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瓜斜斑天牛 |
释义 | 昆虫名,为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江苏、台湾等地。主要危害南瓜、冬瓜、丝瓜、节瓜、葫芦等。以幼虫蛀食瓜藤,破坏输导组织,啃食瓜株幼嫩和花及幼瓜等。 中文学名:南瓜斜斑天牛 拉丁学名:Apomecyna histrio(Fabricius) 二名法:Apomecyna alboguttata Megerle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天牛科 分布区域: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江苏、台湾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0毫米,宽约3毫米,黑褐色,体被黄褐色细毛。触角和足带红褐色。前胸背板具4个小白斑,排列成“十”字形,后方的呈短柱形。小盾片被黄褐色细毛。鞘翅上具多个白色大毛斑,排列成4斜行,白斑数分别为2、4、3、2,在第3斜行两侧有2个小斑点,翅端各具一淡黄褐色毛斑。1~4腹节两侧各生一白斑。额近方形,头顶宽陷;复眼上、下叶几乎断裂,触角基瘤分开,触角长达鞘翅1/2,第3、4节的长度等于以后各节之和。前胸背板几乎长宽相等,密布刻点。鞘翅窄,肩部较前胸稍宽,长为头胸部的2倍,两侧近平行,末端斜切,鞘翅上刻点排列成10行,较整齐。后足腿节长达第3腹节中部。 卵长椭圆形,大小0.1~0.2毫米,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浅黑色。 幼虫乳黄色,体长10~11毫米,宽2.8~3.2毫米。初孵时乳白色,稍扁,渐长成近圆筒形。上颚黑色,头褐色。前胸背板端部中线两侧区各具一浅褐色大斑。各体节两侧疏生褐色刚毛,臂板及肛门四周刚毛褐色、簇生。足退化。各体节背、腹两面隆突成移动器,其上具较粗短的乳突。 蛹长9.2~10.5毫米,宽2.7~3.1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为乳黄色至乳褐色。背观前胸背板风帽状,生较长刚毛。触角靠翅基两侧后延至第3腹节向腹部曲卷。各腹节中部簇生一横列刚毛。臀板上布粗壮的深褐色三角形小刺,侧缘及后缘丛生长刚毛。腹面观前、中足向胸部抢曲,并盖住翅的一半,后足从翅的下半部下伸出,露出腿节后部、胫节端部和跗节全部。末节腹板端沿具一凸弧形深褐色带状纹。 生物学特性1年生几代,以老熟或成长幼虫越冬。越冬幼虫在枯藤内于翌年4月陆续化蛹和羽化,蛹期约10~14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期长达二个多月。贵州荔波县7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田间8月中旬可同时见到四种虫态。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孵幼虫为害,此后进入越冬。成虫羽化后,啃食瓜株幼嫩组织和花及幼瓜。卵多散产于叶腋间,也有产在茎节中部。产前成虫用上颚咬伤茎皮组织,埋卵其内或直接把卵产在瓜茎裂缝伤口处。幼虫孵出先在皮层取食,渐潜蛀于茎中。随着食量的增大,被害部外溢的瓜胶脱落,幼虫蛀空髓部,化蛹其间,成虫羽化后静置数日,从排粪孔中脱出。虫量大时,一株瓜蔓最多可捕获21头幼虫。 防治方法(1)注意田间清洁,冬前彻底清除田间残藤,烧却积肥。特别是爬攀在树上和墙、房上的瓜蔓不可留下,可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2)六、七月间,加强检查,发现瓜株有新鲜虫粪排挂,用注射器注入内吸性杀虫剂毒杀幼虫。5月份用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低毒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成虫,喷雾时应避开瓜花,以防杀害蜜蜂。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