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条约 |
释义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基本资料名称:《南京条约 》 签约国:中国(清朝)、英国 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 英国代表:璞鼎查 签约时间: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签约地点:中国南京 废除时间:1943年 中英《江宁条约》,此时的“南京”实际上为“江宁”,后俗称《南京条约》,两国代表(清廷钦差大臣耆英、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jer)红色火漆上,印有大英帝国国徽 主要内容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简介《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原材料,向中国偷运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英国国会在同年4月对这场战争拨款经费进行表决,结果以二七一票对二六二票,仅仅九票之差通过了款项,促成了这场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7月,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五十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条件议和。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象征。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随后,美国和法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与之签定《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另一份文本则由英国政府保存。 经过1842年7月,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后,于8月初将军舰开到南京江面,并把炮口对准南京城。腐败的清政府公开违背广大人民坚决抗敌的愿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五十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条件议和。 1842年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但谈判期间英军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靖江保卫战。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随后,美国和法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与之签定《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真确文本现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另一份文本则由英国政府保存。 中文版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银元偿补原价。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元,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六、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银元,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七、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银元;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银元,共银六百万银元;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银元,共银五百万银元;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银元,共银四百万银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银元。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银元。 八、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九、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十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十二、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银元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十三、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 附件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应道光皇帝要求,清廷继续与英方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这些附件条约,英国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许多特权。 鸦片战争中与其他国家的条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条约内容可归纳为五条:美国享有英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自由出入中国通商口岸;美国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中国变更关税,需与美国领事商议;扩大领事裁判权。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的法国战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条约内容可归纳为二条:法国享有英国、美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法国可在五口租地建立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南京条约之前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 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率兵奋起抵抗。他亲自点燃火炮,轰击敌人。当英军拥上炮台时,关天培拔出腰刀,同敌人搏斗。他受伤数十处,孤军无援,最后战死在炮台上。 此外还有: 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1841年10月牺牲于浙江定海。 江南提督陈化成,1842年6月牺牲于上海吴淞。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1841年10月牺牲于浙江镇海。 副都统海龄(满族),1842年7月牺牲于江苏镇江。 副将陈连升(土家族),1841年1月牺牲于广州沙角、大角。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英关系现状中英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英国首相布朗2007年6月组建工党新政府以来,对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并有所发展。布朗政府重视中国的国际影响,继续视中国的发展为机遇,有挑战但不是威胁,并希望与中国加强全面合作。目前,中英两国政府高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中英关系发展势头良好。首先,两国高层对话密切,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加强。 布朗就任首相后两次与温家宝总理通电话,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外长在联大期间举行了会晤;英国首相的外交顾问和经济顾问联合访华,与中方举行战略对话;杨洁篪外长访问英国,同布朗首相以及财政大臣达林、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等英国官员就全面推动中英战略伙伴关系取得广泛共识。英国交通、贸易投资、财政部门等官员、伦敦金融城市长及保守党、议会中国小组代表团先后访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英国,与英国海军举行了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两国各层次交流密切,双边关系不断增强。 第二,双边贸易等领域合作持续发展并不断加强,金融服务、投资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英国在华累计投资居欧盟国家之首。英国政府和工商企业界对加强两国金融投资领域合作持积极开放态度,在对华贸易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希望发挥英国金融服务业的优势,吸引中国对英国的投资并购,扩大对华服务和技术贸易。 双方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合作有所进展。中英启动可持续发展对华工作计划。中国武汉及中西部六省代表团访问英国,考察可持续城市综合治理项目。 另外,两国奥运合作进展顺利。双方就北京奥运火炬明年在英传递有关安排保持良好沟通。大伦敦市政府欢迎中国建筑公司参与伦敦奥运设施及城市改造建设。 第三,英国各界普遍希望加深对中国了解,“中国热”持续升温,两国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日益活跃。 大伦敦市连续3年举行“中国在伦敦”活动,仅春节活动就吸引近30万公众参加。 随着“中国热”在英国的悄然升温,英国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等都相继举办各类有关中国的研讨会。英国议会举办题为“中国经济发展对英国的影响”系列研讨会,政府官员、工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共600多人出席。英国各界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情况,政府官员、政党领袖及议会议员纷纷希望了解十七大精神。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威尔顿公园、牛津大学等学校、研究机构相继举办以十七大为主体的研讨会。 另外,两国教育交流也不断深入。英国目前吸引了近10万名中国留学生,每年有约一万名中国留学生来英。到目前,中国在英国建立了11所孔子学院,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英国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欢迎。许多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纷纷开设中文课程。 总之,随着两国关系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布朗近期即将开始的对华访问将进一步推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危害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丧失主权 《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其本身是否不平等条约还有争议。但在其后续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中,英国人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则明显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损害中国主权达百年之久, 更有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当时清朝政府轻易的放弃这些主权,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国际法,并不认识这些条款损害国家主权的严重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不失为一种较公道的解决办法。如认为划定租界,可便于防范外人,对中国人的扰乱可以较少;而协定关税使得中国税收实际上比较以往还有所增加,得到了实利。 经济五口通商 1843年至1844年,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务并不繁盛。只有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多为广东人或宁波人)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压倒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至于割让的香港,本为海盗出没的荒岛渔村。英国人在此凿山填海,大事兴建,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枢,一度还是鸦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传教与文化鸦片战争时,在中国约有三十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接办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对外关系当时的中国人没有重视、反思这场战争。战后,中国人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思想中。清朝对外关系不善,加上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威严重受损,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清廷之国力及军事科技方面弱点尽露,引发外国侵略,剥夺之野心。南京条约之后,各国亦纷纷援例要求订约,向中国提出种种剥削性的要求,不平等条约遂不断出现。 一、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 香港岛控制广州的出海口,商业上,占领香港岛就能打击广州贸易; 军事上,可以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自此香港岛成为英国侵华的据点。 二、 赔偿巨款,相当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政府为此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三、 开放五口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虎门条约》里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这些租地建屋,长久居住。五个口岸又成了英国的侵略据点。 四、 协定关税的规定,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无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史料陈列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位于南京市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遗址上。 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赐额“静海寺”,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占地2100平方米,由四个展厅组成,厅与厅之间以廊相连。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第一部分“英军入侵”,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简要过程。 第二部分“城下之盟”,主要介绍《南京条约》产生的过程。 第三部分“丧权辱国”,主要介绍《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香港回归”,主要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以表明中国人民和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收回香港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展览共采用图片128幅;图表4幅;文献资料10幅;灯箱9个;实物79件。表现手段和制作方法上都颇具特色,如巨幅油画“虎门销烟”、沙盘原型“静海原貌”、《中外旧约章汇编》条约墙、军舰模型“康华丽号”、巨型灯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等,都是一些富有新意的主展品。 静海寺集荣辱于一身,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