境!

风景一览

迈入山门是三座拱型石桥连接的放生池,池中大理石雕刻的滴水观音慈悲 庄严而圆满.越过石桥,两旁是可休息的凉亭.上天王殿前的台阶中间有两块精雕细凿的九龙石壁砌成,与天王殿前的四根盘龙大柱遥相呼应,气势雄浑.出天王殿抬头即见大雄宝殿,两只巨石雕大象安然稳立在莲花宝座上,两旁是距今千年的罗汉松,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大殿供奉着三尊巨大箔金佛陀坐像,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肃穆而安详.佛像两旁的十八罗汉个个神态各异,自然而若动,栩栩如生,整个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出大雄宝殿拾阶而上是座双层殿,一层是法堂,二楼是藏经阁.整体佛殿两边是顺峰而上的长廊,堪称江南第一长廊,总长392米,宛如两条游龙,生机勃勃.大雄宝殿左边是五观堂大寮及僧寮,右边四栋建筑群,分为接待大楼 素菜馆 客房 禅楼及宿舍.搬迁以来,南禅寺倍受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全国信众的支持下,为更好服务社会,弘扬佛法,于2002年开始,常年举办免费的短期禅修培训班,帮助来自社会各界的人群解除了心灵痛苦的问题,学会了生活的艺术,为净化社会人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来到寺院就如踏进佛陀圣地:古朴 庄严 风格独特 辉煌大气又具现代气息,这千年古刹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中正焕发出她独特的魅力!

五、日本南禅寺

概况

“南禅寺”是京都名刹之一,为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正式名称为“瑞龙山 太平兴国南禅禅寺”。南禅寺始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1291),是开山祖师无关普门将位于东山的开基人龟山上皇的离宫改建的禅寺。作为天皇中首位皈依禅宗的法皇亲撰愿文“禅林禅寺起愿事”,规定“日本最优秀的禅僧”为南禅寺住持,故“南禅寺住持”成为超越法系、流派的最高禅僧的代名词,所以梦窗疏石、虎关师炼、春屋妙葩等高僧大德前后被委以历代住持。伽蓝因明德4年(1393)和文安4年的大火及应仁之乱(1467)等几近荒废,但在江户初期奇迹般得以复兴。现在仍可从巍峨耸立的三门楼上俯瞰京都。南禅寺因与德川幕关系密切得以重建和兴隆,从楼上可以望见御所的结构,似乎蕴涵着某种意图。

历史

日本临济宗南禅寺派本山。位于京都市左京区南禅寺町。山号瑞龙山。正应四年(1291),龟山上皇改其离宫为寺,称南禅寺,迎请无关普门为开山。其后,诸堂、子院逐渐兴建完成。应安二年(1369),与延历寺屡有纷争,山门遭受破坏。至德三年(1386),足利义满制定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之位次,列此寺为天下第一、五山之上。其后,堂舍多次遭受焚毁,幸获历代朝廷与幕府的保护,而得以复兴。历代住持多为硕德,如一山一宁、梦窗疏石、虎关师炼、竺仙梵仙等。境内有南禅院、天授庵、归云庵、金地院、听松院等别院。寺宝有龟山天皇宸翰《禅林御起愿文案》一卷、绢本着色大明国师像、绢本着色释迦十六善神像等。

布局

敕使门(重要文物) 宽永18年(1641),受明正天皇赏赐,将御所的“日之御门”迁移而来。只有在敕使来寺及住持的“升座仪式”等重要活动时才开启。

三门(重要文物)

表示佛法修行大彻大悟的三座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南禅寺的三门号称“天下龙门”,上层楼阁名为“五凤楼”。高22米,为日本三大门之一。

宽永5年(1628),藤堂高虎为超度在大阪夏之阵中阵亡的本族人、家丁的亡灵而重建并捐献。

法堂

本尊供奉有释迦三尊像。

地面全部以砖铺就,榉树圆柱林立,藻井绘有“蟠龙”。

居所

黑白合壁呈几何学式的美感及贯通天井的横梁显示出禅宗寺院的特色。

六、福建福州南禅寺

始建于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原址在今南禅山边。当时闽王审知推崇佛教,在福州大兴寺院。鉴于郡之东、西、北向均有寺院,而南郊独缺,遂在此建寺,名为南禅院,通称南禅寺。因寺中祀有千尊佛像,又名千佛南禅院。

寺依山面水,素为南台游览胜地。南宋初谏议大夫洪刍(字驹父,江西人)、将士郎黄干(字直卿,闽县人)、元代汀洲知事陈阳至(字子善,福宁川人)、明代诗人曾垣(闽县人)等均到寺瞻礼,并留下纪游诗篇。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寺曾重修,并种有千叶莲花。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南台诗人翁时农(字莘老)来游,留有《南禅寺有怀旧遇》:“桃花依旧径通幽,垩棹新修四十秋(注:寺为先严道光间重修,有千叶莲花),竽火一龛听早课,茶烟半榻活前游。重逢老佛犹青眼,相识雏僧欲白头。贾岛呈诗余兴在,撞钟久未上层楼。”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福州私立开智高等小学堂设在寺内,殿堂诸佛像,多被封藏。翌年,群众因寺院办学,妨碍宗教活动,发生捣毁校舍、殴伤教师、逼迁学校的事件。后通过法律手段,确定整座南禅山与南禅寺均拨归学校使用,纠纷才告解决。民国后,开智小学附设初级中学,民国6年(1917年),由于附近发生火灾,南禅寺毁于火中。后开智学校在寺之废墟上重建校舍。1954年,改为福州市第十四中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