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门菉漪堂 |
释义 | 菉漪堂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菉漪二字出自《诗经·淇澳》,有云“瞻彼淇澳,菉竹漪漪”。南门菉漪堂(即赵氏祖祠),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美(即位魏王)的十五代裔赵隆,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为纪念斗门赵氏始祖赵梅南(1296年~1365年,自号菉漪)而建。 简介南门菉漪堂,这栋老屋,采祭祖祠堂的式样,有硕大的蚝壳墙、青砖墙、龙舟屋脊、搁檀式累架、绿色琉璃瓦檐、壁画、木雕、石雕等装饰。菉漪堂由一幅墙连起三排房屋,主体为赵公祠,因此,斗门本地人时有将两者名字共称之。 菉漪堂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为三进院落(前厅、中殿、后殿)四全式布局。面阔11.4米、进深49.56米;另在前门北侧倚建一厢,阔3.61米、深8.2米,总建筑面积58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屋面、龙舟脊,硬山搁檀式梁架,尤以山墙结构独特,均用排列齐整、硕大的壳与黄泥浆砌成65厘米厚壁,院落台基全用红谷砌成,蚝壳墙以红砂岩作基石,砖墙则采用磨砖对缝,硬山顶锅耳风火山墙,颇具明代建筑特色。菉漪堂清代重修,至今仍保持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屋架为抬梁式,砖木结构,柱脚施盘式红砂岩石柱础。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传统民居建筑。它与建于清末的逸峰祠、昆山祠并连一线,组成恢宏的古建筑群。 经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是珠海市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属国家二类文物。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7年立为斗门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升格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市、区著名旅游景点。 历史七百多年前,宋开国皇帝赵邼胤之北魏王赵邼美的后裔入居斗门。此后二百多年,菉漪堂的赵氏祠堂现身于村闾乡间。祠堂所延续的宋代遗风至今犹传,而赵氏族谱典藏的传奇故事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斗门赵氏是否属于宋亡后皇室宗亲匿居于此而蕃衍?”据现存于南门村的《赵氏族谱》(下文所称《赵氏族谱》均指此)及地方文献记载,基本上可以确定:斗门赵氏是宋室宗亲后裔,但另有来历。 有关斗门赵氏的源流,《香山县志续编》(清·光绪)称: 南门乡赵族始祖怿夫,江西鄱阳人,宋端平元年任本县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时鏦,淳祐十年进士,宋末避乱至此,子孙寓籍焉。三世祖平冈迁居大赤坎为一支,明永乐初六世祖光太再迁大沥岐,景泰时七世祖晴峰始择居南门,分四大房。 景炎丁丑王师航海,帝驾幸香山,公兄弟召募义勇以勤王,公抱祭器入山以存宗祀。 若梓墓及“忠孝义士”木刻匾至今尚存。 据上述资料,赵若梓随兄弟等招募义勇勤王又回到大赤坎隐居,是因为宋皇室见国事危殆,唯恐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为能保存、延续赵宋宗室香火而特意安排的。而赵氏也因此而在斗门生根蕃衍。 南门村菉漪堂气势巍峨,结构严谨凝重,古朴典雅,历史丰厚;接霞庄里鸟语花香,青竹静守,再加上几经风雨的旧屋、子孙塘,环庄河加上南门村的传奇《赵氏族谱》给游人以鲜明的沧桑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