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明桥
释义

简介

贵阳建筑最早的桥是南明桥,原称南门桥,位于中华南路与新华路交接处的南明河上,清代木刻《南岳寿山图》中称之为湘阳桥。

人文历史

此桥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镇远侯顾成修建。最初名叫霁虹桥,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霁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1404年)镇远侯顾成建。”明嘉靖《贵州通志 · 城池》载:“(霁虹桥)在治城南,南明河上, 贵阳八景曰‘虹桥春涨’即此。”当时称这一段河流为南津,故有“南津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跨其上”的记载。到了明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描述:“贵州东三里为油榨关,其水西流。西十里为圣泉北岭,其水东流。北十五里为老鸦关,其水南流为山宅溪。南三十里为花仡佬,其水北流。四面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穿城中又次之,东为最微,俱合于城南薛家洞,东经襄阳桥,东北抵望风台,从其东,又稍北,入老黄山东峡,乃东捣重峡而去。”这里所说的襄阳桥就是霁虹桥,亦即南门桥。由此可以推知霁虹桥改称襄阳桥大约在明崇祯年间。

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明桥上已是歪歪斜斜一付破败景象,1945年,杨森主政贵州重修此桥,到1947年桥竣工即改为“中正桥”,亲题“中正大桥”于桥栏两外侧半圆形“安全岛”下方。桥长72米(含引桥20米),宽13.2米,将原9孔改为6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桥。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名“南明桥”。1995年,新华路、中华南路扩宽,桥显狭窄,遂拓宽至40米,桥长84米,仍为6孔,另增2孔人行通道。

南明桥一段的南明河,水面宽阔。近看,浮玉桥、涵碧亭、甲秀楼、观音寺隔水相望,两岸绿荫垂地,民房嵯峨;远看,观风台、东山、仙人洞等名胜古迹遥遥在望,相映生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9: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