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耐性 |
释义 | 词语nài xìng 1.不急躁,不厌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亏得两个丫头拦住,劝道:‘官人耐性。’”《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列公,且耐性安心,少烦勿躁。”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程平 笑了笑,很耐性的教育他。” 2.能忍耐的性格。《红楼梦》第五五回:“我料着你主子未必有耐性儿等他去找。” 徐迟 《精神分析》:“人们都已经把两脚站麻木了,但都在等待。那等待是一种神圣的耐性,全民族的美德。” 耐性的心理学释义耐性是群体行动中个人意志过程中的坚持性、自制力与和积极的态度、信心这些具有积极主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耐性与刚强不同,刚强往往是天生就有的或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因而比较稳定,属于性格的范畴;而耐性并不象刚强一们总是会表现在需要进行忍耐的各种情景与状态下,耐性也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 刚强这一性格有很多表现方面,比如严守纪律的作风,处事的原则性,对外来打击和伤害反应冷静等等,其中人们在对肉体伤害的忍耐上,特别能表现出刚强和耐性的区别。先就刚强来说,比如古今往来很多被称为“英雄好汉”的人,往往能对肉体的伤害不以为然。象《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就描述了当时神医华陀用刀为关公刮骨疗毒,悉悉有声,而关公反倒能饮酒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人们的耐性与刚强所表现不同的地方,也是在于它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比如有些部队官兵在激烈的战斗中,有时由于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战斗行动上,所以这时往往对一些轻伤,甚至是较严重的枪伤暂时毫无知觉。但战斗一结束,紧张心理解除,其仍会感到伤口的疼痛。所以说,耐性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是属于士气状态的范畴。 耐性是一种保守性的士气种类它将士气所具有的激发人们潜在能量的作用,发挥于需要进行忍耐的群体生活和行动之中。所以,它往往能使个人在艰难困苦面前具有坚忍不拔和自觉自制的精神,从而使个人在群体行动中表现出一种难以震撼的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