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话
释义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Nankinese),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历史

形成期(晋朝之前)

南京自公元前495年吴王筑城以来,迭经变迁;自东吴兴都起,成为江南之都;到晋朝五胡乱华后,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也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南京在晋朝以前,是地地道道的吴语区。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南京话在泰伯奔吴的1000多年里,只有很少的变化。但是到了晋朝五胡乱华后,晋朝的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之一。南京话也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南京话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开始了。

辉煌期(南朝-隋朝)

东晋定都南京,中原汉民带来雅言,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又称“士音”。南京本地居民语言为吴语,又称“庶音”。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袭。 自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一心向恢复汉族的文化传承。后来就叫一个叫陆法言的人编著了《切韵》。《切韵》就是隋朝的官方韵书。《切韵》是融合当时洛阳、建康的读音编写的。有人认为,甚至,建康话参考的比例还更大些。因为,北方的洛阳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语音已经失去正统地位。

休整期(唐朝-元朝)

唐著《唐韵》,沿隋《切韵》,以金陵士音为重;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唐朝建立之后的700年前,南京由于城市地位的降低,影响力不及从前,但金陵士音依然影响着中国官方语言。南京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

复兴期(明朝-清朝初)

明代建都南京,带来了大量的江淮地区的人口。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和江淮话又一次融合,并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

第二次休整期(清朝中-民国初)

1728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官话改为北京官话后,南京话进入了第二次休整期。这时,南京话的江淮官话特征已经定型,但影响力依然很大。

短暂的复兴期(民国初)

民国以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即便到了清末,在上海滩依然有“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土白更堪嘉”的说法。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近百年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实,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符合普通话。可惜的是,国音成为过于后来被否决了。

影响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江淮官话中独立的南京小片方言,范围扩及苏南镇江、苏北、皖东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着《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3 。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5,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低。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音系声调

声母

21个

p帮并白不 pʰ怕票平判 m美敏棉木 f非奉福饭

t端多定懂 tʰ透同腿听 l暖诺牛李

ʦ再坐猪庄 ʦʰ吹传查此 s少书绳算

tʂ知直指只 tʂʰ吃池车耻 ʂ十是时实 ʐ人让日允

k共光各干 kʰ狂看扩奎 x红和户回

ʨ见局家酒 ʨʰ求群妻取 ɕ心雪下兄 Ǿ羊云晚疑

部分人声母z、c、s和zh、ch、sh不分。所有人声母l、n不分。部分人韵母i、u不分。

韵母

47个

ŋ嗯 ər儿而二耳 ʅ之迟是使

ɿ子事字次 i米衣几棋 u土渡苦书 y雨女居需

ɑ爸拿打茶 iɑ家下丫假 uɑ花娃挂耍

o波多说课

e车舍者遮

ɛ街菜败太 iɛ街写茄夜 uɛ怪快外摔

ᴇ 美给杯赔 uᴇ 对追随微

ɤɯ头楼后走 iɤɯ酒谬休由

ɔo草包少高 iɔo交小表桥

ã反三难半 uã关转弯换

iẽ见显眼闲 yẽ捐全远卷

ən风本森成 in心明顶金 uən问困滚顿 yn军寻云裙

aŋ 刚帮昂杭 iaŋ巷江两香 uaŋ光荒王装

oŋ 同从用翁 ioŋ窘穷胸永

ʅʔ日直吃十 iɪʔ笔七吸益

ɑʔ八杀发闸 iɑʔ夹狭鸭瞎 uɑʔ挖刷刮滑

oʔ喝各伯末 ioʔ脚岳学确

ɛʔ格黑得泽 iɛʔ接切叶灭 yɛʔ决雪月缺 uɛʔ国或阔扩

ʊʔ不木哭绿 iʊʔ曲局育屈

声调

单字声调:5个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阳平: 13 明林黄移台林回王纯

上声: 22˨ 米摆假悔鲁港蟹里敏

去声: 44˧ 动静弄痛病重信卫练

入声: 5 ʔ˥ 黑白赤脚接吃喝乐铁

其他

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阳平和上声字与北京话几乎无差别。除此规则之外,南京话亦有一些连续变调现象:

上声字后有阴平字时,转为阳平,如老(ㄌㄠˊ lao)师,简(ㄐㄧㄢˊ jian)单,打(ㄉㄚˊ da)工, 小(ㄒㄧㄠˊ xiao)张, 广(ㄍㄨㄤˊ guang)东.

阳平字后跟入声字,转为上声,如无(ㄨˇ wǔ)敌,团(ㄊㄨㄢˇ tuǎn)结,权(ㄑㄩㄢˇ quǎn)力, 同(ㄊㄨㄥˇ tǒng)学,韩(ㄏㄢˇ hǎn)国, 回(ㄏㄨㄟˇ hǔi)族.

南京话两入声字相连, 前一个有时变为上声, 如 十一,十六,十七,十八, 一百, 一切, 不一样, 不必, 不一而足, 没得 (即“没有”), 良莠不一(“不”变调), 十恶不赦(此词的,“不”皆变调),等等. “一”后接一入声量词如 “一叠”“一列”“一匹”,“不”后接入声动词或形容词如 “不哭”、“不出去”、“不足”、“不俗”属此类. 此类例子不很多,因较多情况下两入声字相连并不变调. 比如,如果“十一”做数词“十”变上声,如果“十一”指日期十一国庆节,则“十”不变调,还是入声。

南京话两上声字相连成词,前字变阳平,这和普通话一样, 如“广场”“广”变阳平。

南京话有轻声,轻声字的调值取决於前一个字的声调:

例词 调值 注释

阴平加轻声 呆子 31 2 

阳平加轻声 笼子 212 5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入声,前一字则变调成为上声

上声加轻声 傻子 212 3 

去声加轻声 棍子 44 4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去声,不过较短

入声加轻声 鸽子 5 5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入声 此外尚有一些不规则的变调 如这些,那些,文读为 ㄒㄧㄝˇ xiě, ㄒㄧㄝˇ(白读中“些”读为促音). 去声字后跟入声字,有时亦转为上声,如 第(ㄉㄧˇ dǐ)一,第六,第七, 第八,第十.

南京方言字

对很多地方话而言,“方言字”多是古代典籍中已曾使用的汉字,而并非为某一方言生造出来。自古至今有数万汉字,而现代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只用其中的数千,其它大量汉字依旧在各方言口语中使用。由於语文教育以普通话为基础,大多数人从没学过自己方言有而北京话没有的字眼应该怎麽写,於是这些普通话用不上的字就被当成了冷僻的方言字。大多数人也会误以为,自己的方言词汇来源不明,没有汉字能表达。

字 读音(偏老派) 意义 举例 古字典记录举隅 备注

{岂犬} ä2 [ɛ ˩˧ ]
音同“皑” 形容词,确定的,不会变通的。 1. ~的嘛
2. 这人真~板 《广韵》“{岂犬}:{岂犬}痴,像犬小时,未有分别。五来切” 

{扌背} bei3 [pəɪ ˨˩˨ ] 动词,用两手折,拗 1.把棍子~断
2.把铁丝~直 
 粤语也是上声。

瀌 biao1 [piɔ ˧˩ ]
音同“标” 动词,液体受压从小孔里喷出。 他中了子弹,血直~ 《说文解字》(段注本):“瀌瀌:雨雪貌。甫娇切。” 

摽 biao4 [piɔ ˦˦ ] 动词,对抗,斗,比。 不论喝酒还是打架,你都~不过他 《说文解字》(段注本):“摽:击也。从手,票声,符少切。” 

钵 bo5 [po ˥ ]
音同“勃” 名词,烧菜的罐。 用陶瓷~子煨汤 《字汇》:“钵:北末切,音拨。食器。” 又有异体字“钵”“盋”。

𦗔 chao1 [tʂʰɔ ˧˩ ]
音同“抄” 动词,高呼喧哗。 不要~,我一刻儿就去你那块 《集韵》“𦗔(䜈):庄交切。𦗔𦗔,声扰耳” 䜈是𦗔的异体字

𨒬 chir1 [tʂʰʅ ˧˩ ]
音同“痴” 动词,滑。 1. 他往地上一~,不走了
2. 从滑梯上往下~ 《广韵》“𨒬:走貌。处脂切” 

㓾 chir2 [tʂʰʅ ˩˧ ]
音同“池” 动词,剖鱼。 ~鱼,准备红烧 《字汇》“㓾:先齐切,音‘犀’。伤皮也。又陈知切,音‘池’。㓾鱼” 南京人多平舌读如“词”,出韵。

杵 chu3 [tʂʰu ˨˩˨ ]
音同上声“处” 动词,呆立不动。 1.你~在那里干嘛?
2. 嫑发~,快干活! 《说文解字》(大徐本)“杵:舂杵也。从木,午声。昌与切。” 杵插臼中,引申为呆立不动。

杵 chu3 [tʂʰu ˨˩˨ ]
音同上声“处” 动词,言词顶撞。 我~他一句 《说文解字》(大徐本)“杵:舂杵也。从木,午声。昌与切。” 以杵舂米,引申为顶撞。

諔 cu5 [tsʰu ˨˥ ]
音同“促” 形容词,奸诈无耻。 又奸又~ 《四声篇海》“諔:之六、昌六二切。诡也。” 

矬 co2 [tsʰo ˩˧]
音同“痤” 形容词,差、有缺陷的。 1.他长得太~
2. 《北史·宋隐传》:「形貌~陋」 《广韵》:“矬:短也。昨禾切。” 

摅 chu1 [tʂʰu ˧˩ ]
音同“粗” 动词,伸(臂),藏塞,放置。 1.把草~给牛吃
2. 你把我的衣服~哪块啦? 《广韵》“摅:舒也,丑居切” 

等 dä3 [tɛ ˨˩˨ ]
音同“歹” 形容词,众多。 马路上人~呢 《广运》“等:齐也。多改切,又多肯切。” “等”字中古有两个读音,一个读如“待”变上声,一个读如“登”变上声,都是众多的意思。普通话只传承後一个读音。

扚 di5 [ti ˥]
音同“滴” 动词,拽,拔。 给猪皮~毛 《玉篇》:“扚:丁激切。引也” 

揄 dou4 [təɯ ˦˦]
音同“豆” 动词,引燃、生火。 ~炉子 《四声篇海》:“揄:徒口切。引也” 

𢭃 dou4 [təɯ ˦˦]
音同“豆” 动词,接,凑在一起。 把榫头~上去 《类篇》:“𢭃:大透切。四掬曰𢭃” 假借字

沰 do5 [to ˥]
音同“夺” 动词,淋。 他~着雨了 《集韵》:“沰:当各切。滴也” 

笃 du5 [tu ˥]
音同“独” 动词,小火烧开。 把汤~一下 《说文解字》(大徐本)“笃:马行顿迟。从马,竹声,冬毒切” 拟声词变动词。汤沸腾後,用小火继续煮,则保持小沸,发出“笃笃”的声音。

垢 gu3 [ku ˨˩˨ ]
音同“古” 名词,脏污。 1. ~七~八
2.《楚辞·哀时命》“务光自投于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孰魁崔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 《康熙字典》“垢:《唐韵》古厚切,《集韵》《韵会》《正韵》举后切,并音‘苟’。尘滓也。又叶公胡切,读若‘古’。” 普通话审音为去声,有误。

薅 hao1 [xɔ ˨˩]
音同“蒿” 动词,揪出来(惩罚)。 警察把他~起来 《类篇》:“薅:拔去田艸也。从蓐,好省声。呼毛切” 

薧 hao1 [xɔ ˨˩]
音同“蒿” 动词,(食物)乾萎变质。 1.核桃~了 2.《正字通》:“乾鱼曰~。凡物乾陈者,皆谓之~” 3.《周礼·天官·?人》:“辨鱼物为鱻~” 《说文解字》(段注本)“薧:从死蒿省声,呼毛切 ” 

{ㅁ赫} hä5 [xɛ ˥]
音同“黑” 动词,吓唬。 吼声把他~一跳 《字汇》:“ {ㅁ赫}:呼格切。亨人声,怒也。” 

呵 ho1 [xo ˨˩]
音同“诃” 动词,逢迎、拍马、使之高兴。 这个员工很会~经理 《类篇》:“呵:虎何切,博雅呵呵,哑哑笑也。一曰气出。” 本有呵护之意。字义又类似“哈韩族”的“哈”字。

戽 hu3 [xu ˨˩˨]
音同“虎” 动词,从容器泼洒出来。 水~了一地 《广韵》:“戽:戽斗,舟中渫水器。呼古切” 

𣝗 hu5 [xu ˥ ]
音同“忽” 名词,果核,又引申为淋巴结。 1. 把桃子~吐出来
2. 兴得一头~子 《四声篇海》:“𣝗:户骨切。果子𣝗也” 

勩 i4 [i ˦˦]
音同“意” 形容词,久用而磨损 衣领子磨~了 《说文解宇》(段注本)“勩:劳也。凡物久用而劳敝曰勩。从力,贳声,余制切。” 

呀 ia2 [ia ˩˧]
音同“牙” 动词,张开小口,没闭紧 门~一道缝 《说文解字》(大徐本)“呀:张口貌,从口,牙声,许加切。”《字汇》“又牛加切,义同。” 

掗 ia4 [ia ˦˦]
音同“亚” 动词,强行挤入 1.~队
2.小孩不肯吃饭,就把饭~下去 《字汇》“掗:衣架切,音亚。强与人物。” 

䁙 iän4 [iɛ̃ ˦˦]
音同“燕” 形容词,(小孩)调皮 不要~了,快上牀睡觉 《说文》“䁙:目相戏也。从目,晏声,於殄切”《广韵》“䁙:视也。於甸切。” 

愒 kä4 [kʰɛ ˧˩]
音同“开”变去声 动词,消磨时间 1.快上学去,不要~了。
2.《左传·昭公元年》:“翫嵗而~日,其与几何?” 《类篇》“愒:丘盖切。贪也” 

㽿 ko1 [kʰo ˧˩]
音同“棵” 名词,皮肤上的小痘痘 背上生一个~~ 《玉篇》“㽿:古禾切。疮也”《类篇》“㽿:或又并苦禾切” 

蜷 kuang2 [kuã ˩˧]
音同“狂” 动词,卷曲,缩付 1.~毛
2.把腿~起来 《广韵》“蜷,虫形诘屈。巨员切” 中古拟音[gyen],按中古音到现代南京音的演变规律,南京音应该读如“权”,不过此处发音存古。

嫽 liao2 [liɔ ˩˧]
音同“辽” 动词,逗弄 ~小孩儿 《广韵》“嫽,相嫽戏也。落萧切” 

䩍 liao3 [liɔ ˨˩˨]
音同“了” 形容词,苍白的样子 吓得脸白~~的 《玉篇》“䩍:力小切。面白貌” 

攞 lo3 [lo ˨˩˨]
音同“裸” 动词,收拢 1. 把桌上的花生壳~到撮簸裏
2. 元代《来生债·楔子》:“我~了这文书,点个灯来烧了者。” 《玉篇》“攞:力多、力可二切。拣攞也” 

儽 luei2 [luəɪ ˩˧]
音同“雷” 形容词,笨拙 菜都切不好,真~ 《说文解字》(大徐本)“儽:垂貌。从人,纍声。一曰嬾解。落偎切。” 

䤉 mi5 [mi ˥ ]
音同“密” 动词,饮、喝(酒) ~一口酒 《说文解字》(大徐本)“䤉:饮酒俱尽也。从酉,𥁑声。迷必切。” 

摩 mo4 [mo ˦˦ ]
音同去声“磨” 动词,移动 把电视机朝我这边~一下 《集韵》“摩:揅也。莫卧切。” 

飘 piao2 [pʰiɔ ˩˧] 音同“瓢” 形容词,扭曲不正 自行车轮子有点~ 集韵》“飘:囘风曰飘。毗霄切” 按广韵记载,“飘”字中古有两个读音,一个读如阳平“瓢”,一个读如阴平“漂”。普通话只传承後一个读音。

抪 pu1 [pʰu ˧˩]
音同阴平“铺” 动词,汤沸腾溢出 饭~了 《龙龕手镜》:“抪:《玉篇》普胡反,开张遍布也。” 

翘 qao2 [tɕʰɔ ˩˧]
音同“桥” 动词,因受潮或暴晒而变形 门板~了 《《说文解字》(段注本)“翘:尾长毛也。尾长毛必高举。故凡高举曰‘翘’。从羽尧声,渠遥切。” 

蹡 qang4 [tɕʰã ˦˦]
音同“呛” 动词,斜著靠立 把棍子~在墻上 《广韵》“蹡:踉跄行不正貌。七亮切。” 

寻 qin2 [tɕʰin ˩˧]
音同“秦” 动词,搜找、赚取 1.~死
2.~钱 《集韵》“寻:徐心切。《说文》释理也。” 根据中古音到现代北方话的演变规律,“寻”韵母应该是in。北京话读ün,是民间读白字了,受推普影响,南京人也读成“旬”。

萩 qou1 [tɕʰəɯ ˧˩]
音同“秋” 动词,(烟)熏,呛人 1. 生火的时候~死了2. 《管子·禁藏篇》“当春三月,~室熯造。” 《说文解字》(段注本)“萩:萧也。从艸,秋声,奇由切。” 萩本是一种蒿类植物,气味郁臭,可辟毒气,古人新造好房室,就在室内烧萩、熏房子。

厹 rou4 [ʐəɯ ˦˦]
音同“肉” 形容词,磨蹭 快出发,不要~了 《说文解字》(段注本)“厹:兽足蹂地也。象形,九声。人九切。”《集韵》“厹:践也,如又切。” “厹”,又写作“禸”,是同一个篆字的不同楷化。“禸”是万、禹等字的偏旁。“厹(禸)”也是“蹂”的古字。

朒 ru5 [ʐu ˥]
音同“入” 动词,扭伤 1. ~了腰
2.《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也有闪~腿的,扒得起来奔命。」 《玉篇》“朒:女六切。缩朒不宽舒貌。” 

𡐥 sa5 [sa ˥]
音同“萨” 动词,容器中堆得太满,从边上掉落出来 运煤车~得满道四处 《集韵》:“𡐥:悉盍切。𡐥𡐥,土堕貌” 

靸 sa5 [sa ˥]
音同“萨” 动词,脚拖著鞋子 1. ~鞋
2.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鞋’。” 《说文解字》(段注本)“靸:小儿履也。从革,及声,稣合切。” 

韶 shao2 [ʂɔ ˩˧ ] 形容词,罗嗦、喋喋不休。 ~老太 《广韵》“韶:舜乐也。绍也。市昭切。” 

𢜶 sao4 [sɔ ˦˦ ] 形容词,快。 你~点儿,我都等急了 《类篇》“𢜶:先到切。快也” 

嗍 sho5 [ʂo ˥]
音同“说” 动词,吮吸 1. 小孩~指头
2. 清代邵长蘅《吴趋吟·重赋》“刮膏~民髓,髓竭国亦僵。” 《正字通》“嗍:色角切,《说文》:吮也” 

漺 shuang3 [ʂuã ˨˩˨]
音同“爽” 动词,滴乾净 ~~水 《广韵》“漺:净也。疏两切” 

搨 ta5 [tʰa ˥]
音同“塌” 动词,涂抹 1. 往脸上~雪花膏
2.《初刻拍案惊奇》“祝枝山~子几笔,便直上两数银子。 《正字通》“搨:徒达切,音榻。手打” 假借字

㥂 tä5 [tʰɛ ˥]
音同“特” 形容词,恰到好处 这道菜炖得~~的 《字汇》“㥂:惕德切,音忒。快也、得也。又㥂㥂:动心。” 

舚 tiän4 [tʰiɛ̃ ˦˦] 动词,伸舌(沾);名词,蛇舌 1. ~一下嘴唇
2. 蛇~子 《广韵》“舚:舌出貌。他念切。” 

捅 tong3 [tʰuŋ ˨˩˨]
音同“桶” 动词,挪移 把桌子~到旁边去 《广韵》“捅:进前也。他孔切。” 

搲 ua3[ua ˨˩˨]
音同“瓦” 动词,用手或瓢舀出 1. 从缸裏~一碗米
2.元代《陈州糶米·第一折》:「父亲,他那边又~了些米去了。 《类篇》“搲:乌化切。吴人谓挽曰搲,或作攨。搲,又乌瓜切,手捉物。” 

枵 xao1[ɕɔ ˧˩]
音同“宵” 形容词,薄,不厚 这本书比那本 ~ 《说文解字》(大徐本)“枵:虚也。许矫切。” 

𩓣 xü1[ɕy ˧˩]
音同“须” 形容词,等得失去耐心 不要~,一会儿就好 《说文解字》(段注本)“𩓣:立而待也。从立,须声,相俞切。” 

灒 zang4 [tsã ˦˦]
音同“赞” 动词,溅 你摔个石头到泥潭裏头,结果脏水~到我的衣服上了 《说文解字》(段注本)“灒:污洒也。江南言‘灒’,子旦反。” 

奓 zha1 [tʂa ˧˩]
音同“渣” 动词,张开,敞开 1. 嘴巴~开,医生要检查
2. 把腿~开 《龙龕手镜》“奓:陟加、陟嫁二反。张也,开也” 

奓 zha1 [tʂa ˧˩]
音同“渣” 名词,拇指与食指(或中指)张开之距离 杌子有两~宽 《龙龕手镜》“奓:陟加、陟嫁二反。张也,开也” 

扭 zhou3 [tʂəɯ ˨˩˨]
音同“帚” 动词,拧转。 把螺丝~上去 《类篇》:“扭:陟柳切。手转也” “扭”字中古有两个读音,一个读如“肘”,一个读如“纽”,都是转动的意思。普通话只传承後一个读音。

𩆂 ziz1 [tsɿ ˧˩ ]
音同“姿” 动词,喷射。 水管有小漏孔,~出好多水 《正字通》“𩆂:才时切。音慈。大雨又雨声”《玉篇》“𩆂:子夷切。” 又有异体字“䨏”、“𩆃”,《正字通》“䨏:同𩆂,省”、“𩆃,同𩆂”。

新老之分

老南京话

老南京话,即一般所指的“地道的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它和北方官话的最大不同,在于保存了入声系统。往往被称为“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如西南地区屯堡“京族”的屯堡话,和老南京话有接近的地方。

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历史上的南京话曾是明清时期的官话。今天南京话在文化界影响较大的是南京白局。

南京话受北方官话影响很大,今天的南京方言(主要指南京城区)在音系上非常接近北方官话。虽然南京地处江淮方言区的南端(再往南往东就是吴语区),但是南京话却较其他地区的江淮官话更容易被接受。在听感上,南京话和安徽的江淮官话有相似之处。

新南京话

在今天的南京市区,并存着两种南京话,称为“老南京话”(被称为“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 。所谓“新”、“老”,也仅就当代而言;相对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不断变迁的话音则没有意义。

目前南京城区同时并存着老南京话社区、新南京话社区和普通话社区。普通话和新南京话之间很容易沟通,而和老南京话则较难沟通。老南京话声母分尖团,而新南京话受普通话的影响,不分尖团。

新南京话,由于流行范围大于老城区的老南京话,现在往往直接称为“南京话”。南京话属于中国南方东部官话中的江淮方言,重要特点为保留入声。南京官话有五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入声韵尾-p、-t、-k消失,而古鼻音韵尾-m、-n、-ng和韵腹合成鼻化元音(如“安”读如ã),也有人一概说成-ng。除入声字外,其声调系统与北京话对应紧密。

新老分歧

南京白话和新派的南京话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老派的南京话有尖团之分,而今天60岁以下的南京人已经不能够区分。如,老派南京话中,“江”和“浆”,“千”和“牵”都是不同音的,而现在它们都同音。

2,老派的儿化音很丰富,新派的儿化音在消失之中,这可能是受附近扬州、镇江、芜湖以及南京郊区的江浦、六合方言的影响(这些方言都无儿化)。

3,老派的卷舌音zh,ch,sh r有区分,如:“张”与“脏”,“竹”与“足”都不同音。而新派的卷舌音只出现在i和e前。如:“迟”和“词”能区分,而“张”和“脏”不区分。

4,老派的an,ang不能区分,如“关=光”,而新派受普通话的影响,则能够区分。

5, 普通话中读e的非入声麻韵字今天的年轻人都读成如普通话的e,而老派则读[E]或[EI];普通话里读e的果摄字,老派都读[o],而新派[o]和[γ]任意读。

内部差别

南京城区的方言,在东南西北都能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有时候两个南京人相互对话,都认为对方不是纯正南京人。城北的下关话和市中心的话有小区别,而出了中华门,差异更加明显。江宁郊区的话和南京城区话就不是一个味了,所以江宁人说话常常被南京人说“土”。同样地,江北的六合,江浦说话也和城区有一些差异,而更接近滁州地区的江淮口音。江浦话“去”说成kei,而南京话则直接照普通话读成qu。有时候同一个字,在南京的不同地方,读音也不相同。

今天南京城区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说纯正的南京话了,这一点就连南京人本人也承认自己说的是“南普”。而江宁,江浦等地还保留着比较正宗的方音土语,但是由于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的缘故,郊区人到了南京市区也会改说不纯正的带有普通话味道的“南普”,或者直接讲普通话。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久,这种正宗的南京白话就再也听不到了。在南京话说唱歌曲《喝馄饨》、《挤公交》、《你好陈水扁》中有典型的南京话。

外部差别

南京话现今划分为为江淮官话,但与江淮官话其它片区仍有少数差别。

南京话和周围的江淮官话主要表现在语音差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南京话的咸山摄一二等合并为一个韵“a~”,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周围的江淮官话仍然能够区分。例如:普通话和南京话中,“半”=“办”,“关”=“官”。而扬州话,淮安话里它们则不同韵。

2,南京话老老派有尖团之分,而扬州话与淮安话等则没有尖团之分。

3,南京话中an,ang不分,而扬州话没有这种情况。

4,南京话有高元音配入声的情况,而附近方言皆无。

南京官话

南京官话特指曾经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

南京官话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由于江南较少受少数民族迁入影响,加之六朝以来南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明代以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流。周边国家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如此。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郊区方言

南京辖位于扬子江以南的江宁、溧水、高淳和位于扬子江以北的浦口、六合各郊区县,其中溧水县城、江宁、浦口、六合主要属江淮方言,溧水乡镇和高淳方言主要属吴方言,有些地区的方言如溧水、江宁的部分乡镇则介于两者之间。

高淳、溧水本地居民的吴语,难以和普通话或者北方话沟通。同样是吴语的地区,同属官话化较严重的宣州片的高淳话和溧水话之间也较难沟通。

其他资料

部分字词介绍

1、风的南京话读音?车的南京话读音?

风是读fen;车是读cer

2、癔怪,曾见于《红楼梦》一书,南京话的两个意思分别是?癔里巴怪,又是什么意思?

癔怪就是恶心、令人作呕、变态、色情的意思...癔里巴怪就是加强版,强调

3、公交车司机每到一个人少的小站会问:啊下……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南京话中‘啊’字是哪个字的变音?

要不要下;“还”的变音

4、你到哪过Ki啊……翻译成普通话为?

你到哪里去啊?

5、罗嗦用一个经典的南京字代替是?

韶(sao)

6、南京人说小婴儿用一个什么词?

毛娃

7、南京人如何说碗,用拼音打出来?

wer

8、你吃馄炖时最经典的一句问话是?

哈要辣油啊?

9、伯伯,南京话如何念?

白白

10、哥哥,南京话如何念?

国国(guoguo)

11、你站着别走。请用正宗南京话回答。

你站到表动!

12、你喊奶奶,用一个字去喊,该如何念?

来(第四声)

13、对面。南京人更爱怎么说?张爱玲的书里也这么说过。

对过(或者是“二面二”?老人们说“二面二”是面对面的意思...)

14、宋楚瑜致辞通篇地道南京话:“我离开南京时还是"小三子”。小三子是什么意思?

小孩?那应该是“小杆子”(2子的弟弟?)

15、黑漆吗乌是什么意思?黑南京话怎么念?

非常黑,黑漆漆一片;喝(he)

16、二五是什么意思?二五郎当,意思是?

神经病,脑子少根筋;和二五一样的意思,加重语气

17、舌(shi 2声)搭子是什么意思?十里八达呢?

跟谁都套近乎;十里八达就是跟谁都没完了韶

18、小炮子是什么意思?

烦嫌调皮的小孩,特指男生

19、夹生的意思?

不好说话、爱计较

20、‘孤苏’的意思?

心里面一麻一麻的,不舒服

21、‘犯嫌’的意思?

令人讨厌

22、‘胎气’是什么意思?

大方

23、‘老巴子’的意思?

家里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

24、‘ 刷括’的意思?

干脆利落

25、‘搛菜’的意思?

夹菜

26、‘磕膝头’的意思?

膝盖

27、‘来斯’的意思?

有本事、能干

28、‘直不弄冬’的意思?

直,或者形容很直

29、‘脏乌’的意思?

乱搞一气

30、活丑,意思是?

丢人

31、兴得一头核子,核应该怎么念?意思是?

huo;相当兴奋、兴奋过头

hu,指长疖,果核也念hu子

32、南京经典骂人话:“甩”的意思是?

脑子少根筋、二五(现在这个字不算贬义词,往往会形容很搞笑的人)

33、‘啊是地呀’的意思?

是不是啊?

34、‘算活拉倒’的意思?

算了

35、南京话‘啊油--’是什么意思?

有寒碜的意思,语气词

36、南京话没有怎么说?

么的

37、你不买马就没的了……请问‘马就’是哪三个字的速读?这句话的意思是?

马上就;你不买马上就没有了

38、水煮得要漫出来了用一个字去形容?

39、“一塌带一抹”什么意思?

非常

40、猴子的猴字,南京话中有‘猴到树上去’和‘冻得猴猴的’等用法。请问这两个用法的含义分别是?

用力爬到树上;冻得直打抖

41、干么丝啊,南京话含义?

干什么啊?

42、窝赖,南京话含义。

恶心

43、喝人巴拉的,意思是?同样,吓这个字南京人怎么念?

吓死人了;吓(he)

44、胡里八涂,什么意思?

糊涂

45、一得儿,什么意思?

一点点

46、你到那快去,什么意思?

你到什么地方去?

47、硬,南京话的读音是?

en

49、拽死(拽为第一声,zhuashi,后一字卷舌),意思是?

笨手笨脚的

50、某人踮掉了,在南京话中什么意思?

某人跑掉咯、溜掉咯、先走了

51、南京话玉米棒怎么说?

包卢

52、活闹鬼,在南京话中什么意思?

小混混、爱闹事的人

53、勺子南京话怎么说?

suo zi(较大的),挑子(较小的)

54、南京话,二胡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你真是个二胡!

没有用、技术不行(有时也用于骂人是呆子)

55、扫把和簸箕南京话怎么说?

条走;搓拨

56、厕所南京话怎么说?

茅司

57、脱鼻龙,在南京话中是什么意思?

流鼻涕

58、耸(song,2声)样 ,南京话什么意思?

胆小怕事

59、红配绿,丑得哭,这句话应该如何念?

hun配lu,丑(cǒu)地哭

60、喝水的“喝”字应该如何念?“饿”应该如何念?“课”字呢?

huo;wo;kuo

61、月头放卫星,月中吃半斤,月底鬼转经。鬼转经,南京话中的意思为?

无事(si)劳(lao),即没有事干的意思

62、多大事啊?意思为?

有什么大不了的

63、小兵达子。南京话意思为?

小角色,没名气没地位的人

63、姨(念椅)子、二姨(念椅)子、二姨(二声)娘(四声)什么意思?

两个词一个意思,都指男人像女人,变态

64、河(huo二声)歪是哪种水里生物?歪歪蜜又是什么东西?

河蚌;化妆品,擦的香

65、你想花我?中“花”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想骗我?

66、神过到唠,意思是什么?

神气得过头了

67、开洋荤,意思是什么?

做一些平时能力范围内做不到的事,比如吃了一顿很贵的大餐

68、月亮巴巴,意思是?巴巴,南京话指的是?

其实就是月亮的意思。有儿歌“天上月亮巴巴,里面坐个妈妈”

巴巴南京话就是饼的意思。

巴巴第二声是大便的意思……拉巴巴,解大便,儿童语

69、济湿烂潮,意思是什么?

形容东西湿了,有很多水

济潮烂湿

70、人五人六,意思是什么?

人模狗样的,没大没小的,六念陆

71、抖豁(第一声)意思是什么?豁(第一声)二屁,意思是什么?那么豁(第一声)的意思又是什么?害怕;不会;拍人马屁,比如豁着某人

72、喳吧喳吧,意思是?喳唬,意思是?

罗嗦、聒噪

73、筋筋拽拽(如:带筋的牛肉,吃到口里筋筋拽拽的,好吃!),是什么意思?

有咬劲

74、木里是故,意思是?

做事没有分寸、盲目、呆 也有简称为木故的

75、拿桥,意思是?

摆架子

76、乖乖隆地冬,意思是?

表惊叹某人或某事厉害,感叹词

77、搔包,意思是?

爱炫耀

78、长抽到了,长铺到了,形容的分别是什么?

太瘦了;太胖了

79、你把我东西粗哪块去啦?其中‘粗’字的含义是?

放、摆

80、南京话淋雨怎么说?淋字用哪个字代替?

duo雨;duo

81、多大花子啊,意思是?

多大的事啊?

82、表虎粗来,意思是?

不要溢出来!

83、恩正

1)为人正直,正经。2)形容两人关系很铁

84、挨滴嘛

肯定的

85、形容东西很薄,相当于“薄”的用法?

xiao(第四声)

86、挺尸

睡觉

87、作死(作第一声)

找死

88、豁是滴

语气词,表示不满时用

89、挨摆

显然的

90、二年半

老半天

91、古七古八

形容身上的污垢

92、撕划子

问人家要钱93、璧宝

宝贝,如“就你拿它当个璧宝”。可能是来自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南京话相关整理

南京话漫谈

南京话整理

南京话典故整理

南京话警世语

南京话相关文献

南京话节目

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由老吴主持的《听我韶韶》是一个地道的南京话节目。听我韶韶的意思是,听我来吹牛、聊天,内容为南京相关的新闻、民生,节目采用用南京话叙述,诙谐幽默,为广大南京老百姓所喜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