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里乡 |
释义 | 南里乡位于山西省沁县城西南1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2070户,7478口人,耕地面积2.4万亩。该乡后沟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华北版旧址,西林是朱德总司令整军地。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乡镇。段中线、新漫线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各路客商投资发展的理想地方。 人口状况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963 男 4778 女 4185 家庭户户数 2394 家庭户总人口(总) 8745 家庭户男 4638 家庭户女 4107 0-14岁(总) 2299 0-14岁男 1205 0-14岁女 1094 15-64岁(总) 5965 15-64岁男 3260 15-64岁女 2705 65岁及以上(总) 699 65岁及以上男 313 65岁及以上女 38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8625 行政辖区南里乡下辖村 南里村 西林村 东庄村 侯家庄村 上张庄村 下张庄村 梅沟村 杨家庄村 唐村村 中里村 赵家沟村 姚家岭村 龙门村 北底水村 常红村 孟家庄村 石角头村 圪陀村 石尖村 东林村 组织机构南里乡组织机构:党委书记:王琳,女,36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党委副书记:曹二伟、李治国;人大主席:赵志刚;武装部长:马先宏;政府乡长:张治国,男,41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副乡长:杨爱良、张怀忠、王万宏、史明云。乡政府下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等中层机构。 经济建设乡党委、政府积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强”战略和“创环境、上项目、促发展”的总体目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优环境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经济建设方面突飞猛进,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达23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山东引进实用桔梗种植,全乡共育苗移栽1600亩,亩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项目,种植沁州黄3000亩,优种核桃2200亩;在养殖业方面建起了百头肉牛育肥厂3座,百头猪厂2座,根据该乡坡广草多优势,建起了一座万只规模养兔厂,共有18个村养兔,其中建成了有下张庄、唐村、候家庄、上张庄、梅沟等养兔专业村,养兔大户达20户。全乡年出栏商品兔10万只以上,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200多元。在招商引资办企业有了新突破,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津华食品加工厂,从浙江温州引进人才资金,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年产30万吨的隆鑫洗煤厂一座,争取7月初投产达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调整学校部点,提升教学质量,投资60万元建起了南里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学校以“以德治校、以研兴校、以质强校、以俭持校”为办学宗旨;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多元施教、提升质量”为教学思路;在新一任中心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工作整体推进,创出了品牌,办出了特色,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综合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卫生工作,以提高服务和医疗水平为前提,加强乡中心卫生院和村医疗所的建设,始终以健康为中心,质量为核心,需求为导向,满意为目标,是周边乡镇技术服务水平最好的医院。计划生育工作,紧抓手上不放松,突难点搞服务,一年迈上了新台阶,被县委政府评为04年度计生工作先进单位。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送温暖与关怀到孤寡残疾老人和特困户手中,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该乡狠抓了公路建设和引水解困工程,在19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基础上,改善了常红等偏僻自然村道路,并在下张庄、候家庄、唐村、上张庄率先实现了巷巷通。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建起了南里集中供水站,解决全乡7000多人3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80%以上户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闭路电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