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岭镇
释义
1 福建省福清市南岭镇

南岭镇位于福清市东北部山区,平均海拔345米。1999年撤乡建镇。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7073人(2004年)。辖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

乡镇概况

南岭镇地处福清市东北部边陲,处在开发区和旅游区中间,东与元洪开发区一山之隔,西与洪宽工业村毗邻,南与元载工业村接壤,北与长乐下沙度假村隔山相望,方圆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5米。全镇辖8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总人口 7089人;设12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8个,党员257人;有耕地4026亩,山地223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58.8%。

350181105 南岭镇

350181105201 文祚村

350181105202 吉岚村

350181105203 上岭村

350181105204 南岭村

350181105205 西溪村

350181105206 梨洞村

350181105207 大山村

350181105208 马斜村

历史沿革

南岭历史悠久。唐宋时分属感德乡方成里、新安里。清属海口镇。民国属海口区。1950年属第二区,1955年后先后属城头区、海口公社、城头公社。1981年成立南岭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9年改乡为镇。

气候环境

南岭环境优美。全境地处低纬,平均海拔345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夏季平均气温18℃,夏季气温比城区低3--5℃,是夏季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自然资源

南岭自然资源丰富。有山林地27000多亩,主要种植杉、松竹等,可栽种枇杷、桔、橄榄、蜜柚、脐橙等水果。有畜牧草场6500亩,周边可利用草场近万亩,可供开发牛、羊、兔等畜牧基地。矿产资源以花岗石为主,是福清石料的主要产地。水资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可供开发矿泉水和淡水养殖等项目。

南岭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这里是民主革命的游击区,是闽中游击分队驻扎过的地方,革命遗迹至今犹在。全镇8个村有4个村是老区基点村,因而南岭成为福清著名的革命老区。

基础设施

南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互配套。水资源充足,建有各类型水库6座,库容量近2000万立方米,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电力供应充裕、变压器容量1000千伏安;镇政府驻地距福清市中心20公里,塔七水泥公路接通元华路,南岭至长乐南阳一期泥结路工程已竣工,8个行政村均通上了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邮电通信设施齐全,拥有装机容量2000门;闭路电视顺利实现与福州地区联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程控电话、通闭路电视的“五通”目标。

经济发展

南岭经济发展成效。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较具南岭区域特色的淡水养殖、畜牧、药果、蔬菜、休闲旅游五大产业,并取得初步成效。

淡水养殖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年产值占全镇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畜牧业是南岭镇的传统产业之一,南岭牛仔肉早已闻名福州地区,每年肉牛出栏量平均达3000头以上,同时,生猪、肉鸡等家禽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全镇共有3家肉鸡饲养场、3家生猪饲养场和1家种猪场。

药果业是山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全镇现有2家名优果场,创办优质水果基地2个,发展法国黑李、美国夏橙及早钟六号枇杷1000多亩,还建立了一个台湾名优水果实验园,试种各类台湾名优水果20多种,同时还引进了一家中药材企业,首期种植的300亩八角香、肉桂、淮山等名贵中药材长势良好,并计划采取发动群众以山地、劳工入股合作开发的形式,扩大种植规模。

蔬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订单发展无公害蔬菜,取得了明显效果,既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民增收;休闲旅游业是南岭未来几年招商引资的重要产业之一,南岭具有成片天然草原等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盛夏气温比平原地带低3—5℃,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是个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胜境。

飞地工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先后成功引进5家外资或合资企业,3家内资企业落地元洪投资区、融侨开发区和江阴工业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795万美元,内资实际到资5855万元,在全市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中连续保持第三方阵前列。

南岭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各村先后修建了村老人活动中心、阅览室、棋牌室、篮球场和休闲公园等文化娱乐场所,并成了由村民组成的老人腰鼓队、汽排球队等群众性娱乐团体,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平安南岭”建设稳步推进,群防群治体系初步形成,全镇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旅游资源

南岭镇境内山峦叠翠,林木争奇,主要景点有风动石、人仔山、狮头峰、鳖头山、老洪洞等,登人仔山、狮头山峰可远眺东海日出的绚丽景观。还有一处石刻,疑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的真迹。拥有两处风光秀丽的人工淡水湖,其中梨洞库区水面积767亩,湖光山色让人陶醉,奇峰异石令人惬意,神奇传说引人暇思;大湖底有广袤的天然草场,可让人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观,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业的先决自然条件。可开辟避暑山庄、修建度假别墅、设置会议培训中心、开发水上娱乐项目、花卉观赏基地等,建成福清市东部休闲旅游度假区。

南岭旅游度假区位于福清市东部南岭镇境内,距福清市中心20公里,距元洪投资区10公里,距瑞岩山风景区10公里,距元洪码头18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47公里,是福清市东部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元洪投资区的“后花园”。由于市、镇两级切实加大了对该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该旅游区的可进入性程度,现已被列入福清市旅游总体规划,属于待开发的旅游区。 南岭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平均海拨345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8℃,特别是夏季气温比城区低3-5℃,且由于环境保护得较好,夏季基本无蚊虫,是夏季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适宜的气候给予了这儿一片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草场,面积达1000亩之多,放眼望去,仿佛身在一片绿海之中,一阵微风吹过,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如北方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美丽景观。

这里还有一处风光秀丽的人工淡水湖--梨洞水库,该水库源自大坝溪,库容量770万立方米,库区水面积约80万平方米(约1200亩)。清澈的湖水与绿色的草场,相互映衬,让人陶醉。

除了秀美的山水风光外,该旅游区还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材资源,可满足开发旅游度假区所需要的各种雕塑等用材,降低开发成本,也可开发成为度假区内一道独特的石景。

2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南岭镇

南岭乡位于县境东南端,东邻陆河县,南连惠东县,北与五华县交界,西与苏区、洋头乡毗连。乡政府驻地南岭圩,西北距县城60公里。

南岭因地处本县南陲,且多高山大岭而得名,明清时属琴江都南岭社(约)。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南岭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2年5月属第四区(炮子),1957年12月设南岭乡,1958年10属苏区公社,1961年4月分置南岭公社,1963年3月更名为苏南公社,1981年1月复称南岭公社,1983年9月撤社改区,1987年4月改称南岭乡。

地势南高北低,四周高山连绵,中部、西北部成盆地状,山地面积占全乡的91%。东南部武顿山为最高峰,海拔1233米。源天武顿山的南岭河自南向北流经乡境,流入苏区、洋头,汇入琴江,成为韩江发源地。北回归线从境内文笔峰尖经过。气候温凉湿润,年均气温19.7℃,降水1827.7毫米,无霜期290天。森林、药材、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其中香菇、山耳、山楂、山莨、蜂蜜、咸菜及灵芝等土特产畅销县内外。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水田0.81万亩,大部为山坑田。建国后,全乡进行综合治理,改善耕作条件,初见成效。1988年水稻播种面积1.27万亩,总产0.35万吨;各类水果面积0.44万亩,总产333吨。乡办企业主要有装机容量1050千瓦的榴坑水电站及咸菜厂。商业主要集中在南岭圩。至1988年,全乡有集体商业门店50余间,个体工商户75户。境内有苏磜公路,车辆通县内外,各村通拖拉机。

文教卫事业,至1988年,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中学生270余人,小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近100人;还设有乡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电视差转台及3个电影放映队。

乡境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向为屯兵之地。南宋文天祥曾驻军于此。明代在此筑通判府城。1927年起,工农革命军及国民党军均驻过此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全乡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建国后,有24个自然村被评划为革命老区,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扶助。名胜古迹有紫金县第一高峰武顿及文天祥题写的“甘泉胜迹”碑刻等。

【简述】 南岭镇位于县境东南端,东临陆河县,西连苏区,南与海丰县毗邻,北接洋头镇和五华县登輋镇。其前身是1961年4月设立的南岭公社,1963年3月更名为苏南公社,1981年1月复称南岭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为南岭乡,1993年10月改称南岭镇。该镇是重点老区镇之一,距县城60公里,省道紫(金)陆(河)线、紫(金)海(丰)线贯穿境内,区区通公路。自然环境优美,有紫金县第一高峰武顿及文天祥题写的“甘泉胜迹”碑刻等名胜古迹。1998年,下辖1个居委会和8个管理区,总户数2672户,人口15839人,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5.1公顷。

经济以农业为主。1990年以来,不断改善耕作条件,推广良种和先进耕作技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348元,比1989年增长3.27倍。镇内森林、药材、矿产、水力资源丰富,香菇、山耳、蜂蜜、咸菜及灵芝等土特产畅销县内外。

【农业】 1989年,全镇有水田407.4公顷,1990年起镇府积极实施农田保护措施,大力推广杂优稻等优良品种和塑料软盘育秧抛秧技术。1998年,塑料软盘育秧面积773.3公顷,播种优良品种面积733.3公顷,分别占全年水稻播种面积的91.3%和86.6%,当年水稻平均1/15公顷产量403公斤,粮食总产达5972吨,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89年增加101公斤和1546吨。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创办了以“优质水果种植、淡水养殖、禽畜饲养、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的综合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并采用股份制、“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经营。1998年,全镇有种养专业户185户,水果种植面积526.4公顷(其中三华李166.6公顷),产水果1650吨;新引种美国油桃面积16.7公顷,预计2000年挂果。种植云雾山茶23.3公顷,产茶2.2吨;有鱼塘3.9公顷,产量47吨;年末生猪出栏量2154头,饲养三鸟50097只。全镇农业总产值2686万元,比1989年增长1倍。

1994年,在庄田管理区楼下、田心两村创办11.3公顷的反季节蔬菜基地,总投资17万元,有从业人员11人,种有荷兰豆、甜椒、花菜等品种。在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当年获得好收成,全部蔬菜销往汕头市,收入6万元。后因产品滞销,于1996年停止种植。 1998年引种的美国油桃

【乡镇企业】 1989年,镇办有榴石坑电站、富坑电站、木器厂、副食加工厂、纤维厂、袋装香菇木耳场等6家企业,共有职工72人,总产值45.7万元。1989年6月,投资60万元在庄田林布村兴建林布电站,1991年3月建成投产,装机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时,产值20万元。1994年,企业总产值121.3万元,其中水电站产值103万元。1996年起,因管理滞后,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全镇除3个水电站正常运转外,其它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98年加强领导,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企业有所好转。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万元,比1989年增长3.2倍。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方面:1990年9月,县投资22.5万元,开通紫(金)陆(河)公路南岭段,全长8公里。1991年9月,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等形式,开通了紫(金)惠(东)公路南岭圩至三江口路段,全长15公里,总投资120万元(其中上级投资70万元),被省政府评为河源市唯一的“老区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投资35万元(其中上级投资25万元),完成了乡道王告至庄田林布坳11公里路段改造。1994年,投资10万元,开通林布至嶂背公路。1997年2月,圩镇至王坑口路段水泥路铺设工程竣工通车,全长3公里,路面宽6米,总投资110万元(其中上级投资80万元)。1998年12月,县道竹蟹沥路段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全长6公里,总投资168万元。电信方面:1994年1月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6月开通了无线寻呼。集镇建设方面:1989年南岭圩镇建成区面积0.10平方公里,同年2月该镇投资40万元兴建占地1400平方米设座位800个的南岭影剧院,1990年5月竣工。1993年8月,镇政府与深圳东鹏公司签订了南岭集镇经济开发合同,成立“南岭集镇经济开发公司”,在南岭老圩镇周围0.5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建设。开发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500万元。同年10月,首期投入资金150万元,完成了“三通一平”。1994年南岭圩镇规划面积扩大至0.89平方公里。1995年,引进资金50万元,建起了集商业、旅业、服务业于一体的商贸综合大楼;1998年,镇府投资20万元,在圩镇架设路灯30盏;是年开发公司完成南岭集镇开发工程三期工程建设,开发区内设施配套,路面实现硬底化。至1998年底,南岭圩镇建成区面积0.36平方公里。

【商业】 1989年,南岭乡供销社有门店15间,干部职工42人,主要进行农资经营,商品总购进30万元,总销售额70万元,上缴税金0.5万元。1993年,供销社成立农资经营管理领导小组,整治无证运载经营农资,保证农资质量和销量。1998年,镇供销社有门店8间,干部职工30人,年购进120万元,商品销售总额131万元,上交税金0.5万元。1989年,镇粮所在岗22人,销售额11.56万元。1990年起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粮食按保护价收购和顺价销售制度。1998年,在册22人,在岗7人,销售额11.69万元。

【财税金融】 推行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加大征管力度。1998年,全镇财政收入51万元,工商税收25.15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1倍和1.2倍。

镇内有农业银行营业所、农村信用社2家金融机构。1998年银信储蓄存款余额750万元,比1989年增长8倍。

【个体私营经济】 充分发挥个体劳协的作用,鼓励和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1989年,全镇有个体户42户,1998年发展到98户,从业人员125人,主要经营百货、电器、五金、家私、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1998年上缴国家税收21万元,占全镇税收49.5%,上缴工商管理和市场管理费4.15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加10万元和2.1万元。

教育】 镇有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由1989年的2100人,增至1998年的2533人,增长20.6%。全镇现有中小学教师141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8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1996年经省、市验收“普九”达标,1997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89年以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资金326万元,新建校舍11幢,总建筑面积5892平方米,比1989年增长160%,改造、装修校舍1200平方米。1994年9月,南岭中学举办建校30周年校庆活动,筹集建校资金25万元,完善中学教学设施。现有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和面积5300平方米的运动场各1个,学生人均拥有图书20.5册。

1989年9月,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王告小学教师钟保元“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文化体育】 镇有文化站,各管理区有文化室。1994年开通圩镇和5个管理区的有线电视,圩镇可收看9套、管理区可收看5套电视节目。全镇有篮球场9个,田径场1个,镇府及文化站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竞赛活动。

【卫生保健】1998年有卫生院1所,下设卫生站8个,有医务人员21人。1990年以来,南岭卫生院投资16万元,设置科室4个,病床10张,添置X光机、B超等设备,卫技人员由1990年9人增至1998年的14人,医护质量有较大提高。认真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参加计划免疫的儿童由1990年的938人增至1998年的1238人。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9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550元,1996年提高到1855元。但仍有绝对贫困户112户、629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4.58%。1996年起,结合县“千干扶千户”的脱贫挂钩措施,发展种养,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致富道路,至1997年底,全镇112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800元,大部分实现脱贫。1998年,劳务输出1850人,创产值3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增至2348元,比1989年增长3.2倍。199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7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户占26.1%;拥有电视农民家庭占75.3%,电话普及率达6部/100人。

【计划生育】 镇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落实第一把手负总责的人口目标责任制。建立了以计划生育办公室、计生协会、服务所、婚育学校、专业队为主体的综合管理系统,购置B超、电脑等设备,完善了“一卡八册”档案资料管理,严格按计划生育。1989~1998年均完成县下达人口计划控制指标,全镇人口增长1272人,年均自然增长127人。1998年出生人口224人,出生率16.5‰,自然增长率为9.2‰。1995~1998年,高新、王告、嶂背、头4个管理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合格村”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 1989年以来,该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镇和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重点抓好遵纪守法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1989~1998年,全镇共评文明村7个、文明家庭118户。

【社会治安】 镇有派出所1个,警力4人,警用装备基本齐全。建立了镇、村治安防范网络。积极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坚持严打、严防、严管、严治并举,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秩序。1998年发生刑事案件1宗,处理1宗;治安案件8宗,处理8宗。

2004年,南岭镇委、镇政府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做活以“水电资源强镇、特色农业富民、旅游业旺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文章。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425万元;镇级财政收入56.8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5.4%。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全年水稻播种面积11,300亩,粮食总产量3,960吨。水稻亩产284公斤。全镇农户均采用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良种覆盖率85%。全镇有茶园面积1,300亩,果园面积5,887亩。林业,2004年止,有32,287.5亩山林列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至年底,完成林地林权换发证面积11.8万亩。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富民”工程,发展具有南岭特色的台湾高山茶(翠玉、金萱茶)、大肉咸菜、文笔峰和文武山泉净水等特产,6月,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南岭昆仑食品厂“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8月昆仑食品厂低盐腌制技术应用推广获县科技进步奖。反季节的西兰花、荷兰豆、四季豆等蔬菜,销往惠州、深圳等地。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镇内旅游景点武顿、文笔峰、甘泉胜迹及清代客家民居德先楼等参观人数增多。

招商引资 2004年全镇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月与台商企业河源桂峰农业发展公司签订开发台湾高山茶的种植与加工合同,计划投资1,200万元,已投入资金250万元,选址庄田村径光村小组兴建加工厂及购买设备,4月份竣工投产,解决了镇内农民卖茶难的问题。紫金县万丰公司老板钟焕达在建设西楣水电站的基础上,2004年再投入120万元建设附属工程坪洋子水库,并于12月竣工投入使用。

财税金融 2004年完成镇级财政收入56.8万元,完成国税25.3万元、地税23.9万元,农业三税10.8万元。南岭镇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100万元,贷款余额345万元,保险站收取保险金额20.5万元。

精神文明、社会事业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4年,王告村被市评为文明村,南岭中心小学被县评为文明单位,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被县评文明窗口,王告、高新、磜头、嶂背4村被县评为文明村,42户被县评为文明家庭。村址建设 2004年新建磜头、东溪、山背、嶂背4个村办公楼,总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解决了无村址办公问题。基础设施建设 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4月高新村水泥硬底化村道改造工程竣工,长3公里,总投资68万元(其中钟日林捐资1.5万元,钟关健、钟志强、陈忠坤、钟应环各捐资1万元)。5月东溪村村道硬底化改造竣工,长1.5公里,总投资39万元(其中钟远辉捐资12万元);同月磜头村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竣工,长3公里,总投资65万元(其中钟焕达捐资1万元)。12月瑞邱村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竣工,长3公里,总投资78万元(其中钟东明捐资1.1万元,钟玉波、钟彩忠各捐资1万元)。全镇有固定电话1,710户,移动手机用户530户,联通手机用户380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年内共安排磜头村、嶂背村、山背村21户贫困农户扶持建安居工程资金28,350元,每户危房改造扶持资金1,350元。商业 镇内有私营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166户。教育 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中小学生3,073人,中小学教师143人,南岭中学考入紫金中学人数13人创历史新高。7月,县拨款80万元,动工兴建南岭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宿舍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9月,深圳市李朗业兴实业有限公司凌国强先生捐资20万元,用于兴建南岭中心小学校舍。9月由省老促会投资51.3万元兴建的庄田希望小学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高3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广播电视 2004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618户,可收视频道12个。12月31日,县有线电视联网和电视会议网络开通。医疗卫生 镇卫生院有卫生站6间,从业人员30人。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693人,占农业总人口45%。计划生育 7月份东溪村被县列为黄牌警告村;8月份南岭镇被市列为黄牌警告镇。镇党委、政府敢于正视问题,迎头赶上。全年共投入15万元用于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把计划生育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年,完成计划生育“四术”任务205例,其中结扎59例,全镇人口出生率11.05‰,自然增长率7.1‰,计划生育率87%。人民生活 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045元,比上年增长5.4%。人均拥有钢混结构及砖瓦房面积17.3平方米。磜头村是全镇首个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社会治安通过健全“四长”接访日制度和社会治安管理网络、信访联络员制度等。全镇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政治稳定,全年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全年发生治安案件3宗、查处3宗;民事纠纷3宗,调处3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