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郑县
释义

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中文名称:南郑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

下辖地区: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6

邮政区码:723100

古名南郑

南郑因“郑人南奔”而得名,汉中大地上的古地名,自东汉起基本上一直为汉中的附郭首县。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一小部分郑国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汉中市区一带(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郑),并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

由此可见,南郑之名为汉中之外的秦人所取,初为地域名,大约83年后才成为以今汉中市区为中心的县名和城市名。显然,原南郑主要指汉江以北今汉台区尤其是市区部分,而今南郑却几乎全在汉江以南(北岸远离市区的东西两端有极少零星农田),二者存在着极大的错位。

区域概况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ˊ-- 107°22ˊ,北纬 32°24ˊ-- 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

明代以前本县行政区划无考。

明朝洪武初年,本县编户5里。正德年间(1506~1521)增至20里,烟户2073户。

清代前期,沿用明代的乡、里制。乾隆年间(1736~1795)共编4乡,18里,154村;编户22517户。乡、里名称是:

东乡辖七里,即东北里、太平里、尊贤里、归仁里、归德里、兴让里、正宜里,里下有42村。西乡辖一里,即德化里,里下有37村。南乡辖4里,即三滩里、遵化里、新兴里、望京里,里下有34村。北乡辖6里,即西北里、永安里、顺义里、崇教里、崇文里、兴仁里,里下有36村。

清朝末年,本县城区编为13坊,即书香坊、府西坊、察院防、华庙坊、行台坊、十字官官坊、孝义坊、东关坊、南关坊、西关坊、北关坊、塔儿巷坊、果园坝坊;城外编4区,20里,88坝,720村;编户26316户。区、里、坝名称如下:

东区:5里,即东一里、东二里、东三里、东四里、东五里;21坝,即七里店坝、侯家营坝、大茅坝、奚家铺坝、下茅上坝、下茅下坝、下南江池、十八里铺、狮子坝、新铺坝、马营坝、柳林铺坝、大营坝、五渠坝、上七里坝、中七里上坝、中七里下坝、下七里上坝、下七里下坝、马池渠坝、朴树坝;辖178村。

北区:5里,即北一里、北二里、北三里、北四里、北五里;18坝,即八里桥坝、老君下坝、染房营坝、老君中坝、老君上坝、景家塘坝、赵管坝、高家寨坝、赵家庄坝、二十里铺坝、金毛坝、萧曹坝、上南江池坝、宝峰坝、武乡镇坝、东石碑坝、中石碑坝、西石碑坝;辖194村。

南区:5里,即南一里、南二里、南三里、南四里、南五里;21坝,即慈家营坝、水南村下坝、水南村中坝、水南村上坝、中所坝、下高皇山坝、下廉水坝、中廉水坝、上廉水坝、下红花河坝、上红花河坝、牟家坝、湘水寺坝、上高皇山坝、关爷庙坝、法慈院下坝、法慈院中坝、法慈院上坝、八角山坝、秦郑坝、回军坝;辖98村。

西区:5里,即西一里、西二里、西三里、西四里、西五里;28坝:即九女坝、下沙塘坝、中沙塘坝、万寿坝、柏乡坝、梁龙坝、新街子、上水下坝、上水上坝、旱麓上坝、旱麓下坝、上沙塘坝、萧亭坝、大沙坝、沙河集(新集)、廉水县坝、下双坪、上双坪、龙潭坝、红寺坝、红庙塘、塘口子、白岩河、老龙池、喜神坝、庙坝、黄杨河、钢厂;辖250村。

民国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初年,本县政区沿袭清代乡、里制,区划未变。24年(1935),废除乡、里制,推行保甲制。全县划为5区,23个联保处,252保,3482甲,编户50080户。区及联保处名称是:中区(城区)设中楼、社坛、东塔、莲湖、虎桥5个联保处;东区辖新民、铺镇、大同、灵泉4个联保处;西区辖旱麓、双坪、喜神、濂水、龙江、上水6个联保处;南区辖牟秦、湘法、和平、让水4个联保处;北区设武乡、天台、老君、五权4个联保处。28年(1939),整编保甲,武乡、天台联保合并为武乡联保处;老君、五权联保合并为老君联保处。是年,全县共21个联保处,154保,3533甲。

30年(1941),实施新县制,改联保处为乡(镇)公所。并调整插花地,濂水乡全部及上水乡的太子庙、赵家洞子、玉泉、杜家湾和龙江乡的新街子划归褒城县;喜神乡的龙须沟、石栏坝、八道河等划入宁强县;灵泉乡的朴树营划归城固县;本县新划入褒城县的小坝、九岭、徐营里、王家坪、韩家坪、高院子等地。乡、保亦有调整。

此后,除部分保、甲有调整外,直至1949年本县解放,行政区划无大的变动。

南郑县概况

镇:汉山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红庙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胡家营乡、歇马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土族、锡伯族、蒙古族、黎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2010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南郑县歇马乡并入大河坎镇,撤郭滩乡并入梁山镇,撤塘口乡并入黄官镇,撤魏家桥乡划归黄官镇和两河镇,撤喜神坝乡并入红庙镇,撤销高家岭乡并入牟家坝镇,撤西河乡并入碑坝镇,撤白玉乡、福成乡合并设福成镇,撤胡家营乡设胡家营镇,撤忍水乡设忍水镇。城关镇更名为汉山镇,元坝镇更名为黎坪镇。至此,南郑县辖区由18个镇,12个乡调整为22个镇建制.

建制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气候概况

气候特征 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1)本县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2)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3)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地处北部平坝的周家坪海拔536米,年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970.4毫米。南部中山地区的小坝乡陈家坪海拔1210米,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高达1649.8毫米。两地海拔高度相差673.5米,气温、降水则分别相差3.5℃和679.4毫米(在米仓山南坡的碑坝地区与北坡不同:随高度降低,气温由北向南递增,降水由北向南递减)。另外,县境内因地貌多样,小气候特征也较明显。(4)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

气候分区 全县划分为三个气候区:

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气候区。又分两个亚区:(1)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包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在4320~4700℃,持续时间7个多月;≥20℃积温在2426~2907℃,持续时间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6℃~37℃;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作物生长期的4~9月,降水量800~9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3月28日,终日在11月4日,初终日数长达222天,能满足喜温作物的生长。(2)平川丘陵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包括农丰、立峰、铁炉、碗厂、华山5个乡。热量条件同第一亚区,年雨量在970毫米以下,其中农丰、立峰只有800毫米左右。

山地暖温带常湿气候区。包括800~1400米的浅山地区。热量次于平川丘陵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9.7~13.3℃;极端最低气温在-15~-11℃;≥10℃积温在3067~4320℃;≥20℃积温在830~2426℃。降水量1300~1500毫米。该区冬冷夏湿,日较差小,冻害严重,亚热带作物一般不能成熟,喜温作物易发生“秋封”。农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

山地中温带过湿气候区。包括1400米以上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8℃以下,冬季长达7个多月。≥10℃积温在3000℃以下,≥20℃积温基本没有。冬寒、春秋凉,生长季节短,只能一年一熟,不宜种植喜温作物。该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常年湿润,多云雾。低温、阴雨和湿害是本区的主要特征。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 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气象要素评述

2002年是温度最高的一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全年平均气温15.1°C,较常年偏高0.9°C,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湖

南湖公园位于汉中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汉山脚下。景区交通便利,距西汉高速南郑出入口13公里,有省道211线横贯景区。景区规划面积6.56km,水域面积1109亩;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4%以上。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南湖,即原强家湾水库,始建于1954年,该区方圆4公里。近年来省、地、县投资近500万元,将南湖初步建成为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公园。 景区青山常绿、河流密布、风光绮丽。"青山碧水,松涛竹海,鸟语花香"是南湖独特的自然美景,南湖有陕西第一湖之赞誉,是汉中灵山秀水的集中体现者。2003年完成了景区整体绿化:罗汉岛、大坝、主要景点及道路两旁独具匠心的绿化方案,表现出了极好的效果。景区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生态保护良好,为各类植物、鸟类、兽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近千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动物近百种,在湖面、林间随处可见鸟雀飞舞。登揽月楼,可观赏全湖风景。景区山势优美,由七沟八梁、六十八个山岭组成了风景区的主要框架。景区绿树成荫、四季长青,松、柏、竹、杉、桂、茶树等遍布山坡,与碧绿的湖水相呼应,形成了青山抱碧水,碧水绕青山的自然美景。

红寺湖风景区

红寺湖风景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汉中市西南25公里处的南郑县红寺湖风景区是汉中境内最大的生态旅游区,二南公路和青黄公路分别经过库区的首尾,已经建成的西汉高速公路距景区15公里,交通便捷。景区面积5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林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有鸳鸯、白鹭、锦鸡、鱼、虾等20余种野生动物,松、杉、枫、楠竹、茶树、油茶等近20余种植物。她以其山水交融、植被丰茂、珍禽栖息、乡情浓郁的自然风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类景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

山河堰

山河堰位于山清水秀的褒毂口,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郑、褒城两县部分地区,现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三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寻找到汉代的遗迹。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西南部,南郑县元坝镇境内,距离汉中市区65公里,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及现代人文景观为主体,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气候景观和田园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4万公顷,景区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盖率达88.2%,经权威机构评估资源资产总价值约60亿元人民币。现已探明的精品景点160余处,面积9403公顷,共划分为黄杨河、黎坪、石马山、冷坝四大景区,为南郑县最新开发的也是最有潜在价值的旅游景区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

南郑县 - 农业

2003年,我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300公顷,较上年下降2867公顷,同时扩大了油菜、茶叶、果树、中药材、蔬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生产取得了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7071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农业产值55006万元,增长2.56%;林业产值8952万元,增长1.37%;牧业产值21099万元,增长7.67%;渔业产值2014万元,增长5.38%。大农业中粮食产值19001万元,较上年下降了5.12%,多种经营发展势头强劲,

实现产值68070万元,增长4.81%。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20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80万株,当年育苗面积200公顷,当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600公顷,同时森林保护、长防林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4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3060千瓦,当年机耕面积8534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8495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5吨;农用柴油使用量3064吨;农药使用量131吨。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743千瓦,年发电量346万千瓦小时。

南郑县 - 工业

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20316 万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户,比上年增加5 户。产品销售率97.2 %,比上年增加0.2 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不含内建厂)主营业务收入463694 万元,增长27.0%,利税总额45118 万元,比上年增长9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5752 人。

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2270 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 家,从业人员2933 人。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53256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2.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3962 平方米,增长30.0%。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8328 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