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
释义 | 天文学系概况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是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本系设有天文学本科专业、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2个研究生专业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系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批年富力强、成果卓著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天文学系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显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本系和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均有合作,毕业后主要去向为科研、国防、院校及事业单位,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三江航天集团设计所等。 部门设置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根据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精神和要求,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技大学经过长期酝酿,考虑到各自在研究力量、人才培养、观测仪器及实验室设备上的优势,于1999年联合建立以青年天文学家为主体的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以探索和形成重点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天文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加强科学院与高校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研究,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设在南京,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天文系分别挂牌,成员主要由45岁以下的青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家组成,目前主任为严俊(紫金山天文台)和李向东(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能天体物理、太阳活动区物理、恒星形成和早期演化、星系结构和活动星系核、变星的观测和理论、太阳系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高精度天文参考系的建立和维持。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自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非线性科学中心1)非线性天体力学 非线性科学是一门跨越各基础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天体力学作为保守动力学(如哈密顿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发展对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方向以天体力学(如经典N体问题)、太阳系动力学中天体运动为背景,研究动力系统(主要是保守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哈密顿系统有序运动与混沌运动在相空间(位置与速度组成的空间)中的区域及其特性,以及轨道在相空间的扩散规律等,同时应用到天体力学以及太阳系动力学,以揭示天体运动的内在规律。 2)行星系统动力学 自1992年在PSR1257+12附近发现地球大小的行星和1995年在主序恒星51 Peg附近发现行星后,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研究成为国际天文界的热点前沿领域。美国《新千年天文学和天体物理》中提出几个重大研究问题和策略,其中探索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搜索地外生命占了两方面。类地行星搜索计划(TPF)也是NASA企划过的最雄心勃勃地科学计划之一。在对行星系统的研究包括行星探测、行星形成、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等几个方向,属天体物理、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的交叉领域。本方向研究行星形成中后期,行星与气体盘、星子盘、行星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化,包括行星轨道迁移机制、大偏心率轨道的起源及稳定性。该方向的研究对揭示太阳系和其它行星系统起源以及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实验室简介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在“天文资料分析和计算物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充分发挥天文系原有的学科优势,推动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发展,逐步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团队,取得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和进展,同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此外,建设开放的“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南京大学与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共享、合作和交流,为探索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人才和科研合作提供平台。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包括原“天文资料分析和计算物理国家专业实验室”、 太阳塔实验室和“天文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有科研人员约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教授16人,副教授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14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以年青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在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科研基金约1200万元。在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超新星爆发的产物、γ射线暴能源机制及其余辉、行星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2)实验室机构 主任:李向东教授 副主任:顾秋生教授、周庆林教授 学术委员会:方成院士(主任,南京大学)、苏定强院士(南京大学)、 孙义燧院士(南京大学)、熊大闰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周又元院士(中国科技大学)、严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廖新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戴子高教授(南京大学) 3)研究方向 (1) 高能天体物理 主要研究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伽马射线暴物理、致密星物理等,包括伽马射线暴的余辉、能源机制及其宇宙学意义、软伽马射线重复暴和微类星体的吸积、高能辐射和爆发现象、X射线双星和相关高能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超新星、微类星体、星系超风等在星际或星系际中的高能辐射过程等。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戴子高教授、李向东教授、陈阳教授、黄永峰教授等。 (2) 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学 主要研究太阳上各种活动体的三维结构和演化、太阳活动区的磁流体力学过程,特别是太阳上最剧烈的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机制和特性,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的起源、发生和发展过程。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方成院士、丁明德教授。 (3) 星系物理 研究星暴星系、活动星系核等有关天文现象,包括活动星系核内部的物理机制以及核区剧烈的星暴活动等。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顾秋生教授。 (4) 行星系统与航天器动力学 研究系外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混沌现象及哈密顿系统的非线性动力理论及其在天体力学中的应用、自然小天体(小行星和卫星)和人造天体的运动规律、稳定性(包括精密定轨)和轨道共振、新天文参考系的特征以及各种参考系之间的关系等。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孙义燧院士、周济林教授、朱紫教授。 4)实验室设备 实验室拥有塔式太阳望远镜一台、60厘米口径和40厘米口径望远镜各一架、多台SGI、SUN服务器、Apple工作站和Dell,IBM微机,总资产超过2000万元。正在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联合研制的多波段太阳望远镜即将建成,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清华大学分别就“太阳爆发小卫星”和“空间变源监测小卫星”开展了合作研制工作。 太阳塔实验室南京大学太阳塔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孝陵卫附近,是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望远镜于1979年建成,1982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正式投入观测。塔高21米,定天镜口径60厘米,成像镜口径43厘米,焦距21.7米。主要的观测仪器是一台多波段成像光谱仪,目前主要在Hα、CaⅡ8542和HeⅠ10830埃波段配有CCD探测器,能以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获得太阳活动的二维光谱。此外,还配备有Hα滤光器进行单色光跟踪和观测。太阳塔的研制获1985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太阳塔的观测,已获得大量太阳活动(耀斑、日珥、黑子等)的光谱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项目“太阳活动22周观测和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太阳耀斑光谱诊断和日冕物质抛射物理机制的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 中心实验室天文系中心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天文系本科教学、本科学生学习和早期科研训练,以及天文科普宣传活动等提供天文观测、实习和天文计算的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浦口天文台 1.口径6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焦比f/9,RC卡焦系统,叉式赤道装置,视场40角分,80%的光能集中在1.1角秒以内,该望远镜完全由计算机控制。基地还购置了CCD和光谱仪等终端设备。 2.口径30/4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 3.两架20厘米的米德望远镜; 供学生掌握天文观测和天文现象观测。 2)教学实验室 在鼓楼校区和浦口校区分别建立了两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共有微机70多台,并建立了局域网和互联网;实验室能满足天文实验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习和早期科研的需要。 3)图书信息资料 在浦口天文台,实验室为本科同学购买了一批教学参考书和高级科普读物。 培养模式培养目标1.系统地掌握大理科通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训练,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天文基础,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掌握天文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测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天文学的最新发展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3.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4. 较熟练掌握英语,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外文书刊,熟悉文献检索和上网等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培养规格和途径1. 天文系只设一个天文学专业。在一、二年级,天文系的学生纳入南京大学基础院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理科人才。从三年级起学习天文学二级学科的相应课程,此外可根据需要选修系里指定的数学、力学或计算机应用等不同方向的课程,只要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2. 优秀学生可以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并进行一些科研工作,三年级后大部分同学可以到各天文台进行科研实习。高年级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早期科研训练项目并向天文系提出申请,系里审批后给予经费支持。自三年级起, 优秀学生可以获得系里的奖学金(覆盖面50%以上)。 优秀生可以免试推荐研究生(30人以内比例为60%左右)。 课程设置硕士生课程天体物理辐射理论 相对论天体物理 恒星结构演化与核天体物理学 双星中物质转移和吸积 轨道力学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 矢量天体测量学 人造卫星精密定轨I 高等量子力学 人造卫星精密定轨II 现代分析基础 常微分几何理论 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 星系动力学 行星的内部结构和自转演化 星际探测器轨道力学 星际介质物理学 小行星和自然卫星运动理论与精密定轨 致密星物理 宇航动力学选读 太阳系演化学 地球自转动力学原理 脉冲星天文学 广义相对论基础 太阳射电天文学 天体自转动力学 射电天文 射电天体测量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理论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 磁流体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引论 吸积盘和喷流 星际分子天体物理 活动星系核 Gamma射线暴物理 太阳活动区物理 核天体物理 可视化软件和在天文上的应用 博士生课程天体物理辐射理论 星系天文学 高能天体物理 星系动力学 恒星结构演化与核天体物理学 宇宙中带电粒子的加速理论 轨道力学 星暴星系物理 矢量天体测量学 哈密顿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运动 辐射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太阳物理前沿 广义相对论的应用 中子星物理与辐射 天文参考系 现代宇宙学 活动星系核 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 现代恒星大气理论 精密定轨及应用 星际介质物理学 最优估计理论 核天体物理学 行星内部结构和自然演化 现代恒星演化学超新星物理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