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少林寺遗址
释义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

中文名:南少林寺遗址

拼音:nan shao lin yi zhi

所在地: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

建造时间: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

海拔:500多米

概况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予“僧兵”称号,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10座分寺。据考证,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10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为了更好发展莆田南少林,2007年莆田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目前,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

发现过程

1986年至1988年,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革隹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1992年4月25日,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1993年6月4日,福清市文史工作者经过一一番努力,在东张镇少林村找到南少林遗址。此后三年多时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发掘,取得得各种资料证实: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遗址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即历史上俗称的南少林。这个重大成果,已在1996年11月15日的“福清南少林寺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得到全国各地二十多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旅游攻略

景区美食

石室岩煎米果

兴化煎米果(注:文中的“火”与“果”需拼成左右偏旁的字)

煎米果,原是农民在早稻登场后,舂米时筛出的碎米磨成米浆,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绿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岩煎米果最为出名,有“没吃煎米果等于没上石室岩”之说。

“石室岩煎米果”主要原料为:上等的晚米、炒熟的花生仁、芝麻、芹菜、生姜、精盐等。先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浸泡二三小时,淘洗净后沥干,再注入清水,用大石磨磨成很稀的乳状米浆,调入芝麻、花生酥、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后盛入大陶盆待煎。煎米果有两个讲究:一要讲究“耍”的功夫,务必看准火候,适量用油,将米浆均匀地“耍”在锅边;二要讲究米浆稀度,越稀越好。稀了,煎米果有一定的透明度,薄如蝉翼,食来脆口,油气既足,香味也佳,实在妙不可言。近年来,石室岩小吃部的“煎米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人们上山,似乎不是单纯为了寻幽探胜,还为了品尝价廉物美的“煎米果”风味。当然,莆田不少酒家、饭馆也把煎米果列为风味佳肴之一。

荔枝肉

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名“荔城”。莆田的风味小吃中的荔枝肉,则是把猪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壳状,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味,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特别是在夏令时节,熟透的荔枝皮色鲜艳,味道芬芳,佐以名师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荤,浑然天成。这时如得闲暇,邀三五个好朋友,寻一个幽静处,点一盘荔枝肉,品酒尝菜,体味人生,该是多么惬意!

海蛎汤

莆田沿海盛产海蛎,而且价钱便宜,很容易买到新鲜的。不过一定要新鲜的,虽然是一种便宜的海鲜,但它要求新鲜程度并不比其他海鲜低,反而更高些,因此在购买的时候最好是看着卖主直接从海蛎壳里挑出来,不要怕麻烦。首先将海蛎轻轻洗净,调上地瓜粉(不要太多,能成糊状就行),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切成丝的姜,味道才鲜美。若是加上切成小块的嫩豆腐,则营养更容易吸收且味道更鲜美。

景区住宿

南少林离莆田市区不远,来回不过半小时的路程,因而可以选择住在市区。在莆田市区,有许多中高档的旅

店酒店可供选择。如:莆田市天妃大饭店、莆田市壶兰大酒店、莆田市台湾大酒店(三星)

景区购物

漆木碗

莆田市选用优质木材和采取精湛工艺制作的碗、碟、盘、杯、钵、盂、花盆套等150多个花色品种的传统木质漆器,造型雅致玲珑,色泽光滑明丽,既为日用品,又是工艺品。漆木碗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在漆艺上,有传统的“红退光”、“黑退光”,色亮如镜,聚光照影;有“退光贴花” 、“漆内描图”,摸之无痕,视之有景;有“生漆擦”、“透明擦”,木纹清晰,美于天然。漆木碗的品种已有“青石朱里碗”、“透明暗花鸳鸯碗”、“金珠盖碗”等20余种。漆木碗为陈设、旅游和食具之佳品,不但造型雅,质地优良,色彩明丽,纯朴美观,而且具有无味、无毒、坚固耐用、不脱漆等特点。盛沸水不烫,装酸碱不蚀,是驰名中外的上乘食具。陈列于厅室,正看圆如一轮满月,侧视妙似半颗珍珠,是可供欣赏的工艺美术品。同时,漆木碗高不盈三寸,薄不过三分,旅途携带,十分轻便。

兴化桂圆干

兴化桂圆干是兴化地产的龙眼加工焙制成的干品,驰名国内外。

桂圆干富于营养,具有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等功效,是体虚贫血产后养身的滋补佳品,用优良品种“乌龙岭”焙制成的桂圆干,尤为名贵。兴化桂圆干按照龙眼品种规格大小不同,有“三元”、“四元”、“五元”、“中元”和“砂仔”之别。

蔗 糖

莆仙自古就是著名的“甘蔗之乡”。甘蔗种植的历史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到明朝中叶,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有些发展,糖类产品已行销江浙各地。但直到本世纪40年代,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种植的甘蔗是老品种,产量和出糖率都很低,土作坊中生产的是板糖、红砂糖和少量白糖。

50年代后,人民政府重视蔗糖生产,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种蔗。1983年建市以后,市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促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推动制糖工业发展。1983年,仙游县龙华公社建华大队荣获“全国甘蔗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22。6万亩,甘蔗总产量126万吨,榨季生产食糖14。1万吨,为历史最好时期。被誉为福建“糖仓”之一。

冰 糖

冰糖是蔗糖加上蛋白质原料配方,经蒸汽煮炼和静止结晶而成。冰糖晶莹透亮,香甜可口,具有润喉清心,祛烦消渴的功效,是食用佳品。

古时,仙游民间就用土灶、大锅煮炼冰糖。产品远销江浙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光仙游就有30多家私人冰糖作坊,年总产100多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冰糖生产发展较快,1956年以来,人民政府注意发挥蔗乡优势,发展冰糖生产,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仙游食品厂生产的冰糖,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省内同行业中都居首位。仙游出产的冰糖大量销往上海、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河北、江苏等地。仅上海市的年销量就达1000吨。

1972年以后,仙游冰糖生产又有新的突破。双灯牌单晶体冰糖成为出口产品,销往新加坡、也门各国。仙游综合食品厂生产的“鲤城牌冰糖”及“鲤城牌单晶冰糖”,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全市冰糖产量7411吨,其中出口219吨。1989年冰糖产量下降为2946吨。

景区交通

在福厦公路上距莆田市东不远处的洞湖口,可见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巨大碑坊。乘两轮摩托,进入牌坊后约过1.5千米,到达西天尾镇中心,再盘山12千米,过护寺河大桥,总共半小时即到南少林寺。

注意事项

进入佛家寺院,要注意尊重文化传统和寺庙要求,不得过于随便。

遗址三说

南少林遗址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中国自古就有南北两少林之称,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南少林则因位于福建僻静处,寺庙湮没后逐渐为世人淡忘。近年来,福建泉州、莆田、福清先后对外宣布发现南少林遗址,三地均重建寺院,一时间南少林倍受世人关注。其中并形成了三中说法:

泉州说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泉州,历史悠久。泉州武术渊源流长。明史中就有:《温陵棍棒手扑妙绝天下》的记载。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然而,泉州南少林的具体地点在何处,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理由是:清咸丰丙辰(1856)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见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莆田说

最早见于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称“少林寺在福州府福田县九连山”。日本人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则称“少林寺在福州府浦田县九连山”。后人认为“福田”“浦田”均为莆田的误传。而《洪门历史》、《清稗类抄》则直指南少林在莆田县九连山,从而形成“莆田南少林”之说。

现代一些史学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李方晨的《中国近代史》均沿用此说。上述史料将南少林指向莆田“九连山”,唐豪从这点下手,确认莆田并无九连山地名,进而否定“莆田南少林”之说。1987年,莆田县体委在武术挖掘和文物普查中,在西天尾镇林山村发现一批与南少林有关的文物古迹,随即组成南少林遗址调查组,经过两年的工作,在省考古队及有关专家的配合下,确认莆田市西天尾镇林山村“林泉院”遗址为南少林寺。1989年,在福建省武协年会上正式披露,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9月14—16日,来自历史、考古、宗教、武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云集莆田,召开历时三天的“南少林遗址论证会”,会上听取了省考古队长林公务《莆田林泉院遗址的考古挖掘及其初步认识》和省武协顾问方金辉的《论莆田林泉院即南少林遗址》主题报告,专家经过听取报告、实地勘察、调查访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形成了对莆田南少林的初步共识,即基本判定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也就是南少林。

1992年4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内外报刊电讯纷纷报道,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50多个海外代表团前往寻根拜祖。1997年春,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初先生亲自为莆田“南少林寺”题字。构成莆田南少林的主要成果主要成果是考古发现。

林泉院建于唐贞观年间,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遗址中发现的两个石槽,一口在槽沿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共造石槽一口”字样。另一口上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僧兵”一词在历史上为少林寺专有,而“诸罗汉浴煎茶散”是疗伤用药。这些均表明昔日寺院武风极盛。

福清说

1993年7月13日,《福建侨报》率先发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内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闽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记载。流传于福清民间的《请神薄》上有“少林寺伽蓝”之名。少林寺遗址位于新宁里弥勒山南坡,寺院依山而建,有八座层次分明的平坦地台,第二殿右侧有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等遗迹。寺前约400米的石板桥有刻着“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条石一块,可作为福清少林寺的佐证。

1993年,福建省武协派人对福清少林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记载,认定福清少林寺确实存在,其依据有五:

1、福清少林寺于清乾隆以后消失,与传说中康熙年间毁少林之事吻合。

2、福州府无福田县,仰为福清县之谬。

3、福清地属福州府,地理位置恰为闽中,与《少林拳术秘诀》中南少林在“闽中”相符。

4、福清古代亦有武僧,《后村大会集》中“得法于铁鞭韶”的德诚和尚,便是福清高僧。

5、莆田无九连山,福清少林遗址坐落在与永泰、莆田交界处的九连山脉,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南少林”。

近年来,福清市组织文史工作者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考证,撰写出详尽的《福清也发现少林寺遗址》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内外武术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三处南少林,以莆田南少林遗址开发得最为轰轰烈烈,重建南少林寺中的殿堂楼阁、亭等遗迹,总投资数亿元。

南少林寺遗址发掘简介

历史上,南少林寺在反清复明中与天地会(洪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篇》第942页“三合会”中写道“康熙十三年(甲寅)三合会成立。三合会或称天地会,或称三点会。支派有清水会、匕首(小刀)会、双刀会等名目。相传创始人是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和尚(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蔡忠德、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称为前五祖。湖广义士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继续入会,称为后五祖”。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邓子琴的《中国风俗史》、史学家李方晨的《中国近代史》、健老的《少林寺与天地会》以及《海底》、《万年青》、《天地会研究》、《洪门史》、《洪门志》、《中国近代社会秘史》、《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少林寺资料集》等书都声称莆田有九莲山少林寺。

1986年,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人员在莆田县西天尾镇林山村周围发现五口大型花岗岩石槽,石槽外侧或沿面均刻有文字。这五口石槽,均为北宋嘉祐至绍圣年间(1056~1094年)的遗存物。还发现部分残碑和做为石柱基础的石墩和宋、元时期的陶资器皿等。随后,收集流传于林山村一带诸如“五百僧造反”等民间传说。该村还有大量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放生池、练功埕、鳌池、马槽等。学者认为:林山村在历史上一定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寺院。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专家陈春惠、林尊源、林存琪等来莆,对已出土和散落在林山村的石槽、残碑、骨灰罐、瓷碗片、和尚塔等文物进行鉴定,确认是真品。其中大部分是宋、元两代的,属国家保护文物,并颁发文物鉴定清单。

1990年4月,莆田市南少林研究会向福建省文化厅文博处提出对林山村林泉院遗址进行局部考古发掘的要求。省文博处立即呈报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90年9月18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由林公务任领队、王振镰任队长的省考古队,一行7人,于同年12月1日进山。经过二个阶段,历时近六个月,投入劳力3000多工日,共挖掘79个探方,每个探方5米×5米,总面积1954平方米,挖掘深度分别为50厘米至190厘米,探明整个寺院的范围3万多平方米,其中,有一块35米×17米的大殿地基,部分地方还铺着整齐完好的地板砖,场面壮观。挖掘出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地板砖、石台阶、水井和大量的古建筑材料、陶瓷器皿残片以及宋熙宁年间的铜币等宝贵文物。其中一块长1.12米、宽41厘米的墓塔碑,上面铭刻着:“林泉院真觉大师难提之塔、天祐”(904~907年)的塔铭,是林泉院的铁证。

省考古队的考古报告中写了五点意见:“先是地点问题,……。据发掘出土物可知,林泉院基址的林山村在宋时亦称‘泉山’。林山的地形地貌却酷似少林九顶莲花寨,莆田境内的九莲山,似非林山莫属。其次,目前林泉院尚存北宋嘉祐癸卯和治平的‘当院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石槽。反映林泉院是习佛练武之所在,这一点同少林寺也有相似之处。第三,林泉院作为十方丛林,这就具备北少林弟子南来挂单,常住的有利条件。第四,在林泉院周围尚有不少大、小寺院。而这些外围寺院据志书、碑刻所载均与少林弟子有密切关系,并有自称为林泉院之下院者。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林泉院与南少林寺的密切关系。第五,有关南少林,多与洪门传说相关联。洪门传说中,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入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出家,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少林僧众因此被镇压,南少林寺亦因此被毁应当是近乎史实的。在林泉院寺址的北面(约500米),目前尚存建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的‘红花亭’,传即为‘反清复明’的义士们歃血为盟的地方。而‘红花亭’的建造年代,又恰好同清兵大举入闽的年代(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正处同一年,林泉院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周围有许多天然屏障,能攻善守,是秘密聚义最理想的场所,入寺为僧的义士们,选择此地举起‘反清复明’义旗,也应当是很自然的,而林泉院的废毁年代亦与传说中南少林寺焚于清初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

由中国武术学会、福建省体委、福建省武术协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于1991年9月14~16日在莆田市兴化宾馆召开,全国武术、历史、宗教、考古界的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来到莆田,对南少林寺遗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专家们通过大会听取论文、小会分析、查阅资料、现场勘察、文物考证等方法,调查取证。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以事实为依据,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就南少林寺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论证。论证会上,南少林研究会顾问方金辉和省考古队领队林公务分别宣读:《论莆田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和《莆田林泉院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其初步认识》的学术论文;并分发福建省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研究员曾凡的《关于莆田南少林寺问题》,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全传》作者甄秉浩的《南少林寺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广西梧州梁志光的《佛家拳源自莆田南少林》,福建省武协委员、永泰县鄢武的《从我县几个拳种的流传谈莆田南少林》,还有陈明容、杨祖煌和林洪国提供的《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考》、《从“僧兵”谈起》和《“火烧少林寺”与南少林传奇探微》等论文,专家们对论文进行讨论和提问,并赴南少林寺遗址考察参观。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习云太为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秦宝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炤教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玉贤为副主任的16位(其中有14位高级职称)专家组成。专家们认为:从史书记载、从遗址挖掘、大量的出土文物及现存的石槽、碑铭等都证明林泉院规模很大,同时,四周有众多的寺院群,都与南少林寺有密切的关系,具备了南少林寺的条件。4月16日晚上10时,专家组评委会主任习云太教授在会上宣读由16人评委签字的南少林寺遗址论证结论:“基本判定莆田县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

遗址后记

1、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林山村“南少林遗址开发”,2000年被列为蒲田重点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重建南少林寺中的殿堂楼阁、亭等遗迹36处,新建武术馆一座4500平方米;开发观光农业果园2000亩;兴建避暑山庄60幢。其一期工程由省古建筑设计院设计,总投资近亿元。

为此修建了从福厦国道至南少林长3公里,宽30米的水泥主干道和长11公里,宽7米的盘山水泥公路。其南林大牌楼、寺区小牌楼、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长廊、休舍、放生池、山门、护寺河、护寺桥、停车场、管理房等近二十个主要项目于1998年12月8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据悉二期建设目前正全面铺开,拟议规划建设扩大至13个景区25个景点,计划总投入资金达3.6亿元,预计2-3年建成。

2、1999年7月28日,福建省福清市《南少林风景区规划》建设方案通过评审。建成后的风景区将由寺庙景观区、静心湖景观区等五部分组成,其中寺庙景观区包括少林寺旧址、寺庙及少林史馆。少林寺旧址按原样保留,寺庙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金阁和达摩殿等,史馆内主要陈列少林寺的遗迹。据预测,建成后的南少林风景区日旅游规模可达两三千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21: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