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顺巴伊尔 |
释义 | 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性别:男 民族:蒙古族 出生年月:1963.04 籍贯:内蒙古阿拉善 学位:文学博士 职称:教授 学历大学:1980-1984 在内蒙古大学蒙语系读本科; 研究生:1984-1987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读研究生; 博士生:1995-1999 在内蒙古大学蒙语系读博士生。 履历1987.8-1999.12: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0.1-2007.6: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学学院蒙古文化研究所/民族学系副研究员、副教授、教授。 2007.7-2010.12: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副院长兼民族学系系主任 2011.1至今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院长 社会兼职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国际民俗学会通讯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教学开设的课程本科生课程: 2003.3—2007.4 西方人类学历史:2学分32学时(专业基础课) 2003.3—2007.4 经济人类学:3学时48学时(专业基础骨干课) 2003.3—2007.4发展人类学:2学分32学时(专业选修课) 硕士生课程: 2001—2004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概论(专业学位基础课) 2001—2007 西方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专业学位基础课) 2001—2003 历史人类学(专门史专业选修课) 2003—2007 政治人类学(专业选修课) 2004—2007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专业学位基础课) 博士生课程: 2006—2007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专业学位基础课) 招收、指导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2001—2007, 民族学专业,11名。 科学研究1、主要研究领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当代内蒙古及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族群/民族认同,现代化,民族教育。 2、科研项目: 完成项目: a. 1995-1996年参加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蒙古族文学史》撰写工作(现已出版); b. 1997年参加跨省区课题《中华地域文化大系》编写了塞北卷中的有关蒙古文学与艺术的部分; c. 1998年参加了中英合作研究项目《内蒙古乌拉特景观研究》课题组,在乌拉特前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收集当地民间传说、仪式和宗教资料; d. 1999-2001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蒙古族叙事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批准号:99CZW005),现已出版; e. 2001-2002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中、蒙、俄三国联合科研项目《中亚游牧文明及其变迁》; f. 2001年以来入选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人选。 g. 2002年参加完成内蒙古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项目《和硕特蒙古人自我认同与历史》; h. 2003年参加内蒙古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 i. --蒙古族卷》; i. 2002-2004参加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ZDXM850008),并负责主持其子课题《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 j. 2003-2005参加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草原游牧文明变迁与蒙古族未来文明形态研究》(02JAZJ840009)并主持其子课题“游牧文明的历史记忆与消费文化”。 在研项目: ·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现代文化变迁与现代性》(2005-2007); · 支持国际合作项目(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国现代化条件下的蒙古族性塑造》(2007-2008)。 主要论著专著《蒙古文学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蒙文)。 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概述》,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蒙文)。 3 译著 l、《蒙古民间故事选》,与他人合译,新加坡联合出版公司,1993 (蒙译英)。 2、《蒙古口头故事》,与他人合译,美国蒙古学协会,1995 (蒙译英)。 3、《蒙古寓言选》,与他人合译,新加坡联合出版公司,199 1(蒙译英)。 4、《蒙古珠宝》,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英译蒙)。 5、《蒙古服饰》,内蒙古古籍整理办公室收理 (英译蒙)。 6、《苏力德:成吉思汗祭典的基本概念》, 《蒙古学信息》,1995,4期 (英译汉)。 7、《关于北亚萨满教的几种理论》, 《蒙古学信息》,1997,3期 (英译汉)。 8、《内亚地区乡村社会机构与畜牧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译蒙)。 9、《政治人类学导论》,与他人合译。 10、《经济人类学》,与他人合译。 论文l、“论比较文学”, 《金钥匙》,1985,6期(蒙文)。 2、“俄国形式主义”,《金钥匙》,1988,4期(蒙文)。 3、“比较文学基本概念”,《青年作家》,1988,4期(蒙文)。 4、“论果戈里幽默风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8,4期(蒙文)。 5、“蒙古文学体裁中的外来影响”,《蒙古语言文学》,1989,5期(蒙文)。 6、“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与他人合写,《蒙古研究》,13卷,美国印第安纳州,1990(英文)。 7、“比较文学论稿”,与他人合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蒙文)。 8、“简论<色特尔扎布故事>”,《蒙古语言文学》,1991,6期(蒙文)。 9、“简论蒙古神话”,《亚洲民俗学》,Ll—2卷,与他人合作,1992,日本(英文)。 10、“论蒙古小说体裁的渊源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3期(蒙文)。 11、“蒙古服饰的社会和文化特性”,《蒙古研究》,1993,2期(蒙文)。 12、“英国蒙古学研究简介”,《蒙古学信息》,1996,4期(汉文)。 13、“蒙古文化或木锹的缺陷”,刊于《硕果——纪念扎奇斯钦教授80寿辰》一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蒙文)。 14、“<江格尔>英雄主义论”,《蒙古语言文学》,1997,2期 (蒙文)。 15、“<江格尔>叙事模式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5期 (蒙文)。 16、“蒙古文学与艺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大系》塞北卷条款,将由内蒙古教 育出版社出版 (汉文)。 17、“关于叙事学方法论”,《蒙古语言文学》,1998,4期 (蒙文)。 18、“20世纪30年代内蒙古婚礼”,将刊于美国学术刊物(英文)。 19、<“成吉思汗训喻故事>象征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6期 (蒙文)。 20、“<孤儿雄辩成吉思汗九杰>的寓意”, 《蒙古语言文学》,1999, 6期 (蒙文)。 21、“当代内蒙古历史叙事中的成吉思汗》,《金迪》,1999,3期(蒙文)。 22、“蒙古英雄史诗的叙述结构”, 《蒙古语言文学》,2000,5期(蒙文)。 23、“短篇小说”,《蒙古族文学史》(十五章)荣苏赫等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汉文)。 24、“关于宗教的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的若干理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2期(蒙文)。 25、“关于口承传统的文化价值”,《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4期(蒙文)。 26、“Consumption: Needs and Desires among Inner Asian Pastoral Communities”,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Interaction between Nomadic and Other Cultures of Central Asia, IISNC, Ulaanbaatar, 2001/08。 27,”History its televising: Events and Narratives of the Hoshuud Mongols in Modern China”,Inner Asia, 2002,4, Cambridge, UK。 28、“ Changes and Trend: Inner Mongolian kinship System in Mod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Mongolists, (in press), (in English) Ulaanbaatar, 2002. 29、“内蒙古牧区亲属制度变迁”,刊于《蒙古学集刊》(电子版),2004年第二号。 30、“内蒙古牧区消费模式变迁”,刊于《蒙古学集刊》(电子版),2004年第三号。 31、“亲属制度”,《蒙古族:内蒙古正蓝旗巴彦胡舒嘎查调查》,马京、金海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书号:7—81068—782—4/c.65。 32、“内蒙古牧区亲属制度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 35 、“The Mongol Language not only as a Language in Inner Mongolia”, Qua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e, No. 1, 2005, Tokyo. 33、 History, State and Money: Mongol Valuation of Money in China’s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Qua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e, No. 2, 2006, Tokyo . 34、 “历史记忆与当代中国蒙古族族群认同建构”,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蒙文) 。 五、获奖或荣誉称号 199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1998年荣获内蒙古文学学会一等奖; 200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荣获内蒙古大学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其他学术活动1985年6-7月参加深圳大学主办的比较文学讲习班(为期一个月), 并参加全国第一次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 1986年7月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西方文学新理论新方法研讨班,(为期一个月)。 1996年1--4月对英国剑桥大学蒙古及内亚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 1998年8月参加内蒙古大学第三次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 1999年8月9-23 在芬兰参加国际民俗学会夏令学校; 1999年1--3月对英国剑桥大学蒙古及内亚研究中心进行第二次学术访问; 2001年8月参加国际游牧文明研究院“文明之间的对话:游牧文明 其它上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2年3-5月对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进行为期2月的学术访问。 2002年8月在乌兰巴托参加第八届国际蒙古学大会, 并宣读论文。 2002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民俗学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 2003年9月6-12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国际第10届藏学大会,并宣读论文。 2003年10月3-7日在云南昆明和通海参加云南蒙古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3年10月8-10日在北京参加“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学术论坛, 并宣读论文。 2004年7月19-22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参加“成吉思汗暨草原文明国际研讨会”,并提交题为“成吉思汗祭奠中的佛教化问题”。 2004年8月17-20日参加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大学第四届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题为“内蒙古牧区消费模式变迁”的学术论文。 2005年8月19-21日参加中国首届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 宣读论文“历史记忆与当代蒙古民族认同建构》。 2005年8月29-31日在阿拉善左旗参加首届全国阿旺丹达尔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作为历史记忆的阿旺丹达尔”。 2006年7月17-20日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参加苏尼特历史文化研讨会,做了题为“札奇斯钦《我所知道的德王与当时的内蒙古》一书英汉版本比较”的发言。 2006年9月15-19日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参加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内蒙古”政治-文化认同的形成------额济纳旗个案分析”。 2006年9月20-22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参加和硕特蒙古历史与文化研讨会,宣读论文“关于道尔格《阿拉善和硕特》一书”。 2006年12月22-23日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参加“蒙古世界的过去与今天”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牧民、梭梭林与国家:内蒙古阿拉善个案研究”。 田野考察经历1987年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进行民间文 学搜集工作; 1992年 在内蒙古哲里木盟进行有关萨满教的田野工作; 1998年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进行人文景观学术考察工作; 2000年7-8月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中亚游牧文明及其变迁”学术考察活动(在蒙古和俄罗斯境内); 2001年7-8月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中亚游牧文明及其变迁”学术考察活动(在中国和蒙古境内); 2001年8-9月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进行有关和硕特蒙古人历史文化的学术考察。 2002年7月 在青海省治多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进行历史文化田野考察。 2003年8月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进行蒙古族村落田野调查。 2003年8月-9月 在兴安盟中旗和前旗进行环境教育田野工作。 2005年7月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进行有关口述史的田野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