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国民大会堂 |
释义 | 南京国民大会堂位于南京长江路264号,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建于1936年,这座会堂从开建到完工,用时仅6个月。它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建造缘由早在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中提出,设立国民大会来改造代议制的政治架构。他并且设计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来完成自己的构想。但宪政长期未得实现,国民党内外“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和及早召开国民大会的呼声日高。尤其是孙中山之子孙科就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之职后,更是极力推动制宪,倡议召开国民大会。于是在南京修建一座国民大会堂,以备国民大会之需被提上议事日程。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备定于1935年5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就已经提出了在南京建筑国民大会会场的动议,后因国民大会改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举行,这一动议暂时拖延下来。1935年9月,国民党要员孔祥熙等5人提议: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充用,这样既可作剧场,又可作会场,诚为一举两得。他们的提案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同年,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筹委会公开招标,征集院馆工程的设计方案和营造商。经筹委会于1935年8月评定,设计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的为首选,关颂声、赵深的设计方案分列二三名;营造商为上海陆根记营造厂。1935年11月23日,筹委会常务主任褚民谊与承建商陆根记营造厂签订合同,限期10个月完工。同年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居正,吴稚晖、褚民谊等数百人出席。奠基礼由居正主持,褚民谊报告了筹备经过。 在施工过程中,陶记工程师事务所李宗侃建筑师,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提出的首都建筑“要尽量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用之”的原则,对原设计方案作了局部修改。1936年5月5日,一再难产的《宪法草案》终于正式对外公布。也就在同一天,国民大会堂举行正式竣工典礼,这座会堂从开建到完工,用时仅6个月。 会堂内外在设计中,奚福泉结合西方现代建筑的构图和材料,并在建筑内外大量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纹饰进行装饰。大会堂的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的方法.简洁明快;但在檐口、门厅、雨篷等处,都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这既不同于传统帝都建筑的宏大铺排,又不同于近代早期的简单模仿洋式,而是显示出中西合璧的“新民族主义”建筑风格。厅内设计注重功用和艺术的结合,表现出在柏林高工获得博士的奚福泉深得现代主义的要领。 大会堂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分前厅、剧场、表演台三部分。前厅部分设有井楼,一楼两侧设有办公室、衣帽间;二楼为休息室;放映室设在顶楼。前厅为平顶屋面。剧场部分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楼上下共设有2500多个席位。表演台部分的台口为圆弧形,台前设有奏乐池;表演台的底部以及后台设有演员化妆室和演员休息室。 大会堂内制冷、供暖、通风、消防、盟洗、卫生等设施齐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堂内还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投票表决系统。 十年沧桑国民大会堂建成后,却逢中日开战。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大会堂才真正召开它的第一次会议。 1946年11月15日国大正式召开,1381名代表出席会议。因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共产党和民盟的代表都拒绝参加。 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国民大会堂召开。行宪,就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这次国民大会是在国民党严重危机的形势下召开的。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4月19日,蒋介石以2430票(出席代表2734人)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的选举,集中反映了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李宗仁、于右任、程潜建立竞选联合阵线,共同反对“由中央提名”。李宗仁、于右任、程潜、莫德惠、徐傅霖6人为总统候选人,经过4轮投票,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险胜孙科,当选为副总统。“行宪国大”一共开了1个月零4天,5月1日结束。 建国后,国民大会堂改名为人民大会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