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岛志 |
释义 | 《南岛志》日本国最早研究琉球的著作。新井白石(1657—1725)著(1719)。共凡二卷10章:分为卷上、卷下两册。 基本信息·卷上: ⑴地里,⑵世系; ·卷下: ⑶官职,⑷宫室,⑸冠服,⑹礼刑,⑺文艺,⑻风俗,⑼食货,⑽物产。 总序信息《南嶋志总序》: 流求国,古未有闻焉。始见扵《隋书》,曰:“大业元年(605),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寛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还。明年,复令寛慰抚之,流求不従,寛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 天朝史书不记其事,然拠彼所书,则知其国既通于斯矣。考诸国史曰: “推古天皇二十四年(616),掖玖人来。”南岛朝献,盖自此始,是嵗实隋大业十二年也。曰邪久、曰掖玖、曰夜勾、曰益久、曰益救,东方古音皆通。此言掖玖,《隋书》以为邪久,即是流求也。又曰: “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二十一年秋,所遣多称岛使人等,贡多称国图,其国去京五千馀里,居筑紫南海中。”所谓多称国,亦是流求也。当是之时,南海诸岛地名未详,故因其路所由而名多称岛,即路之所由。而後隷大隅国,一作多褹,《唐书》亦作多尼、多祢国,即南海诸岛。扵後总而称之南岛者是已。 元明天皇和铜六年(713),南海诸岛,咸皆内附。至 孝谦天皇天平胜宝(749—757)後,史阙不详。初 文武天皇大宝(701—704)中,并掖玖岛於多褹岛,置能满、益救二郡,以为太宰府所管三岛之一。及 仁明天皇天长(824—834)初,停多褹岛以隶大隅国。扵是乎南岛贡献,盖既绝矣。而此间之俗,亦称之以为流求。且谓其俗啖人之国,殊不知此昔时所谓南岛也。至後又名曰鬼岛,则遂并流求之名而失之矣。既而其国称藩中国,且通市舶扵我西鄙,流求之名复闻扵此,以迨于今。按流求,古南倭也。南倭、北倭并见《山海经》,而南倭复见《海外异记》。二书盖皆後人所作,虽然,其书并出魏晋之际,此其所传亦既尚矣。美尝按东方舆地,经短纬长限之以海,莫有海内可以容南北倭者。若彼流求、虾夷之地,接我南北,相去不逺,盖此其所谓者也。且如《後汉·倭国列传》所载“光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朝贺”,以为倭国列之极南界也。魏晋已前,天朝未有通中国者。所谓我极南界,即是古南倭也。其传并载夷洲、澶洲。而《鲜卑传》亦有“檀石槐东撃倭人国,得千馀家”之事焉。《吴志》又曰:“大帝黄龙二年(230),遣将军衞温、诸葛直等,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所在绝逺,率不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是时,亦莫有异邦之人来扰我邉境者。拠西洋所刻《万国全图》,本邦及流求、虾夷,并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以为东方一带之地。其佗可以为国者,如弹丸黑子,亦未有之也。然则鲜卑所撃者,古北倭,後所谓虾夷;而吴人所至者,亦是古南倭,後所谓流求而已。若彼二国,方俗虽殊,然方言颇与此俗同。如其地名与此间不异者,徃々在焉。且夫後汉魏晋以来,历世史书,并传我事,而有与我不合者,盖与彼南北二倭相混而已矣。世之人槩以为吴悬闻之讹,非通论也。初,隋人名曰流求,其所由未详,曰:“自义安浮海到高蕐屿,又东行二日,到鼋鼊屿;又一日,便到流求。”义安即今潮州;高蕐屿後俗谓之东番,即今台湾;鼋鼊屿即今其国所谓惠平也。岛明人以谓热壁山,又谓业壁山,古今方音之转耳。拠此而観之,流求本是其国所称,而隋人因之,亦不可知也。国人之说曰:“永万(1165)中,源为朝浮海顺流求而得之,因名流求。明洪武(1368—1398)中,勅改今字。”葢不然也。隋世既有流求之名,而《元史》亦作瑠求。且拠野史,为朝始至鬼岛,其地生萑苇之大者,因名曰苇岛。明人又以谓:“扵古为流虬,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因名,後转谓之琉球。”(出《世法录》)盖亦不然也。其国未之前闻也。隋人始至,以为流求,且谓国无文字。岂有取虬浮水中之义也哉?不强求其说可也。其国风俗,《隋书》所载最详。後之说者,因而述焉。明嘉靖(1522—1566)中,给事中陈侃与行人高澄徃封其国,及还,上《使琉球录》二卷,言従前诸书,亦多传讹,乞下所录史馆,诏従之。後人遂以陈氏之书为得其实也。前者寳永(1704—1711)、正徳(1711—1716)之际,中山来聘。美每蒙 教旨,得见其人,采览异言,因知陈氏所驳未必尽得之,而従前诸书未必尽失之也。盖自隋至明歴十世之间,其国沿革复有不同,而居长之号、国地山川之名与其风俗语言,古今殊异,岂能得无讹谬扵其间哉?虽然,美尝拠国史,考之扵隋及歴代之书,证以其国人之言,古之遗风馀俗犹存于今者,亦不少矣。乃细绎旧闻以作《南嶌志》,庻几後之観风询俗,以有所考焉。 享保己亥(1719)十一月戊午,源君美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