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释义 |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前身为全国重点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的四大特色学科群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系,移交地方办学后撤系建院,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数字化诊疗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武凡教授。 在最近一次全国学科评估中(2002年),获得了综合第8名的成绩(广东省内唯一进入前10位的院校,其中科学研究方面排名第3位)。拥有医学图像全军重点实验室、医学信息与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全军大型医疗设备检测与研究中心,医学超声学计量测试研究站。 学院概况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生物医学工程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校四个特色学科群之一。学院现开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检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方向)。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四个层次的学生累计超过2000名,现在校生1350多名。 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学科带头人陈武凡教授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2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1人,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3人。 学院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计98门,选修课19门。建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基地,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立了特色鲜明的5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教育的系统规划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创制度化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平台,邀请国内知名生物医学工程企业及国际跨国公司领导来学院进行企业文化讲座(每年四次左右)。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医学图像分析》以及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实验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已形成医学图像处理研究、放射治疗技术研究、小型医疗仪器研制、大型医疗设备检测技术研究等多个方向并行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五”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80项,资助金额7200余万元,其中陈武凡教授主持的国家“973”课题共两项获科技部资助金额达4900万元。 学院获得各项科研奖励18项,特别是以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课题申报和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和省市有关科技计划的课题资助。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11项,《fPAX的研究与应用》被评为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设立了“多得奖学金”和“医卫奖学金”。学院广泛征求企业科研课题,不仅作为横向科研课题的来源,而且大力倡导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学院采取双导师制(企业和学院各1名导师)。 学院拥有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教学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多万元,中外文藏书2.24万册、中外文期刊341种。 学生情况就业情况 学院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就业率第一名;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就业环境的情况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就业率仍高达99.64%,实现了连续三年就业率第一名的辉煌。 考研情况 在学院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氛围内,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争取更大的进步。近三年来,多名优秀学子走进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更是有近百名学生选择留在南医继续自己的深造之路。 名人名师陈武凡教授博士生导师, 男,1949年10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仿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IEEE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技丁颖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近年内发表论文110篇,主编教材和专著各2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曾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重点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现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军队“十五”课题1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广义模糊集合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医学图像的远程通信与现代医学PACS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研课题 :1、“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10.1-2014.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项目组到位经费564万元。2、“基于医学图像模糊内容检索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5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50万元。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为临床与基础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一个新型学科——“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的雏形也悄然生成。到80年代该学科研究步入高潮,相应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相继创刊发行。陈武凡教授觉察到了这一新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国内首先从事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于1987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开展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综合交叉研究,迄今仍是全国知名的专门研究机构。 陈武凡教授在从事理工医结合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20多年来,围绕着“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这个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基于先验的参数自适应修正方法与两相搜索优化策略,这一理论的提出成为最优化理论的重要创新;提出医学图像重建和图像分析的“模糊随机建模”思想,首次将信息生成的随机性与视觉评价的模糊性关联起来,提出了广义模糊集合新概念及与模糊集合的转换关系,并针对不同成像或分析问题,提出模糊性分布的不同设计模型。 陈武凡教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非常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应用研究方面,他在医学成像科学中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对磁共振、PET,CT等成像技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相关技术已申报专利,或已和国内相关企业达成合作。他的另一研究则已投入到实际实施阶段,他指导完成的满足国内医院工作流程的大型PACS软件,将其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关创新嵌入到PACS系统中构成fPAX,使其在实现临床数字化量化诊断的同时,还具备了强大的图像分析功能。目前他的这一成果已安装到国内20多大中型医院。 20多年来,陈武凡教授在国内建立了“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新兴学科,从无到有艰辛地走过了理工医综合交叉发展的心路历程。现在他作为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与IEEE Senior Member 积极主导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得我国在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分析领域赢得了较高国际学术地位与尊重;作为“医学图像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继续从事知识创新研究;作为“数字化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坚持强力推动技术发明向产业转化;作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为本学科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尽职尽责,其中他负责主讲课“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已培养23名博士,57名硕士与5名博士后,这些学生已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周凌宏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生物医学工及仪器硕士。在研课题:1、2007年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锥形束CT引导放射治疗机(cgzhzd0713),2007年10月~2010年12月,150万元。2、2008年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2008A030102011),2008年10月~2011年12月,80万元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Demons模型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30970866), 2010年1月~2012年12月,29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339万元。 研究方向一:肿瘤放射物理学 特点和意义: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约有70%的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放疗手段,目前世界范围的肿瘤发病率仍然在上升。放射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靶区剂量和(或)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从而不断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或)改善生存质量。肿瘤放射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学科,是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解决肿瘤受照剂量、肿瘤定位与跟踪、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治疗计划设计等临床问题。 10多年来,先后开发完成了X刀、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系统的开发,目前主要开展:基于MC的剂量计算、图像引导放疗、四维放疗、靶区自动跟踪和自适应放疗等的关键技术研究和设备的开发。 研究方向二:智能医学仪器设计,主要开展医用诊断X线机及CT机用高频(100kHz)高压发生器的研制开发,已经完成了10kW、20kW、30kW和50kW等系列高频高压发生器的研发。 学术地位:在国内肿瘤放射物理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是全国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在广东省医疗仪器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各类基金和成果奖的评审专家。 招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方向)·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能从事医学电子、医学影像及相关设备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医学电子仪器、CT原理与技术、MRI原理与技术等。 · 就业方向: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市场拓展、售后服务等工作;医疗单位、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临床工程、教育或科研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方向)·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医学影像、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能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医疗器械、卫生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传感器、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医学信息学、嵌入式系统等。 · 就业方向:医疗单位、医学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工程师、教育或科研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检测方向)·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医学仪器与设备测试技术,具有较强的研发及应用能力,能从事医学仪器与设备设计、检测、评价、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生物医学机能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现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和医学仪器检测技术等。 · 就业方向: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方向)·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医学物理事业发展需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传感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图象处理、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医学仪器、肿瘤放射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等。 · 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从事医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电子信息工程·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DSP原理、EDA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 就业方向:电信部门、电子工程企业、商业部门、财税、金融和机关、科研及医疗机构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网路、无线通信、电子工程、医学仪器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制: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和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计算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医院信息化管理等。 · 就业方向:各类IT企业、公司、科研院所、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计算机及其系统的产品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及IT市场拓展以及计算机教学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可授予最高学位:硕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