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希·里根
释义

南希·戴维斯·里根(Nancy Davis Reagan,1921年7月6日-),是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妻子。里根于1981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第40任总统。

中文名:南希·里根

外文名:Nancy Davis Reaga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1年7月6日

职业:政治

主要成就: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妻子。

简介

南希·里根,美国的第一夫人,她在白宫的影响力和作用远比今天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大。原白宫办公厅副主任、被认为南希的亲信迪弗曾这么说过:“在某些事情上,即使她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白宫的官员们也会事先揣度一下夫人将持何种态度,然后方能安心行事。”事实的确如此,从一开始,南希就显示了她在白宫不同寻常的影响力。

辛酸童年

南希·里根曾饱经生活的创伤。这一切要追溯到她不幸的童年岁月,实际上,她当时正被自己的双亲所遗弃,而寄养在亲戚家中。南希的母亲伊迪丝在1921年7月6日生下南希时,其父亲肯家斯·罗宾斯也未去医院看望过她们母女俩。临产前,当伊迪丝来到纽约城的医院时,甚至没有一个医生出面照料她。最后,一位正要去打高尔夫球的医生拦了过去。为此他十分恼火,大声抱怨说,迟缓的分娩终将阻止他去打高尔夫球。为了早点完事,这位医生用了钳子,硬是把婴儿从母体内往外拉,结果小南希带着右脸颊上的伤疤和一只肿得睁不开的眼来到了人间。

医生直言不讳地对伊迪丝说,她女儿的一只眼睛也许会瞎掉。这位年轻的母亲一听此话,便怒火中烧,说道:“要是那只眼睛睁不开,我将杀死你!”后来,那只眼睛确实睁开了,但事隔几年后,小南希的脸上一直留着一道疤痕。许多年过去了,甚至在她当上了第一夫人之后,南希宣称,她至今还能看到那个疤痕,尽管其他人看不见。

南希降生后,伊迪丝和罗宾斯的婚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不久,他们便离了婚。

伊迪丝是纽约剧坛上的一名女演员。生了南希后,她又重返舞台演戏了。但是,她要带着孩子巡回演出,实在太困难了。因此,南希在两岁时就被送到了住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她姨妈的家里。姨妈家的住宅非常小,以致除了一个有顶棚的小门廓可供她安睡之外,就别无它处能容她就寝了。她独自一个人呆在门廊里,显得十分可怜。唯有食物能使南希感到安慰,后来,她长成了一个小胖子。

南希·里根

几年后,母亲来看望她时,在南希看来,这要算她最幸福的时光了。她总是入迷地坐着,看母亲在起居室里表演——演出她最新戏中的精彩片断。有一次,伊迪丝把玛丽·匹克福特的金色长卷发头套带回家给南希玩,她高兴地戴着假发套在家里跑来跑去,还大声说,“我将来会成为一名演员的。”南希也曾遭遇过几次辛酸之事。有一次,她患了急性肺炎,而母亲没能前去照料她。还有一次,她得了猩红热症。几年后,南希也承认,她一直受到感情的伤害。她说,假如她有一个小姑娘作伴,她倒宁可呆在那儿不回来了。南希成年后,嫁给了罗纳德·里根。虽然她现在很富有,并且有作为美国前第一夫人的高大形象,但她仍然是个寂寞而不安的妇女。由于小时候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由于这种不安感,使她不能分享丈夫的乐趣。但是对她来说,她需要她丈夫全部的爱。

南希把里根当作生命支柱来依赖。里根常常是南希所尊敬的人物,他还常常使她感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他从不在电话里拒绝同她交谈——即使他在开内阁会议。必须为南希接通电话,这是里根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有人说里根怕“老婆”,但是里根知道南希需要得到爱抚和安慰,因为她觉得在小时候自己是被遗弃过的。他在克服南希的不安感时所使用的同情心和理解,确实行之有效。

人物性格

南希·里根

作为一个女人,南希的嫉妒心十分强烈,她常常在同丈夫的前任妻子——著名明星简·怀曼相比时感到自卑,而且她还禁止其他女人与丈夫有任何无关工作的来往。但是一旦里根受到外界打击,她会比他本人更难受。虽然她的爱有些专制、有些霸道、有些无趣,甚至还有些狭隘,但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她所表现出的无非是一个正常女人所表现出的生活最真实的举动。只是,南希的行为在第一夫人光环的照耀下,显得有些刺眼、又有些露骨罢了,而这种表现,正与她童年时的不幸生活有关。

南希是一个现实的女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使演艺生命更长久,她将她的出生年龄改小了两岁,变成了1923年6月6日。南希又是一个保守的女人,父母幼时的灌输、丈夫婚后的熏染使得她在略带“种族偏见”的同时赞成为社会“补充”道德观念。

南希是一个很理性的女人,虽然她并不是特别的聪明,因为在多数的社交场合和协助丈夫的政务处理上,她并不能和谐、灵活的应付诸种情况,以致于众多美国民众与新闻媒体对这位第40任美国第一夫人未表示出过多的好感,甚至有些极为负面的评价。但是,南希却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保持沉默,虽然她极为在意公众对她的切实看法。但是在批评与非议中,她依旧以第一夫人的仪态教为完整的站在了民众面前。

南希同样是一个追求时尚、崇尚美感的女人。她有着与杰奎琳同样苗条的身材、相似的褐色大眼睛以及微微弯曲的浅棕色卷发,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她并未如杰奎琳一样为美国妇女普遍接受。女人们批评她的奢华与品位,男人则不满她“协助”总统过多参政。但南希作为第一夫人也是称职的,正是因为有了她,里根婚后52年的生活极为规律与安逸。

人物评价

里根夫人南希

表面上,南希显得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伴随丈夫露面却表明事实恰恰相反:“开始是她放射着激情光芒的暴怒的眼神吸引了我,让人毫不怀疑,她恨不得要亲手把对手杀死——至少看上去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但也许她只是在试戴新的隐形眼镜。在这个矮小的女士身上已经隐藏了些许的勇气。”从一开始,她就在幕后寻找一些对路的关系。在拉斯维加斯,她就交上了一群被叫做“女孩儿们”的富婆,经常和她们一起吃饭,赞助慈善活动。她们的男人,其中有石油大亨、车商,带来了金钱和影响力,并让罗纳德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1965年,这些自我奋斗成功的百万富翁组成了“罗纳德·里根之友会”——他们中间就有阿尔佛雷德·布隆明戴尔,“晚餐俱乐部卡”的创始人,之后不久他就因黑手党的背景而受到调查。里根的新朋友并非智者,却是赚快钱的好手。为了把罗纳德向前推,他们每年向一家公关公司投进5万美元。作为交换,他们得到向政府生意施加影响的承诺。当罗纳德·里根1966年1月4日在电视里宣布,将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职位时,南希就像理所当然的那样站在他身旁。为了鼓动女性选民,选战中她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后来所说的那样,投票变成了“荷尔蒙选举”,因为里根总是通过他英俊的外貌和具有魅力的方式来赢得他的选民。

当时,他的政治对手试图拿里根的过去说事,在他们的投票点展示这个前演员和一只猴子进行对话的剧照。但这都是徒劳的:被攻击者得益于他的知名度和他用自己在好莱坞时期的轶事来取悦公众。他以一个从未属于利益集团的圈外人的面目出现。里根如此个性化的选战在1960年代已经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在“政治演艺”(Politainment)的概念下,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里根在他竞选获胜的那天表示,“感觉自己确实像个明星。”和约翰·F·肯尼迪或是乔治·布什等人不同,他的背后没有支持他的整个家族。他从富裕的朋友那儿得到资金帮助,从妻子那里得到精神支持。里根夫妇一直是支二人团队,一个幸福家庭的组建者。

南希·里根

除此之外,并没有美国竞选中常见的其他必要组成部分。就连在他们到那时为止获得最大胜利的那天,他们也是独自庆祝的。默林和麦克尔,第一次婚姻的两个孩子,总归是不适合出现在这个保守政治家的照片里,还有两个小的,帕特莉沙和罗纳德对父母的政治野心也表示悲观。在家里,一切都仅仅围绕着父亲的政治事业,里根一家已没有时间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州长夫人的角色显然不能使南希得到满足,她把萨卡拉门托的州长官邸称为一所没有指望的简陋小屋,并对成群的记者解释,为什么她绝不打算住在那儿。最终,还是罗纳德·里根的朋友在萨卡拉门托附近买了一栋“适当”的别墅租给里根夫妇。由此,南希张罗着修建新的州长官邸,“朋友”们又帮了忙:购得了一块四个半公顷可以眺望美国河的土地。州长夫人策划这座皂黄色水泥的140万美元的纪念物直到最后一个细节。这块有点像会议中心的积木有11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带有舞会厅、不同的套间、更衣室、游泳池和家庭酒吧。“还有一个似乎只为用微波炉融化深冻食品和垃圾粉碎机而设计的厨房。这是一栋给以小吃零食为生的家庭配备的房子……并非是给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纪念碑,而是给利己主义者所犯的极端错误的纪念碑,”作家琼·狄蒂安在她《白色的纪念册》一书中写道。

当1974年这座“泰姬陵”落成之后,里根的继任杰里·布朗便拒绝入住。南希的梦之屋在后来的十年里只住着管房人和看门狗,直到1985年有一个私人投资者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它。不到20年后,它从又成为头条新闻:阿诺德·施瓦辛格州长需要一个富丽堂皇的住所,而他政治楷模的房子对他来说似乎是个合适的住处。萨卡拉门托对南希而言太土了,作为州长夫人的生活太无聊。就连第一夫人的应酬义务以及同议员夫人们说悄悄话,她都觉得是负担。

相反,她要求了一些特权,于是开始了同新闻界的紧张关系。 丈夫罗纳德在当工会干部的时候就学会了怎样和记者相处。不管他是否作为州长混淆了统计结果,忘记了数字,还是搞错了法律草案,他都得到了原谅。他的善于应对很快就让批评收了声,“这是真的,艰苦的工作还没有杀死任何人,但为什么要等着这样的事发生呢?”他是针对指责他工作不够投入的人。作为“大交际家”,就像他后来被人称作的那样,他比绝大多数人都会掌握和选择适当的说话时机。

南希·里根

南希恰恰相反,她没什么和新闻界打交道的经验,被当成了软柿子。她不懂自嘲,特别是缺乏对丈夫的自信。尤其是琼·狄蒂安的一篇文章激起了南希对新闻界终身的愤恨,20年之后她还在自己的传记里同狄蒂安算账。女作者在1968年和南希在萨卡拉门托度过了一天并观察了她一天的生活,她把南希的微笑描写为“一幅僵硬的不坦率的图画……一个代表着美国中产阶级妇女梦想的女人的微笑。参与这个梦想的一切就是无可挑剔的穿着,每个细节都完全正确……连同每个微笑——女秘书、保镖、厨娘、园丁。”就连到处是正面评价时,南希也会觉得是众矢之的。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强烈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批评永远会刺伤她。很快,记者就把她总是投向丈夫的爱慕的眼神称为“凝望”。她总是用一个论据来反击负面的媒体:女记者们总是在嫉妒她的美貌。就连作为州长夫人她也希望看上去像个电影明星,并且每次公开露面时都应特别专业地走上舞台。“南希·里根”,琼·狄蒂安嘲笑道,“说任何事都带有热情。也许她早先是演员,带有这一行里初学者的习惯,就连附带的句子也要添加进大大超过萨卡拉门托第45大街通常在星期二早晨所能显现出的强烈的戏剧性。” 在拍摄工作变为纪录片期间南希无法进行每个本能的表达。制片人华伦·斯泰伯说:“她的行为举止总像在镜头前,总是准备好的,总是按照剧本,总是像在扮演角色。”而她的丈夫也是同样如此,尽管他对认识他的大部分人都很和蔼,但仍是个谜。

南希·里根

就连海伦娜·冯·丹姆,里根多年的私人秘书后来的顾问,也觉得很难说,“罗纳德·里根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可以凭良心地将他描述成一个特别好心、特别热心和稳健的男人,他可以很快地消除一个人的距离感。但我同时又必须将他描述成另一个人,一个不让任何事和任何人特别靠近自己的人——也许他的妻子是个例外。”就连历史学家爱德蒙特·摩瑞斯撰写的里根的官方自传也把里根描写成一个他所遇到的最少有的人,“缺乏任何一种精神生活”并且带有“果蝇式的注意力低下。”而他在进行了14年的研究后,还是无法成功地发现这个演员身后的真实面貌。也许他妻子的评价是最深刻的:“我总是说,有一句话适用于罗尼:你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难道他的其余部分根本就不存在。

从政治的角度看,里根夫妇并不缺少明确性,而且他们的目标完全不复杂。在一个社会分化的时代,他们体现的是极端保守的价值。他们致力于维持死刑,赞同轰炸北越。“我们可以把他们整个国家浇上混凝土,建成一个停车场,然后在圣诞节又回到家里,”州长不着边际地大谈特谈。而伯克利大学的学生示威在他的眼里是对美国主流的攻击。早在选举中,他就把在校园中发生的“肮脏事”当作他个人的话题。为了能够在校园进行政治活动,1964年,大学生们在伯克利用静坐和游行等方式推行言论自由的权利。自此,伯克利成为乌托邦和反叛的典范。里根把伯克利导演成了战场,这里终于给他提供了创造英雄壮举的机会。在暴力骚乱之后,他宣布对整个城市实施戒严,并占领了城市17天之久。同联邦调查局一起,州长以及他的助手策划了向学生“进攻”的措施,“每种可以想象得到的追究惩治手段都在考虑之列。

影视作品

The Doctor and the Girl (1949)

East Side, West Side (1949)

Shadow on the Wall (1950)

The Next Voice You Hear... (1950)

Night Into Morning (1951)

It's a Big Country (1951)

Talk About a Stranger (1952)

Shadow in the Sky (1952)

Donovan's Brain (1953)

Rescue at Sea (also known as Crash Landing—1955)

The Dark Wave (1956)

Hellcats of the Navy (1957)

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南希:和南希·里根一起的岁月画像》首次从全新的角度曝光了“前美国第一夫人”南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她并非如美国公众印象中那般热衷政治,她最大的人生目标不过是“拥有一次成功幸福的婚姻”;她没有多少野心,里根也并非如常人所说的那样在她的鞭策之下才踏上仕途;她热衷找占星大师算命,这一秘密多年来就连里根也蒙在鼓里……美国广播公司《黄金时代》节目2月6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南希是里根政治生涯中的“刹车”

据报道,《南希:和南希·里根一起的岁月画像》一书的作者是现年65岁的迈克·迪弗。1981年,迪弗跻身白宫成为里根总统的重要助手。从1981年至1985年期间,迪弗一直担任里根的白宫办公厅副主任,1985年他又成为白宫办公厅主任。多年来,迪弗一直都是里根夫妇的好友。

迪弗在新书《南希》中写道,和传统观点不同,里根并非是在南希的敦促之下才下决心步入美国政坛,也并非是南希的野心驱使着丈夫打开了他渴望进去的一扇扇大门。迪弗说:“按照以往的说法,里根踏上仕途,全赖南希及其保守的父母合力劝说和鞭策,如果没有南希的执着野心,里根是不可能进入白宫成为总统并取得骄人政绩。这真是胡说八道。我认为,从他和南希认识的第一天起,里根就已经对政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迪弗说:“在里根毕生的政治生涯中,南希从没有给里根施加压力,督促他做这做那,恰恰相反,南希是里根的‘刹车’,时刻提醒里根做事要谨慎。每当需要做重大决定时,南希总是说:‘再多考虑一分钟吧,等你对这事有把握时再下结论不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