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北战争 |
释义 |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时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名称:南北战争 地点:大部份位于美国南方的州份 时间: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 参战方: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联盟国 结果:北方联邦军胜利,并废除奴隶制 参战方兵力:北军2,200,000人南军1,064,000人 伤亡情况:北军总死亡人数360,000人南军总死亡人数258,000人 主要指挥官:尤里西斯·格兰特,罗伯特·李 内战起因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并且要求独立。南方首先发动了战争(萨姆特堡的炮击)。联邦军史无前例地招募了黑人进入军队。尽管大多黑人士兵只被分配做一些低下的工作,林肯总统的这一举措仍然赢得了黑人奴隶的拥护,也成为南北战争胜利的因素之一。 美国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曾有过一场持续的纷争,不管是对于中央的权力或者公民的效忠,而这场竞争几乎自共和成立以来便已揭幕。例如1798年的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便公然反对客籍法和镇压叛乱法,另外在哈特福特会议中,新英格兰表示反对麦迪逊总统与1812年战争。 于1828年与1832年,国会通过了提高对欧洲工业产品的关税以利北方各州的工业。由于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倚重对欧洲大量外销农产的南卡罗莱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经济上之冲击,美国南方农业州担心欧洲各国会报复美国而提高对美国农产的关税,因此被讥为“嫌恶关税”。对此南卡罗莱那州议会召开州代表大会,通过了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宣布1828及1832年的关税法于该州内无效作废。州议会并通过相关法令以贯彻该项条例,包括授权组织军队与购置武器。为回应南卡罗莱那州的威胁,国会通过了“军力动员法”,而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军船只与一艘武力军舰前往查理斯顿。12月10日,杰克森振辞反制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的一方。 在内战前夕,美国是由四个截然不同的区域组成的国家: 东北部(即今新英格兰)—成长中的工业与商业及相应之人口密度增长; 西北部—自由农民于此迅速发展,拜西北条例之赐此处永无奴隶制度; 上南方-垦殖农场,但部分区域经济衰退; 西南方-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棉花经济区。 这时,一本震撼世界的巨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了。刚出版即被迫加版再印,阅者边读边拭泪,旁听者边听也鼻酸。这本书的出版让北方的人民知道奴隶们的辛酸血泪,加速了“废奴令”的颁布。 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宪法为将来政府提供了和平辩论的基础,并且能够平衡这个新的国家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数年间,自由州和奴隶州的数目在妥协中逐渐令参议院得以平衡。1845年最后一个奴隶州得克萨斯得到承认,五个自由州在1846年到1859年间得以认可,原先是奴隶州的堪萨斯在先前被拒绝,随后在1861年以自由州加入。随后在北方兴起大规模民主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旧的两党格局解除,日益激烈和敌对的思想意识形态导致以往为了避免危机而订立的君子协定(例如密苏里妥协与1850妥协)越来越不可能。同时南方各州使用奴隶让北方各州成为新移民优先选择的目的地,以致北部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优势按照人口规模日益强大。 1850年代党争在本质和强度急剧转变。美国共和党在1854年成立,这个新生的政党与林肯都反对自由贸易,以便保护美国北方新兴的工业,与今日共和党的立场完全相反(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4月号)。为了赢得北方大多数对奴隶解放持反对态度选民的支持,共和党最初对奴隶制态度含糊。共和党赢得很多前辉格党员及担心美国参议院、布坎南政府及最高法院受南方不成比例的影响的北方前民主党员。 同时,棉花的丰厚利润加深了南方对种植及奴隶的依赖。少部分奴隶的主人,特别是棉花种植者,主导南方的政治和社会。 共和党林肯的当选引发南方的脱离。林肯是反对奴隶制度的温和派。他承诺尽其所能反对奴隶制度在新领土的扩张(即阻止任何新奴隶州加入联邦);但也说联邦政府无力废除已实行州份的奴隶制度,所以他会执行逃奴法。对部分共和党员废除奴隶制度态度和南方在政府中势力的削弱的忧虑,终于促使南卡莱罗纳州宣布脱离联邦,最终导致其他南方诸州的脱离。林肯甚至在1858年以“分裂之家演说”鼓励废奴主义者通过对奴隶主的经济补偿并组织前奴隶迁离蓄奴州,逐渐和平终止蓄奴制度。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类似莫里尔关税法的保护主义关税。 在1798年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及1832年拒行联邦法危机之前经已辩论,面对关税的威胁,南方以此为由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 力量对比在力量对比方面,本来北方占有绝对优势。北方有23个州,面积占全国的3/4,北方集中了全国工业生产的86%,铁路线的70%,银行资本的80%,以及97%的军火生产。1862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已能年产20万支步枪。到1864年北方的军工厂已生产各种武器170万件。在人力方面,北方也占绝对优势。北方人口2200万,是南方的2倍多,因而北方军队人数一直是在南方的2倍以上。战争开始时,北方有1.6万正规军,战争中军队人数迅速增长:]861年7月,18.7万;1862年3月,63.7万;1863年1月,91.8万;1864年1月,86万;1865年1月,95.6万;北方共计入伍人数为276.5万人。北方共分成18个军区和21个军(1864年),每军2~3个师,每师3旅共6200人;每旅2个团,每团10个连,每连80----100人。南方编制大体相同。后期双方还组建了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通常由2个军组成。战争期间北方共组建1696个步兵团,272个骑兵团和78个炮团。在海军方面,战争开始时北方海荤拥有7600人,90艘各类舰艇,内含30艘新型蒸汽战舰。北方在战争期间支出战费共36.6亿元。总之,北方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政治、外交均优于南方。 相比之下,南方参与叛乱的共有11个州,人口900万(内400万是黑人),各方面远逊于北方。南方之所以能与北方对抗,是因为他们在军事上占有许多有利条件: 1.南方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易于就近得到补给。所以,尽管南方经济落后,海岸又被严密封锁,后勤补给系统也落后,却没有因补给问题而影响过任何一次战役。 2.南方军官素质高于北方。美国高级军官以南方人居多数,名将罗伯特·李、“石墙”托马斯·杰克逊、两个约翰斯顿、两个希尔斯、朗斯特里特以及博雷加德等人均是美国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开战时900名美国陆军军官的1/3、海军军官的1/4加入了南军。而北方,高级将领多由政客担任,不乏庸才。因扩军速度过快,许多人一入伍就成了尉级甚至校级军官。因此北方军官各层次普遍缺乏作战经验。 3.南方的战备工作已进行了10年之久。南方首脑人物早在1850年就已预见到南北之间的分歧非武力不能解决。威廉·特列斯考特宣称“没有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成熟不是经过严酷而灼热的内战”。在1860年大选期间,南方已预料到林肯将获胜。南卡罗来纳州率先成立了“一分钟人”的民兵进行军训。林肯当选后,南方各州纷纷建立了“一分钟人”民兵,南方城乡各地还建立了各种军事组织。战争爆发时,南方已征召了10万志愿军。由于经常处于黑人暴动的威胁之下,所以南方奴隶主普遍能骑善射。1862年4月16日,南方还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义务兵役制使部队兵源得到了保证。战时南方军队人数为:1861年7月,11.2万人;1862年1月,35万;1863年1月,44.7万;1864年1月,48万;1865年1月,44.5万。南方军队尽管人数比北方少一半,但却凭着较高的素质弥补了人力的劣势,与北方整整抗衡了4年之久。 4.南方军火工业较发达。南方工业尽管落后,但是却把军火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里士满的兵工厂年产步枪6万支;里士满的特里迪加钢厂设备优良,可制造钢甲和重型大炮。南方还生产大量的火炮、火药和雷管等。南方还预先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林肯的前任布坎南曾支持把许多武器弹药运往南方储存起来。此外,联邦重要的军火库、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也多设在南方。南方宣布叛乱后,很快便占领了这些地方,获得大批军火,仅武器就有19万件,财产总值3000万元。 5.南方还得到英法等国的各种援助。由于南方是英法两国工业用棉的主要供应者,两国政府都从削弱美国实力、维护本国廉价原料来源的立场出发,全力支持南方。奴隶主集团也自恃棉花的重要性,得意洋洋地夸耀:“你们不敢对我们的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敢对棉花开战!棉花就是王”。英法两国仅从1861~1863年便输送给南方步枪40多万支。此外,南方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使北方海军防不胜防,而南方则可以很容易地避开北方的封锁,从国外运回物资进行战争。南方奴隶主自恃有这些有利条件,认为很快就能打败北方。但南方根本的弱点是:双方经济力量相差悬殊,这就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内战的战场包括陆地和海洋两大方面。陆战场包括了美国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流域,分为两大区域:东战场主要集中在弗吉尼亚境内的里士满和华盛顿周围地区;西战场主要集中在田纳西——密西西比河流域。海战主要是北方对南方海岸的封锁、内河的小规模海战及海上私掠战,整个战争可分有限战争和总体战争两大阶段。 有限战争这一阶段战争主要集中在东战场,围绕争夺各自的首都而展开激战,西战场是次要战场。 双方的战略计划南方以戴维斯为代表,主张实行防御战略,通过持久的防御消耗北方力量,并力争英国和法国进行干预,迫使北方同意南北分立。按这一计划,南方要分兵防守近万英里的分界线,仅防守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的海岸就将牵扯主力2.5万人。这样将使人力本来就十分短缺的南方军队更加捉襟见肘。李不同意戴维斯的战略计划,他根据整个形势和力量的对比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 李认为戴维斯的战略使“敌军可能被迅速投入到任何一个地点的战斗中去,人数上远远超过我们能从战场上调来与其作战的任何一支军队”。他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制定了以攻为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战略。他认为:南方必须从单纯防御转入进攻。在南方人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应利用机动来寻求在局部地区上对敌的兵力优势。在关键地点,“只有把我们的部队集中起来,我们才能有希望赢得具有决定意义的优势”,应由南方选择决战的地点。因此他不迷恋于夺取华盛顿,而是把主力集结在波托马克河一线,重点保卫里士满,同时伺机与北军主力决战,以便歼灭之,迫北方签订城下之盟。南方陆军部长沃克宣称,只需两周,南部同盟的旗帜就会飘扬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上空。李的战略存在的问题是:进攻比防御需付出更大的人力代价,而这正是南方弱点所在。 与南方相反,北方对战争毫无准备,更不用说预先制定战略计划了。当南方磨刀霍霍时,共和党主席西华德却要人们“亲切、耐心和宽大地等待南方叛乱者自己回心转意时为止……”战争爆发时,北方仅有兵力1.6万人,首都只有3000人。林肯下令征召只服役3个月的志愿兵。林肯本来提出了一个较合理的战略;即:利用北方人力上的优势,在遍及南部邦联漫长边界线上全线出击,同时向南方施加压力,迫使南方分散兵力以利于突破其防御体系。但是这一战略被军事将领认为违反了集中兵力的传统原则而加以拒绝。北军总司令温菲尔德·斯科特拟定了一个被称为“大蛇计划”的战略,即对南方实行从陆地到海岸线的环形包围圈。为此,海军要封锁南方的海岸,攻占南方最大港口新奥尔良。陆军控制密西西比河的整条河道,切断南方东西两部分的联系;同时以陆军控制边界州,以免其投向南方。这样就像大蛇一样将南部同盟团团缠住,使之与外界隔绝,最后窒息而死。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东战场。但林肯觉得这个计划见效太慢而否定。 1861年的战况由于北方的战略失误,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南方占了明显优势。1861年南方设想以闪电战夺取华盛顿,以便争取英法的直接支持。但南军并不局限于攻占华盛顿,而是寻求与北军主力决战。为此,李两次率军越过波托马克河,向华盛顿进军。7月,双方在东战场进行了第1次大规模交锋一第一次马纳沙斯之役(又叫“第1次布尔河会战”)。7月21日,林肯决定在华盛顿和里士满之间的交通枢纽马那萨斯地区同南军主力决战,以便扫清进军里士满的道路。北军由欧文·麦克道尔将军指挥,有3.5万人。南军由名将皮埃尔·博雷加德和约瑟夫·约翰斯顿指挥,有2.2万人。由于北军事先大肆宣传,认为会轻易取胜,因此许多华盛顿市民、议员、记者身着盛装,带着野餐,前来战地观光。北军一开始以优势兵力向布尔河对面的南军阵地发起猛攻。南将托马斯·杰克逊顶住了北军的5次进攻,因而获得了“石壁”的称号。南军援军到来后,发起反攻,击溃了北军。战斗结果,北方损失近3000人,丢失了大批枪炮弹药,南方损失近2000人。余下的北军仓皇逃回华盛顿,华盛顿全城陷于一片恐慌之中。自此以后,北军主力长期被牵制在首都周围。林肯政府开始作长期战争的准备,国会授权征兵50万并加强海军建设和军工生产。10月21日,因北军指挥官斯通叛变,北军巴克尔部在包尔斯高地陷入敌军包围,损失900多人,巴克尔阵亡。新的失败再次震动了北方政府。北方政府乃紧急征召50万志愿军迎敌。 1862年战况进入1862年,战争日趋白热化。2月22日联邦军根据林肯命令发起攻势,从西、北、南海陆3个方向攻打南方领土及封锁南方的海岸。此乃“大蛇计划”的实现。其中:主力由麦克莱伦指挥攻打里士满;海军协助巴特勒将军从南面攻打新奥尔良;西线由格兰特指挥攻击密西西比河沿线,以打通这条战略通道。 在西战场,北军取得重大胜利。2月,格兰特指挥田纳西军团在舰炮的配合下,先后攻克田纳西河上的战略重镇亨利堡和坎伯兰河上的多纳尔逊堡,俘敌1.5万人,缴获武器2万余件及大量军用物资。同时,比尔指挥的俄亥俄军团也攻克纳什维尔,迫使南军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重镇哥仑布撤走。3月,北方改组了西战场的军事指挥机构,由亨利·韦杰·哈勒克将军统一指挥西线部队,并成立西部分舰队,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和作战能力,当月,约翰·波普率在小舰队的支援下夺取了密西西比河上的十号岛。格兰特军6万人向匹兹堡进发,4月6日在夏洛同南军A·约翰斯顿麾下的4万人遭遇,双方激战2天,不分胜负,各损失1万余人,南方名将阿尔伯特·西德尼·约翰斯顿阵亡。北军继续挺进,到5月底,哈勒克指挥的11万大军攻克了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州全部和田纳西州大部。密西西比河这条南北大动脉除了维克斯堡以南的一段外,绝大部分已为北军打通。同年4月,本杰明·富兰克林·巴特勒将军的部队在海军配合下,展开两栖攻击,占领了新奥尔良,为打通密西西比河的南段,造成了有利的态势。 但在东战场,北军仍以攻打里士满为主要目标,而不去寻歼敌军主力。1861年底,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任拥有10万人马的波托马克兵团司令。他忙于把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能打仗的士兵”,不惜把对岸5.5万敌军谎报为15万人,迟迟不动。在林肯再三催促下,他才于3月7日发动了所谓“半岛战役”,即先经水路把军队运到詹姆斯河和约克河之间的半岛东端,再沿半岛西进,攻占里士满。5月份,北军准备合击里士满,南方形势危急。李将军令杰克逊向华盛顿发起攻击,击败北方班克斯军,迫林肯撤回即将同麦克莱伦军会师的麦克道尔军,使北方失去攻占南方首都的良机。6月25日至7月1日,双方各有9万大军展开“七日会战”。北军在李指挥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的打击下,损失1.6万人,被迫退出半岛。李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但也损失了2万人。李乘胜北进。8月底,双方又进行了“第二次马纳沙斯之役”(又叫“第2次布尔河会战”)参战的北军8万人,南军5.4万人。此战中李以小部队把北军主力吸引在阵地上,主力则机动到敌侧后方向进行攻击,一举击溃了北军新组建的约翰·波普指挥的弗吉尼亚军团。北军损失1.4万人,被俘7000人,南军损失9000人。此战使北方1年来在弗吉尼亚取得的成果付之东流。李将北军逐出了弗吉尼亚,兵临华盛顿城下。林肯急令麦克莱伦率军迎战。9月17日,北军8.4万人和南军3.5万人进行了“安提塔姆会战”。李因兵力过于分散,加上作战命令为北军截获,被北军击败。麦克莱伦追击不利,让李军安然撤退,失去了全歼李军的良机。北军损失1.2万人,南军损失1.37万人。此战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迫使李军停止了对北方的进犯,提高了北军的士气,并改善了北方的国际地位,英国等未敢贸然承认南方。 海战在海战方面,北方占了上风。虽然在战争初期北方多次失利,1861年4月21日,全国最大的诺福克海军造船厂为防止落入叛军之手也被仓促焚毁,但是北方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很快便扩充了一支强大的海军。7月24日,北方国会通过了《暂时扩编海军法》,增加了7500名志愿海军军官。海军部长韦尔斯把海军部原来的5个局扩充为8个局;择优录用海军军官;征集各种民用船只,组建了4个舰队。美国海军扩充的速度十分惊人:1861年9月海军舰只为82艘,1861年12月便达264艘,增加了3倍;1862年12月达到427艘。1862年还组建了内河舰队,后改为密西西比舰队。北方海军很快就认识到装甲舰的重要性,1861年8月7日联邦批准建造7艘装甲舰,并专门成立了装甲委员会组织生产装甲战舰。 北方海军的方针是对南方海岸线实行严密封锁。各种舰船都投入了战斗。小船负责监视近海的港湾、河口,大船则在离岸100海里以外海域分批次地巡逻搜捕。这场封锁战在此期间并不成功,因为南方有3500海里的海岸线,有189条河流入海,还有星罗棋布的港湾,使北方防不胜防。南方采用排水量300到600吨的小船,利用风雨夜晚和伪装,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过封锁线。1862年南方每8艘船只有1艘被捕获。但封锁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南方的出口锐减。以南方主要出口产品棉花为例,1861年出口值为4200万元,1862年仅400万元。到1862年底,南方仅剩下威尔明顿、查理斯顿和莫比尔这3个港口与外界往来。 战争开始时,南方还没有海军。李一方面令主力从沿海的深水港口撤至内陆方向的浅水处,避开北方海军的优势炮火,防止北方军队纵深突破。另一方面,南方采用新技术弥补舰艇数量上的劣势。南方海军部长斯蒂芬·拉塞尔·马洛里1861年5月8日提出了著名的“装甲政策”。马洛里知道南方落后的工业无法造出像北方那么多的战舰,便把目光放在欧洲刚刚投入使用的装甲战舰上。他说:“拥有装甲舰是第一要务,这种军舰可以截断所有通向北方海岸的航道,阻止其封锁南方,并在遭遇对方海军时大获全胜。”但这一思想由于南方的工业落后而未能全部实现。7月初,马洛里下令把俘获的北方快速蒸汽护卫舰“麦里梅克”号改装成装甲舰“弗吉尼亚”号。他还下令研制水雷、潜水艇等新式武器。1862年3月8日,“弗吉尼亚”号攻击北方的海军基地汉普顿,摧毁了北方的2艘战舰。此战引起北方的不安。3月9日,北方装甲舰“巨蜥”号驰援,同“弗吉尼亚”号在切萨皮克湾进行了世界上第1次装甲舰的海战,双方不分胜负。“弗吉尼亚”号的出现,阻止了北方沿詹姆斯河对里士满的进攻,从而为南方赢得了保卫里士满的时间。但这2艘装甲艘的寿命都不长。1862年5月,北方攻克了南方海军基地,“弗吉尼亚”号被南方自己炸沉,“巨蜥”号则在当年年底毁于风暴之中。南方除了使用装甲战舰外,1862年12月12日还用水雷炸沉了北方炮艇“开罗”号。 在此期间,北方海军也取得了几次辉煌的胜利。1861年北方海军攻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罗亚尔,使北方获得了封锁南大西洋沿岸的可靠基地。北方海军还攻克了哈特拉斯角的南方堡垒,迫使南方分兵把守沿海海岸。戴维·格拉斯哥·法拉格特指挥西海岸分舰队于1862年夏天配合陆军攻占了新奥尔良,消灭了南方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舰只,控制了这一重要的战略通道。海军还配合格兰特军攻克了亨利堡和多纳尔逊堡。这一阶段海战中,北方海军占上风的原因是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南方只能建造一两艘新式战舰。 从这一阶段的整个战局看,南方占有优势,掌握了主动权。北方仅在西线取得显著胜利,并封锁了南方海岸。但需要指出的是,双方的战略重点均在东战场。南方暂时占优势的原因,是南方军队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罗伯特·李高人一筹的军事才干。而北方的林肯总统优柔寡断。 全面战争采取的革命军事政策战争失利,林肯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内人心动荡,后方“铜头蛇”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十分猖獗,人民参军的热情锐减。许多地方人民群众纷纷上街示威游行,强烈要求林肯清洗军队和政府中的消极怠工者和反革命分子,立即解放黑人奴隶,无偿把土地分给人民。各政治派别尤其是激进派向林肯施加压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很紧张。1862年夏天,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在准备承认南方为“独立国家”,英国准备李一旦入侵北方成功就立即付诸行动。8月,卡修斯·克莱面见林肯,劝他赶快解放黑人。美国驻西班牙大使舒尔茨在电报中也指出,如果美国发表一项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那么“欧洲舆论马上就会强烈地、一面倒地同情我们,以致……没有一个欧洲政府会敢于借宣言或行动置身于一个受世界谴责的制度那一方面”。这时林肯也认识到:解放奴隶可以促使英国工人及国际舆论同情和支持北方,从而有利于打破英国武装干涉的企图。他对一个代表团说:我已认识到“解放奴隶会在欧洲造成有利于我们的后果。”除国际因素外,林肯还认识到:解放奴隶有助于解决困扰北方的兵源问题:一则可以鼓舞北方青年参军的热情,二则可以推动南方奴隶逃亡,从而瓦解南方的经济基础——种植园经济。1862年9月,林肯指出:解放奴隶“无疑将把对于南方极其重要的劳动者拉过来,从而削弱叛乱者的力量。”“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在南方土地上生长起来的20万人(指黑人——引者)。它还会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它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 这时军事上的危机也对林肯产生了压力。半岛战役之后,林肯写道:“事情越来越糟”,“终于感到了我们在我们所奉行的作战计划上已经走到了绳子的尽头。我们必须拿出最后一张牌,并且改变我们的策略,否则就要输了。我现在决定采取释放奴隶的政策。” 总之,解放奴隶是关系到能否平息这一场叛乱的重大问题。林肯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看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恢复联邦的统一,除了解放黑人奴隶外,别无选择。这时,联邦在西线胜利使联邦已控制住了4个边境州,林肯原先的顾虑解除了。于是,他顺应历史潮流,排除了保守势力的阻碍,毅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措施; 1.1862年9月22日发表初步的《解放宣言》,1863年1月1日正式发表《解放宣言》,庄严宣告:凡参加叛乱的州的奴隶“从现在起永远获得自由。”允许“条件合适的”黑人参加北方的军队。宣言击中了南方的要害。敲响了近200年罪恶奴隶制的丧钟,使400万黑人奴隶看到了自由的曙光,鼓舞他们起来斗争。宣言还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美国所发生的不仅是一场内战,而且是一场埋葬野蛮的、非人道的奴隶制度的正义战争。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英法人民支持北方的正义事业,阻止了英法两国进行武装干涉的企图。需要指出的是,林肯解放奴隶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林肯对陆军部副部长查尔斯·达纳说过:修改宪法以便禁止奴隶制度,是一项最重要的军事措施,等于是在战场上补充了至少相当于100万人的新部队。林肯还指出:为了拯救联邦,解放奴隶是军事上一个必然的步骤。 2.1862年5月20日颁布《宅地法》这是林肯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措施。美国独立以来,领土急剧扩张,劳动者和移民迫切希望无偿分配西部土地。但是,政府一直采取高价出售的政策,广大民众难以问津。为此,人民群众争取以民主方式分配西部土地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宅地法》规定:一个人只要交10元手续费,就可以得到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可获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土地廉价地赠送给人民群众,从而基本上满足了几十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虽然在宅地法实行过程中曾出现土地投机等弊端,但它毕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加速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3.武装黑人1862~1863年,林肯决定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公布,马上有大批黑人涌到招兵站,争先恐后地报名当兵。在前线,也不断有逃亡奴隶参加到北军的行列。黑人投身战场给北军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因为黑人最仇恨奴隶制度,具有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献身的强烈愿望,所以作战非常勇敢。内战中,黑人应征入伍者共23万人(直接参加战斗的有18.6万人),另有25万黑人在军中服务;组建了黑人团160个,其中有步兵团140个,骑兵团7个,炮兵团13个。此外,还有11个独立中队和炮兵中队。黑人部队统称为“联邦黑人部队”,指挥官大多由白人担任。 4.实行征兵制 内战初期,北方实行的是志愿兵制。1863年3月3日开始实行《征兵法》,它规定凡年龄在20到45岁之间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从而使参军服兵役成为国民义务和强制性行为,这是美军历史上的一大变革,对于北方军队兵力的增长起了巨大作用。1862年底北军只有55.6万,1863年底便达92万,1864年又增加30万。 5.改组军事领导机构林肯撤换了作战消极的麦克莱伦,几经挑选,1864年春任命格兰特任全军总司令。格兰特撤换了平庸的伯恩赛德、比尔等高级将领,任命智勇双全的谢尔曼为密西西比河战区司令,哈勒克为参谋长,米德为波托马克河战区司令北方以前没有统一指 挥,各战区司令自行其是。经过这次改组,林肯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最高统帅机构。他负责全局指挥;陆军部长斯坦顿负责兵员和给养;哈勒克为总统顾问,负责与军事人员的联络;格兰特通过参谋部负责全军及波托马克军团的具体指挥,17个战场司令都要听其调遣,格兰特对上则向林肯和陆军部长斯坦顿负责。这体现了文官领导原则,把行政和军事领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战争决策的效率。 6.采取镇压反革命和打击投机倒把的严厉措施从1863年初起,共逮捕了“铜头蛇”及各类反革命分子1.3万人。林肯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新政策,如向富人征收了5500万美元的累进所得税用作军费。 林肯的上述政策,充分调动了北方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北方组建了许多工人团队,大批黑人入伍,南方黑人也纷纷逃亡。战争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双方战略的变化在这一阶段里,南北双方均根据前一段作战的得失,对各自的战略计划作了较大修改,以便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北方采用了格兰特和谢尔曼两人共同制订的“总体战”战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信奉拿破仑的歼灭战略,他把歼灭敌人军队作为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认为,要打败南方,就必须歼灭南军两支主力部队:李和约翰斯顿的军队。他给米德将军下令:“李的军队将是你的首要目标。李跑到什么地方,你也要跑到什么地方。”他命令谢里登将军说:“敌军不亡,我军便追逐不止,敌军撤向何处,我军亦跟向何处。”“歼灭敌人必须集中一切可以集中起来的力量。”他把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同政治、经济斗争结合起来,通过用恐怖手段摧毁敌方军民从事战争的精神和士气,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他说:“我决心对敌人的武装力量及其资源继续不断地加以打击,如果别无他法,单凭消耗也要使它除投降而外无路可走”。格兰特的传记作者亚当·多巴写道:“他懂得他正在进行一场人民的战争。除非南方的军队及人民都被征服,否则战争就不会结束。”敌人的“奴隶、军需品、庄稼、家畜以及武械弹药——为继续进行战争所必需的每一样东西在敌人手里,就都是敌人的每一件武器,都必须予以夺取。”他命令谢尔曼说:“除了歼灭敌人之外,还要“尽你所能深入敌境内部,对他们的战争资源进行你所能够进行的一切破坏”,“……毁掉一切可以被用来支援或供养军队的东西……把它们毁掉不必流血却能与消灭敌军产生同样的结果”。格兰特把战争的目的从消灭敌人发展成为摧毁敌人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上,而谢尔曼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战略思想。 威廉·特库赛·谢尔曼发展了总体战略,把摧毁敌方的经济资源同心理攻击结合起来;把恐怖当作战争的手段之一,把敌方居民也作为打击的目标。他主张用战争暴力摧毁敌方居民的战斗意志,使其无法继续进行战争。他说:“我们不仅是在和敌对军队作战,而且是在和敌对人民作战。我们必须使他们不分老幼、无论贫富都感到战争的以及有组织的军队的无形力量”,从而丧失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他的名言就是:战争就是地狱。谢尔曼所说的对人民的征服,主要指的是对敌方人民的财产而非生命。但是他也主张对拒绝服从法律和当局的人应该毫不怜悯地消灭。这样做的目的是:“只有让他们饱尝战争的苦头,使今后几代再也不敢诉诸战争……我们一定要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有必要的话,就杀死每一个人,夺走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一句语,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一切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格兰特和谢尔曼的总体战略,在美胃军事史上影响极大。在以后的“无条件投降”核威慑和大规模报复等思想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战略的影子。 在这一阶段,南方的军事战略也有了较大变化。罗伯特·李已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南方在前一段占了上风,但人力损失很大。在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南方胜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要尽力用军事压力迫使北方同南方讲和。要以彻底的进攻战略取代“以攻为守”的战略,南军要攻入马里兰,在北方的土地上击败北方军队。同时,还可以在北方获得南方急需的后勤补给物资。必要时还要进军费城、巴尔的摩或华盛顿等大城市。这样做可以一举三得:1.使西线的北军东援,从而减轻西线南军的压力。2·彻底摧垮北方继续战争的意志。3.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和承认。为此,在这一阶段中,他指挥北弗吉尼亚军团不断主动发起进攻。但他的战略有很大缺陷:一是过于重视东战场,低估了西线对南方生存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北军正是集中力量于西战场,才把南方逼入崩溃的绝境。二是没有考虑到自己人力的限制和后勤供应的困难,结果在进攻中耗尽了元气,铸成了败局。 1862年9月至12月战况在1862年的最后4个月,双方在东西两个战场展开了两场大战。在东线,安布罗斯·埃弗雷特·伯恩赛德 接替麦克莱伦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他重蹈覆辙,未能利用安提塔姆战役之后,李军团士气低落的有利时机歼灭李军团,而是再次采用向里士满进军的老战略。他集中了12万大军,在拉帕汉诺克河与弗雷德里克斯堡对岸集结军队,架设浮桥,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使李得以调集7.5万人马和300多门大炮,布阵以待。12月13日,北军发起进攻,揭开了“弗雷德里克斯堡会战”的序幕。李军在马赖斯高地连续击退了北军6次进攻,北军伤亡惨重,死伤达1.37万人,而南军仅伤亡5400人。因地形不利,李未追赶溃退的北军。在西线,12月31日至翌年1月2日,双方进行了“默弗里斯伯勒会战”。在田纳西州,北军自攻占柯林斯后,又一次把进攻矛头对准了南方铁路交通的咽喉查塔努加,向纳什维尔进军。北军由罗斯克兰斯指挥,有4.5万人。南军由布拉克斯顿·布雷格指挥,共有3.5万人。12月31日,雨雪交加,天寒地冻,双方在默弗里斯伯勒展开激战。南军向北军右翼发起猛攻,击退了北军右翼,但是北军的中、左路守住了阵地。第2天,北军右翼反攻,又夺回了失守的阵地。双方仍占据原来的阵地对峙。此役是开战以来最惨烈的会战,双方各损失1.2万人。北军部署被打乱,北军的进攻停顿了6个月。 1863年战况从1863年起,战事重心从东战场转到了西战场。在这里,北方“敲响了南方的丧钟”。1863年是北方转折的1年,全年共有5次大的战役。上半年,南军连续发起进攻。从下半年起:北方接连取得4次大捷,从而使战局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转变。这5次战役是: 1.钱斯勒斯维尔战役 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后,伯恩赛德被撤职,由约瑟夫·胡克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4、5月间,胡克指挥波托马克军团13万人向里士满进军。5月2日,在钱斯洛维尔与近6万人的李军团相遇。李军虽处劣势,但是他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克服兵力的劣势。他分兵两路,自己率一路牵制北军的主力,由杰克逊率另一路包抄北军的右翼。5月2日下午,杰克逊军发起攻击,击败北军第11军。5月3日,南军从正面和侧翼向北军全线进攻,进一步扩大了战果。5月4日,北军溃败。5月5日,胡克率军撤过拉帕汉诺克河。是役,北方损失兵力1.7万人,内有7650人被俘。南军损失1.2万,南方骁将杰克逊战死。此战是南方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 2.葛底斯堡战役 6月,李军团8万人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急令波托马克军团迎击。这时乔治·戈登·米德接替了胡克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他率军11万前往迎击。7月1日,双方在交通要道葛底斯堡展开激战。李低估了北方的作战能力,未采取机动和牵制行动,而是采用了他以往很少使用过的正面强攻战术。7月1日,葛底斯堡前面的北军阵地受到南军1个军的猛攻,北军不支,溃退到葛底斯堡城内。7月2日,米德在葛底斯堡后面占领了新的阵地,他击退了南军的多次攻击,自己也损失惨重。7月3日战斗达白热化。米德胜利地击退了南军左翼的攻击,但李军在主要方向的攻击得手,把北军赶出山脊上的阵地。北军重整旗鼓,夺回了失去的阵地。李军大败,撤离战场。米德因过分小心,加上自已伤亡较大,没有乘胜追歼李军。此役北军歼敌2.8万人,南军有1个师的2名旅长,15个团长阵亡,北军也付出较大代价,伤亡2.3万人。“葛底斯堡大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一举扭转了东战场的局势。从此,李指挥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完全失去攻击力,北方掌握了东战场的主动权。 3.维克斯堡战役 2月至7月,北方终于攻克西线重镇维克斯堡,取得空前大捷。维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铁路网的战略要地,是连接被密西西比河分开的联盟(指南方——引者)各部分的唯一要地,被称为“南方的直布罗陀”。林肯说:“只要我们攻克维克斯堡,那整个地区就都在我们的掌心了。如果我们不把这把钥匙夺到手,这场战争就绝不能结束”。南军重兵防守这一堡垒,北军以前曾几次攻击,均被击退。5月18日,格兰特指挥3个军团8万人再次围攻维克斯堡。北军在海军配合下几次发起攻击,均因敌军工事坚固而受挫,损失3200人。尔后格兰特改为长期围困。经过47天的围困和炮击,城内南军弹尽粮绝。7月4日,北军发起总攻,南军司令约翰·彭伯顿率军投降。此役北军共俘敌3.7万人,毙伤敌1万人,其中包括15名将军,缴获大炮172门。北军损失9000余人。稍后哈得逊港的6000名敌军也放下了武器。维克斯堡大捷是北方取得的一次最辉煌的胜利,至此,北方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将南方领土一切两半。林肯高兴地说:“众水之父又可以平静地流向大海了。” 4.奇卡莫加战役 9月初,北军攻占了南方铁路枢纽查塔努加。9月18日,布雷格指挥南军6.6万发起反攻,要收复这一枢纽。北军5.8万人,由威廉·罗斯克兰斯将军指挥,沿着查塔努加城外的奇卡莫加小溪集结防守。9月19 日,南军全线进攻,切断了北军同河流之间的联系,迫使北军在无水的原野露宿。9月20日,南军,再次发起进攻,虽然右路受阻,但其他方向取得进展。罗斯克兰斯慌忙率1/3部队撤往查塔努加。剩下的北军处境危险。这时,北军名将乔治·托马斯重新组织部队进行抵抗,一直到深夜才撤往查塔努加,保住了部队。托马斯因此而获得“奇卡莫加磐石”的称号。此战双方损失惨重,北军死伤及失踪达1.6万人,损失大炮36门,南军损失1.8万人。南军虽在战术上获胜,但伤亡惨重,且对战略无补。这是南方在西线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此后,南军便江河日下了。 5.查塔努加战役奇 卡莫加战役后,南军包围了查塔努加,切断了北军的供应线,使北军到10月中旬几近断粮,形势岌岌可危。北军司令罗斯克兰斯惊慌失措。为了守住这一战略枢纽,北方采取了紧急措施。林肯命托马斯接替罗斯克兰斯任查塔努加守军司令,并下令波托马克军团驰援查塔努加。北军2个军2.3万人进行了战争中最大的一次铁路机动,在12天里行程1200英里进抵查塔努加。西线的4个师也驰援到此。格兰特这时任西线北军总指挥,亲自指挥查塔努加战役。北军近6万人,布雷格指挥的南军有6.4万人。双方于11月24日开始了争夺查塔努加的激战。24日北军发起进攻,夺取了南军左翼的制高点卢考特山。由于北军利用浓雾掩护攻克此山,所以此役又叫“云端之战”。25日,北军突破了南军防线中部,南军全线溃退。此后接连两天,北军乘胜追击,把南军赶到多尔顿。此次交战,南军伤亡3000多人,被俘近6000人。北军牢牢控制了查塔努加这个铁路枢纽,取得了向南方领土进军的战略基地。 1863年北方节节胜利,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革命的战争路线,充分发挥了雄厚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北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采用了新战略。北方的胜利,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葛底斯堡大捷和维克斯堡大捷之后,英国下院便撤销了承认南方的动议。 1864年的战况1864年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战略进攻的一年。春天,林肯任命格兰特为联邦军总司令,统一指挥东西战区的所有的北方军队。同时任命谢尔曼指挥整个西战场的北军。此时,北方的革命路线已见成效,北方军民斗志高昂。按照格兰特和谢尔曼共同制定的作战计划,规定东西两个战区分3路同时向南方发起协调一致的进攻。东线为主攻方向,以歼灭李军团为主要目标,“靠不间断的一系列战役,以消耗掉南部同盟的军队”,然后相机夺取里士满,巴特勒的部队则由东向西,直攻里士满;谢尔曼军则由西向东南横扫,深入敌后占领佐治亚州,前出至大西洋沿岸,对南方的东部地区实施中间突破。 这一年,南方唯一的希望就是使战争继续下去,利用有利的内线防御来消耗北方的军力,使北方产生厌战情绪,力争年底总统大选时,由民主党执政,承认南方的独立。但是李又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他不采纳约翰斯顿提出的关于拖延战争、诱敌深入和内线待机歼敌的正确战略,而是采取自杀性的攻势作战;造成了主力部队的巨大伤亡。 在东战场,双方相持。格兰特采取了消耗战略,力图尽可能多地歼灭敌有生力量。4月底,格兰特挥军12万人南进,李仅以6万军迎战,而且补给缺乏。5月4日,双方在弗吉尼亚州的“怀尔德内斯”(又叫“莽原之役”)发生激战。参战的北军兵力有12万人和316门大炮。南军有6.4万人,274门大炮。李为阻止格兰特军向里士满挺进,于5日凌晨,向逼近的北军各部发起猛烈进攻。鏖战1天,终于挡住了北军右翼的攻势。6日,李军几乎突入北军中路,但在紧要关头,冲在前头的詹姆斯·朗斯特里特将军被自己的部队误伤。在混乱中,北军右翼攻势仍被击退。5月8日至13日,在斯波特西法尼亚一科特豪斯,双方展开了世界近代史上首次堑壕战。经10日血战,双方打了个平手。12日格兰特再次发起进攻。右翼的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将军突破南军第1道防线,迫使南军1个师投降。北军伤亡惨重,无力再发起进攻。从5日到12日,北军伤亡了3.5万,南军死伤仅1.2万人。从6月1日至3日,双方又进行了“科尔德哈勃会战”(又叫“冷港之战”)。李军以5.9万人对里士满东北10英里处的公路交叉点科尔德哈勃发起进攻。北军在得到增援后击退了南军的攻势。6月3日,格军已达10.8万人,他下令向南军的右翼和中部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此战北军伤亡7000人,南军伤亡不到1200人。经1个多月激战,北军共伤亡5万余人,李军伤亡3.2万。北方人力充沛,很快便得到了补充。李军团则因南方的人力资源枯竭,难以得到补充。格兰特达到了消耗李军团的目的。6月15日至18日,格兰特军向里士满以南的重镇彼得斯堡进攻,企图从侧面迂回包围南方首都,但被南军博雷加德军击退,伤亡1万余人。双方相持数月。为牵制北军兵力,李又故伎重演,令J·厄尔利率军1.5万奔袭华盛顿。他一路上烧杀劫掠,切断了北方所有的有线电报线路,使华盛顿与外界联络中断,引起北方震惊。格兰特急令菲利普·亨利·谢里登率5.5万兵力堵截。双方展开“谢南多亚河谷之战”。此战从8月一直打到翌年3月。谢里登对此处的南方领土实行毁灭战略,厄尔利军弹尽粮绝,最后全军覆灭。 1864年的主战场是在西线。谢尔曼集结了10万精兵强将展开亚特兰大战役。而与他对阵的J·约翰斯顿的南军只有6.2万战败之师。谢尔曼大胆采用了无后方依托的奔袭作战,目标是歼灭约翰斯顿军并夺取南方的工业中心亚特兰大。谢尔曼军从查塔努加出发,轻装潜行,迂回敌后,直指亚特兰大。7月底,南方约翰·贝尔·胡德军发动了几次反攻均被击退,南军伤亡约1万人,被迫撤出亚特兰大。9月2日,谢尔曼大军开入亚特兰大后,实施恐怖战略。他下令毁坏一切工业设备,连铁轨都被拆下来弄弯,把亚特兰大城烧毁近半,这座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变成了一座死城。接着,谢尔曼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计划,目标是佐治亚州的沿海重镇萨凡纳。他挑选了6.2万精兵,其中有大批黑人,携带20天的口粮于11月15日出发。为了迷惑敌军,谢尔曼令部队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齐头并进。为革命胜利所鼓舞的士兵们,在行军中高唱“约翰·布朗的精神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歌曲,奋勇前进。谢尔曼军在1个多月时间里,长驱300多英里,沿途毁坏南方的种植园、城镇村庄、工厂企业,削弱了敌人的战争潜力。12月211日,大军在海军配合下,攻占了萨凡纳,完成了“向海洋进军”,将“南部同盟”的领土东部分割成两半,为最后战胜南方奠定了基础。谢尔曼特地把攻占萨凡纳作为献给林肯的圣诞节礼物。 在“向海洋进军”的同时,乔治·托马斯将军指挥北军5万人发起了“纳什维尔战役”。12月15日北军向胡德麾下的3.1万南军发起攻击,击溃了胡德军团,俘敌5700人,毙伤3000余人,胡德军团溃散。南军在西战场不复存在了。 1865年战况1865年,战争进入了尾声。南方已山穷水尽,濒临崩溃的边缘。李军团一度只有2天的粮食。南方生活用品奇缺,经济活动陷于瘫痪。士兵毫无斗志,逃兵多达数万人。黑人奴隶不断逃亡或者举行暴动。但是南方叛乱者仍在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李升任南方的军队总司令。他寄希望于和约翰斯顿的军队会师,以防御战略消耗北方力量,以达妥协求和的目的。但是由于缺少人力物力和机动作战的能力,未能实现上述目的。 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已估计到李突破北军防线与北卡罗来纳的约瑟夫·约翰斯顿军会合的可能性,决心发起最后的总攻击,不给南方以丝毫的喘息机会。1月15日,北方军队在戴维·狄克逊·波特的60艘军舰掩护下向南方最后一个港口威尔明顿展开攻击。经3天的炮击,夺取港口外屏障费希尔堡。2月 22日攻占威尔明顿,使南方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2月1日,谢尔曼大军6万人出其不意地从萨凡纳向南北卡罗来纳进攻,直捣李军的后方。这次进军要穿越众多的河流沼泽,困难大大超过了“向海洋进军”的程度。谢尔曼军一路上过关斩将,于2月16日攻克哥伦比亚,2月18日占领查尔斯顿。一路上摧毁敌军的后方仓库和铁路桥梁,使李军团4月份的供应物资全部化为灰烬。3月21日谢尔曼和格兰特两军会师,完成了对敌的合围。4月1日,北南两军在彼得斯堡西南15公里的五岔口,展开最后一次会战。谢里登的铁骑在步兵支援下,歼灭了南军乔治·皮克特部1.2万人,切断了李军同里士满的联系。随后格兰特军向被围困10个月之久南方要塞彼得斯堡发起总攻,4月3日终于攻占该堡。历时10个月的彼得斯堡攻守战中,双方伤亡重大,计:北军伤亡4.2万人,南军2.8万人。这是内战中最艰巨、伤亡人数最多的攻坚战。南军已彻底崩溃,仓皇撒出了里士满。北军穷追猛打,不使敌军有喘息之机。4月9日,李率残军2.9万人走投无路,在阿波马托克斯向格兰特军投降。4月26日,约瑟夫·约翰斯顿军也举起了白旗。5月10日,“南部同总统”戴维斯被捕。到6月2日,叛军全部放下了武器,总计投降的叛军有17万人之多。 海战在这一阶段的海战中,北方继续保持对南方的压倒优势。北方海军迅速扩大: 1863年拥有舰艇588艘,人员3.4万;1864年 舰艇增至671艘,人员5.15万。到战争结束时,已拥有舰艇700多艘。北方海军主要进行封锁作战。随着舰艇数 量的增加封锁日见成效。1863年,南方每出海4艘船有1艘被捕获,到1865年,达到每2艘有1艘被擒。仅1864年,北方就俘获了南方船只324艘。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方共捕获了南方各类船只1500余艘。 面对北方的窒息式封锁,南方也以牙还牙,先后派出10余艘私掠船出海攻击北方商船。“亚拉巴马”号巡洋舰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巡弋,1863年以来击沉了70艘北方商船。战时北方船只损失达285艘以上,货物损失价值达2500万元。南方海军还继续执行“技术致胜”的方针,加紧试制新式武器。1863年10月,南方曾试用水雷船作战。同年2月17日,南方用新研制的潜水艇击沉了北方战舰“豪塞托纳克”号;1864年又击沉了北舰“休斯敦”号。这是历史上首次用潜水艇击沉战舰的两个战例。南方还改进了水雷,发明了扫雷器,但这些武器都还很原始简陋,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北方海军加紧封锁,到1865年,已使南方与外界隔绝,补给渠道被切断,陆海军的力量被削弱,各种物资来源枯竭。此外,北方海军还积极配合陆军作战,如维克斯堡战役。但也受到过挫折,例如1863年4月装甲舰队对查理斯顿的3次攻击均遭失败,损失战舰3艘。失利的原因是铁甲舰行动不快,易成为岸炮的靶子。1864年8月,北方舰队不顾水雷封锁,强行攻击南方港口莫比尔,俘获南方最大的主力舰“田纳西”号,击沉另外2艘军舰,配合陆军攻占了防守莫比尔湾的3个堡垒。北方虽然也付出了重大损失,被击沉1艘、击伤3艘,但却成功地封锁了南方的最后一个海湾,使南方海军瘫痪,加速了南方的崩溃。 在内战即将结束之际,1865年4月14日,当林肯总统在华盛顿的福德剧院观看喜剧时,遭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枪击,于第2天伤重不治去世。但这种暗杀行径已无法挽救南方的失败。战争以北方的彻底胜利而告终。1865年至1877年,美国政府对南方又进行了“重建”工作,对南方的社会全面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南北方统一起来。这是号称“美国第2次革命”的第2阶段。“南方重建”巩固了内战的军事胜利。 胜利意义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边境州份密苏里州及马里兰州随战事的进展终止了奴隶制度,在1864年12月,国会动议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第13修正案在1865年底被完全订立,全美国废止了奴隶制度。1868年第14修正案确定公民权利及给予联邦政府更大权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1870年订立第15修正案保证男性黑人投票权利。第14和第15修正案推翻了美国最高法院Dred Scott在1857年的决定,但特别在第14修正案,有意想不到及深远的影响。然而战后美国北方最大城市纽约市的哈林区搬入愈来愈多黑人居民后,原本的白人居民就搬家离开,不愿与黑人为邻,可见即使当时在美国北方黑人白人相处并不融洽,南北战争实际上在美国白人心中与废除奴隶制关系并不明显。战后,南方被美国实行“半军事管制”,但美国联邦政府对奴隶主很宽容,致使重建中的南方一直存在奴隶制的残余,很久以后才摆脱。南方在战后形成了一些‘3K党’。南方的重建一直是很艰难的。 由1876年大选到1964年大选,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及阿肯色州没有选举人票投给共和党,南卡罗莱那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例外的各只有一张。大部分其他曾脱离联邦的州份也压倒性地投票反对共和党,各州的地方选举也有同样主流性的支持趋势。这个现象被称为顽固的南方。但是,当民主党总统林登·约翰逊在1964年签订公民权利法案后,在1964年南部州份的民主党员离弃他而转投共和党的巴里·戈德华特。虽然戈德华特惨败,共和党在南部的支持仍然很强,也令南部成为共和党的据点。 南方的生存者还是受到战后的贫穷。此外,大部分的政治权力都转移到北方。由于联邦侵南的原故,南方更多地饱受摧残。虽然联邦愿意在战后重建南方(Reconstruction)(1865—1877),但战后75年内,Vicksburg城的市民都一直拒绝纪念美国独立日,而密西西比州的州议会直到1995年才接受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 同样地,美国的北部虽然享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胜利,但也因此而付出了很多牺牲,其中包括被支持南方的恐怖分子刺杀的林肯总统。战后数十年里,共和党的政治人物仍通过挑起战争的记忆来攻击自己的对手民主党(这一策略被称为“挥动血衣”)。并且,战争和重建导致的南北冲突不断,令许多北方人对南部失去兴趣,这使得共和党在1876年大选后并不费力地就放弃了重建南方的计划。同时,南方的贫穷现象日益严重,北方人也视之不理,更别说南方的政治人物经常给联邦政府添加麻烦。同时,北方也没有在南方严格保护民权。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的思想观念都有所改变。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令南方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南方人也和北方人一样,开始重新考虑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的地位。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公众设施兴建计划,像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就为南方建设立了不少公共设施(如铁路、公路、下水道等)。尽管如此,冲突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停止,在战后仍存在的有民权活动,与一系列守旧的反联邦政治行动。另外,问题所在的是:该如何平息战后的怨恨?关于南方联盟的旗帜(Southern Cross),该不该再次使用? 文艺作品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冷山》Cold Mountain 《战役风云》Gods and Generals 《盖茨堡之役》(英文原著《天使杀手》) Battle of Gettysburg 《光荣战役》 Glory 《南北军魂》 The Blue And The Gray 《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2003) 《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89) 《红河》Red River(1948) 《真爱》Beloved(1997) 《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 《荒野之战》Wicked Spring (2003) 《盟军军官》Strike the Tent(2005) 《骑兵队》Cavalry squadron(1959) 《最后的人》They Died with Their Boots On(1941) 《葛底斯堡三日决战/盖茨堡三日命运大决战》Gettysburg: Three Days of Destiny 《南北战争史》 小说《飘》 Gone with the wind 《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木屋的故事7:草原小镇》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 《杀手天使》The Killer Angel 《南北战争三部曲》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