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洋模范中学
释义

南洋模范中学(Nan Yang Model High School),简称南模。学校现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南洋模范中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创建于1901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为中国“公立小学之始”。

南洋模范中学

学校定位

校训:勤、俭、敬、信

类型:公立

创建年:1901

校址:中国 上海

学校地址

本部:零陵路453号; 南校区:天钥桥路1118号。

南模简介

重要时间点

1924年增设初中,1927年前附属于大学,1927年改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1938年迁入天平路200号,增设女子部。1956年改为71中学,1958年恢复原名。

毛主席题词

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应学校高一学生马恩凯等同学请求,为学生壁报题字“青锋”,意为“青年先锋”。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根据国家的布局调整,学校现为全日制高级中学。学校已通过了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初评。

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办学传统:爱国荣校、勤俭求实、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校训:勤、俭、敬、信。学校的校风:学业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创设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践行人格教育。教风:严兹、严明、严格、严谨。学风: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百年沿革,学样已发展为“零陵”、“天钥”两个校区,学校占地总面积为37亩,校舍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近5千平方米。学校有较好的教育设施,有200公尺跑道的田径场、文艺、体育、办公综合楼、设备较先进的网络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前一任校长钱耀邦是徐汇区理科教育协会理事长、上海市一等一级校长。学校还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余人;区拔尖人才3人,学科带头人3人;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学历者近20人。

学校的传统特色教育项目主要有:篮球、交响乐、美育、环境科技、国防教育等。学校的学生社团主要有:爱心社、紫藤苑文学社、创新协会、戏剧社、炫舞部落等近30个。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等。

南洋公学和南洋模范中学

南洋公学的创办

南洋模范中学,是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附属小学演变发展而来的。要谈南洋模范中学的来历,得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谈起。

南洋公学创始于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人是盛宣怀,字杏荪,江苏武进人,清末洋务派的一个重要官僚,办过许多路(铁路)、电(电报局)、邮(邮政)、航(轮船)、矿山(如汉冶萍公司)等洋务企业。他因为要办理当时这些所谓“新政”,必须培养一批能够懂得这些方面事情的人材,于是奏请清廷,办了两个高等学校。一是北洋大学,办在天津,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另一个是南洋公学,办在上海,就是现在交通大学的前身。在他办南洋公学的时候,考虑到当时的官僚子弟大都只懂四书五经,不懂西学,招来读西学,困难很大,所以认为要先培养一批十几岁的青少年,打好基础。为了培养这批青少年,又要先培养师资,所以他主张在南洋公学办一个师范班,再在这个基础上设立附属小学。他在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给清廷的《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上说:

“臣惟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

“然臣前年创设天津头二等学堂,旁求教习,招选学徒,大抵通晓西文者,多懵于经史大义之根抵,致力中学者,率迷于章句哗之迂途。教者既苦乏才,学者亦难精择,窃喟然于事倍功半之故,盖不导其源则流不可得而清也。初拟筹设南洋公学,拟照天津分设头二等两学堂,继念京师达成馆未有开办之期,沪馆虽无所依仿,不可不先行设法筹办。况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

“即于上年二月间,考选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设师范院一学堂。……复仿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别选年十岁内外至十七八岁止聪颖幼童一百二十名,设一外院学堂,令师范生分班教之。”

依照这个计划,南洋公学的附属小学于一九—一年成立。当时的名称叫做“下院”(另有“上院”和“中院”,相当于大学和中学)。学生不是一百二十人而是七十二人,分成两个班,每班三十六人,据说这是孔门七十二贤士之数。教师就是师范班的毕业生。小学开学的日期是一九O一年辛丑阴历二月初一日。

南洋公学的发展

南洋公学开办的时候,盛宣怀因为在北京做官,所以只挂了一个督办的名义,实际主持校务的是何嗣焜,字梅生,是盛宣怀保荐的。他的名义叫总理。下院(即附属小学)的负责人先叫堂长,后改称主事。

第一任小学堂长是吴眺。此人又名吴敬恒,字稚晖,后来是大名鼎鼎的反动头目,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中,是为蒋介石制造反革命舆论的急先锋。据说吴只作了二三天堂长就辞职。继任的叫陈懋治,字颂平,他做了三年堂长,辞职他去。继任的是林祖沿,字康侯,后来是上海的闻人。林担任堂长、主事共七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辞职去路局工作并创办文明书局。继任的是沈庆鸿,字叔逵,别号心工。这几个人都是师范班的毕业生,林和沈在小学开办时就来校。沈担任主事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前后共二十七年,对这个学校,花了很大的心血,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关于南洋公学的命名

在这里要顺便说“南洋”这两个字。因为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和外国来访的人,常常认为南洋模范中学是南洋华侨出资创办的,或者是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其实都不是。“南洋”就是指当时的上海。因为清末从闭关自守到鸦片战争后,就以天津和上海两个城市作为对外贸易联络的主要口岸,设有两个大臣,一个叫北洋大臣,一个叫南洋大臣,分别主管这两个地区的对外事务。现在我们常常说起北洋军阀,就是从袁世凯在天津培植起来的军队骨干得名的。南洋这个名称当时在上海用得很普遍。

南洋公学后来改了许多名称,叫过“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叫过“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叫过“交通大学”、“南洋大学”。但这个学校的学生,当时都喜欢叫它做南洋。有了校友会,就叫“南洋公学同学会”。

邹韬奋先生曾在南洋附小读过书。大概在一九一五年左右,他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叫《二十年来的经历》,开头第.一节就提到他在南洋附小学习时的情况,提到了沈叔适和另一位教师沈咏癯,对这两位老师的评价都很高。

南洋公学学制

南洋公学附小在创办时期,程度相当于后来的高等小学。学制先是三年,有一段时期是四年。课程设置,开办时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理科、图画、体操等学科。第三年(一九O三)起加唱歌,第五年(一九O六)起加英文,一九O六年加读经,一九一四年又废读经,一九一O年加手工,一九一五年起设童子军及拳术。那时的学校设置,大抵仿效西洋和东洋兼而有之,因为林康侯、沈叔逵等都去过日本留学或考察,所以从日本模仿来的更多一些。

有两个例子比较明显:一是星期几的叫法。在当时的学校里,都以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来称呼,这是从日本妙来的,日文中至今还是这样叫的。第二个例子是唱歌课。据说把唱歌作为课程之一和用简谱配歌词,在当时是南洋附小首创。在此之前,教会学校唱的是赞美诗,有些中国早期的学校则代之以诗词朗读。南洋附小的沈叔适从日本学来简谱,以“独、览、梅、花、扫、腊、雪”七个字来唱1、2、3、4、5、6、7,并编制歌词,教学生唱歌。他编歌时的笔名叫沈心工,后来有《沈心工唱歌集》若干卷,在江浙各地也许在全国相当范围内风行一时。大概现在年龄七十以上曾在学校读过书的人,幼年都唱过他编的歌。其中有“男儿第一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的《竹马歌》,还有批判妇女缠足的《缠足歌》,描写母亲为女儿缠足,女儿哭,母亲流泪,在旧社会的传统压力下,她们既觉得不应该做,又被迫不得不做,刻划心理,非常深刻。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这些歌词在国内小学方面盛行了许多年,一直到二十年代初期,黎锦晖、黎明辉父女的《葡萄仙子》、《毛毛雨》等歌曲盛行,才取而代之。

南洋公学教学思想

当时的南洋公学虽然是为培养洋务人材而创办的,但后来的教师,大都受有维新派改良主义的影响,两者混在一起,基本上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所以学校里非常重视国文。后来长期担任校长的唐文治(蔚芝),提倡国文更为突出,每年都要举行全校国文比赛。南洋附小的校训用的是南洋公学的校训“勤俭敬信”四个字,唐文治曾为这四个字各作了一段小文。这说明当时的学校还是以讲孔孟之道为主。

但与此同时,因为要贯彻西学为用,对英文、数学也非常注意。笔者是在一九一九年进南洋附小高小三年级读书的,到一九二O年毕业升入附中,当时学校里英文课本是《RovalReader》,有好几册,据说是英国人编来给印度人读的。还有文法,读的是《NesfieldGrammar》,通常叫纳氏英文法,一共有四本,附小里读到二卷或三卷。数学方面是教师吴廷璜(字叔厘)自己编写的《吴编算术》,一共三本,题目比较多、比较深。

南洋公学的招生

当时南洋附小招收的学生主要是上海及苏浙一带人,从较远地方来的是少数,也有几个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子弟。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中在南京路上被帝国主义巡捕枪伤致死的华侨子弟陈虞钦就是南洋附小的毕业生(五卅时已在中院)。现在交大校园内还有一个石碑纪念他。

当时所有学生一律住校,平时不许出校门,要四个星期才准回家一次,也只能是星期六课后回去,星期日晚饭前回校,星期天上午还要上自修课,准备星期一上课。不回家的三个星期日,可以出附小校门到上院或中院探望在那里学习的兄长或亲戚,但不许出大学校门,违反的就要记过甚至开除。

南洋公学食宿

学校里的生活规定得很呆板,洗澡理发都排有日程,轮流进行。洗澡是一星期一次,理发约三星期一次,要点名。吃饭和上下课都要排队,鱼贯出入。学生一律不许带银钱和零食,需要什么东西,向老师说明,由老师批准后学校代办,在预交的用品费内扣算。寄信不许封口,要老师检查后代封代寄。上下午课间,有两个吃点心时间,规定只许吃学校代售的“强盗”饼干(很硬,所以学生把它叫做“强盗”饼干),而且要放在规定的一人一只饼干筒内,到规定时间,有人开门让大家去吃,约一刻钟左右,就要吃好退出。因为学生全体住校,课余时间很多,星期天如不是返家的“大礼拜”,学生也都在学校。此时就进行体育活动,因为学校对体育是比较重视的。

南洋公学校园活动

星期天在学校里,学生还有一个活动,就是童子军活动。据说童子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一个叫彼登堡的爵士创办的。创办的目的是在战地服务,救死扶伤,并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后来传到中国。南洋附小一九一五年开始有童子军活动,在国内算是较早的单位。当时领导童子军活动的是体育教师沈维帧(字同一),后来担任过上海市的童子军总司令,去过丹麦参加世界童子军大会。后来就把体育课改为童子军课,学生入校,必须当童子军,除训练队列体操外,还教一些军事性的知识,如打结、救护、旗语、方位、烹饪、缝纫、架桥、露营等等。一般由老队员手把手在实践中教给新队员,然后每隔一个时期进行考试。考试以实践为主,个别或分批进行。及格的在一张卡片上写明,并发给布制徽章,钉在童子军服装上。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抢去了这方面的领导权,改组成为“党童子军”,就利用这一形式来灌输反动思想了。

当时南洋附小对童子军积极提倡,校长沈叔适常常自已穿着童子军服装,与同学一起活动,并曾带领一些干部同学,用童子军的名义,在暑假中到日本去旅行。

当时学制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南洋附小开始时只有两个班,都是高小程度,三年制。又曾在一年级之下设立一个相当于初小四年级的预备班,成为四年(当时中学四年不分初中与高中)。二十年代,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南洋附小也改为初中小学共计五年。

从一九O一年到一九二七年,共计二十年,是南洋中小学作为大学附属学校的时期,是南模的前身。

人才培养

一百年来,从学校毕业的3万多学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内外,他们在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中有30多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其中有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氢弹、原子弹功臣唐孝威,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陈俊亮,计算机专家王选。还有许多杰出校友,如:监察部部长干以胜(64届),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59届),香港中信集团董事长荣智健(59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

南模校歌

旧南洋,新南洋

说新旧,感沧桑

旧历史,念七年

新记录,日方长

有许多家庭信仰

得一般社会帮忙

全校精神,个个向上

何等蓬勃气象

老根基昔年师范

新规模近代南洋

锦绣醒狮古校旗

永久招展有荣光

今日南模

南模校风

南苑以“勤、俭、敬、信”四字校训鞭策学生,形成“学业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的校风、“严慈、严明、严格、严谨”的教风和“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学风,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将学校创办为“学习型、温馨型,数字化、国际化”的现代学校。

南模地理概况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快捷,与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商业中心等毗邻。现有“天平”和“天钥”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7亩,校舍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50%以上,有田径场、文体、办公综合楼和设备先进的网络理化生教室等专用教室等。

南模荣誉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首批双语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等。 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60余人,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近20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

南模学科建设

百年南模,以理科教学见长闻名沪上,但也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使用技能训练。篮球、交响乐、科技、美育、国防教育和社团活动是南模中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项目。

百年南模,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注重人格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质量上乘,每年有300多人次获国际、全国及上海市各类奖项 。

南模学生

南模中学每年将80%以上的学生输送到全国最好的大学。2007年考入北京大学4人,清华大学2人,复旦大学51人,交通大学112人,同济大学42人,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16人。今年该校计划招收推优生、自主招生、零志愿、名额分配、艺术特长生、境外学生、海外课程班学生等。其中高一新生10个班,境外学生1-2个班,与加拿大BC省合作的海外课程1-2个班 。

关于南模中加班

南模教育的国际化

南洋模范中学境外部设置两种系列的课程:中文系列和英文系列。作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已经于去年成功开设了中文系列课程,采用中国教育部部编人教社课程和沪港组合课程,帮助学生通过港澳台联考和中国大学留学生招生考试。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提升南模中学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丰富学校各种层次的办学模式,学校今年又与加拿大BC省合作开发“加拿大海外高中课程实验班”。

与加拿大合作办学标准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完全符合加拿大BC省教育部所规定的标准:

开设BC省教育部规定的加拿大课程,所有学生在BC省教育部注册学籍;

由课程校长负责课程的教学管理;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处于BC省教育部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之内;

学生统一参加加拿大BC省统考,由BC省教育部负责阅卷评分;

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加拿大BC省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书;

合格的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加拿大或其他英语国家大学,一般不需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不排除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会要求学生进行额外测试或其他测评成绩,这取决于不同等级大学自身的招生政策),到国外后也无需再参加预科学习和测试。学校将向赴加留学学生介绍学校情况,以方便学生办理签证手续。

中加合作办学签署备忘录

中国上海徐汇区教育局与加拿大BC省教育部已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与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已签署合作协议书;

备忘录决定建立并加强两地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与联系;

协议书决定南模中学与加拿大BC省将合作推广“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文凭课程”项目;

BC省教育部将为南洋模范中学加拿大海外高中合格毕业生颁发该省中学毕业证书。加拿大移民部为南洋模范中学加拿大海外高中毕业生签发前往加拿大就读大学的留学签证。

中加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加方课程----加拿大教师全英文授课:

语言(ESL)、英语语言艺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学)、社会、数学、个人规划、信息通讯技术、体育、历史、应用技能以及其他多种选修课;

中方课程——中方教师中文授课:

语文、历史等;

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教学特色

所有加拿大课程采用BC省教育部规定的原版教材

所有加拿大课程由BC省教育部注册教师全英文授课,类似于应用母语进行教学,帮助同学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英语水平。

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学校专门开设了ESL英语强化课程。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是加拿大政府为非英语裔的学生移民而设的英语教育服务,因其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享誉世界。ESL能够帮助同学尽快地融入到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加拿大课程中去。

小班化授课模式,每班20-25人左右。小班化能够使老师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给予符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并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设计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计划。

“综合性、学分制”的教学评估,使得学生在适宜的压力下自主地完成学业,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制定个性化课表。因为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语言基础及学习背景差异较大,学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课表”,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得以发挥,能够自由地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多元评价体系

实行BC省教育部规定的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10至12年级学分的课程,方可获得BC省教育部颁发的加拿大中学生毕业证书;

关注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在保证必修课基础教学的前提下,设置多样化,有选择性的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BC省会考成绩占总成绩的20%-40%左右,平时成绩则占60%-80%左右,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小组活动、示范演示、方案设计等都要在平时成绩中反映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水平。

学生毕业时的外语能力 、写作能力 、国际化意识 、知识运用 、思考及创造能力、自理能力等全面达到加拿大学生相同的要求。

南洋模范中学新址

1901年创办的南模,走过了108年的历史。从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校址)到租借天平路200号(原校址),再到零陵路453号(现校址),一路走来,历经沧桑,艰苦创业,3万多学子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后,在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急剧上升的关键时期,天平路校址的南模,其规模、设施已难以承受之重。

如何让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的南模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如何扩大徐汇优质教育的资源?如何造福更多的百姓?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和精心的筹划。

南模要发展,政府要为师生创设更良好的教育环境,徐汇区区委、区政府领导深入调研,由专业机构设计,提出了南模建造全新校舍的规划与方案。

徐汇区政府为南模新校舍投入大量资金。一期工程占地34000多平方米。南模新址占地面积52亩地,另有先期天钥桥路校区的12亩土地,总计64亩。新校区面积比天平路校园扩大一倍,规模设计为36个班级,选址在徐汇区内环线内。绿化率25%以上。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安全性能可靠。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意识。整体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服务保障完备。建有网络数字化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交响乐演奏厅、室内篮球馆、美术创作室、心理咨询室、演播厅、自动录播教室等专用教室,提供给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艺术欣赏、体育锻炼和人文创作的基地。

重建标志性纪念建筑——红楼,设校史展示厅、教育成果展示厅、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三层。办公楼、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有不少人性化的温馨设施。这为南模成为面向境外、全国和全市招生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与周边高校、科学院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周边场馆,可以达到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最优化。

南模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和提升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创新课程,创设和推进更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机制和教辅队伍的岗位资源整合,全面梳理学校现有规章制度和现行管理模式,推陈出新,使学校的整体运作水平上升至新的高度。

在布置新校史陈列室的过程中,体现南模的历史与现状,传承南模精神的同时体现时代性;新校园景观渗透南模历史人文教育,以“人文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两大教育教学主题,使其成为创新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实践基地。

南模,以现代学校理念设计新校舍,科学、全面、富有预见地规划新校区,在软硬件建设上既保持传统特征与优势,又有完善和创新,体现人本性、科学性、生态性和发展性,以塑造学习型和温馨型的现代学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