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
释义

本书讲述的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讲述的是参与该战役的俄国人民的故事。这是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前进步伐第一次受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有七百万男女战士在与法国领土大小相同的大地上战斗。苏军牺牲了九十多万人,大大超过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人数,是英国和美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亡人数总和。本书根据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并通过展示令人震撼的照片,综合描绘了战争中一座伟大城市的无数战斗经历,叙述了普通市民、士兵、政治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舞蹈家、学生及农民的故事。

书名: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

作者:(英)布雷恩韦特

译者:曹建海

ISBN:9787802254862

类别:图书>>历史 >>世界史 >>欧洲史

页数:339

定价:¥44.5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开本:32开

字数:305000

作者简介

布雷思韦特,从维也纳退役后,罗德里克·布雷思韦特于1952—1955年在剑桥、1972—1973年在牛津学习俄语。1955—1992年,他在外交部工作,分别驻扎过雅加达、华沙、罗马、布鲁塞尔和华盛顿;1963—1966年,在莫斯科工作;1988—1992年罗德里克再次回到莫斯科担任大使。从那时起,他同时还担任外交大臣约翰·梅杰的外交政策顾问、德意志银行的高级顾问和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董事长。目前,罗德里克担任莫斯科政治学院的董事长。其先前的著作《越过莫斯科河》(Across the Moscow River,2002)讲述的是他在俄国的生活和苏联的解体。

图书目录

地图

1941年元旦

第一部分 雷雨渐近

1 莫斯科市的形成

2 打造乌托邦

3 战争与战争传言

第二部分 暴风雨来了

4 1941年6月22日

5 俄罗斯人的顽强抵抗

6 志愿兵

7 动员群众

8 斯大林控制局势

9 风暴之眼

10 莫斯科大火

第三部分 台风

11 德军突破

12 恐慌

13 撤离

14 压紧弹簧

15 舒展弹簧

16 转败为胜

17 战后

致谢

媒体评论

他用独特的视角以档案文件为切入点,而这些文件很可能曾经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寻找新的素材、新的视角和对斯大林的全新反思……布雷斯韦特对包围中的莫斯科的细节和风格有极为娴熟和准确的描述。

——Geoffrey Goodman,《论坛报》

这是一部“人们眼中的历史”。作者以对战乱年代幸存下来的老人们的采访为素材,结合自身对莫斯科历史如百科全书般的了解……让这些老人把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他们的友情、创造、饥饿与荣耀。

——Richard Goft,《新政治家》

作者像一位来自时光彼端的使者,在47年之后以名家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年他服役的那座城市所经历的一段岁月:痛苦折磨、欺骗迷惑、勇敢雄壮却又混乱不堪……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研究。

——Michael Binyon,《时代杂志》

书摘插图

1 莫斯科市的形成

如果以涉及人数多寡为标准,莫斯科保卫战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因而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的官兵人数超过了700万,而相比之下,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的参战人员为400万,1943年在库尔斯克的参战人员为200万,1945年柏林一战的参战人员为350万。在西欧和非洲,没有任何一场战役达到过这样一个规模。莫斯科保卫战所覆盖的战场面积相当于整个法国的领土面积,并且从1941年9月到1942年4月,持续打了6个月。苏联在这一场战役中牺牲的官兵人数——死亡92.6万名,不包括伤员人数,比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官兵的死亡总人数还要多。苏联在这一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超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伤亡人数的总和。他们让纳粹德国国防军第一次真正遭遇失败,但也付出了骇人的沉重代价。苏联人阻挡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势头,耗尽了他们的力量,并把他们赶到了距离苏联首都城墙数百英里之外的地方。后来,于1942年夏季,纳粹德国国防军在俄国南方平原地区取得了更加耀眼的胜利。但是,许多德国人的心里已经十分清楚,莫斯科保卫战即便不是战争尾声的开始,也一定是战争开始阶段的结束。

即便到了今天,在令人窒息的交通形势下,在破旧不堪的工厂所散发的毒气侵害下,在低级庸俗、疯狂鼓噪、四处蔓延的资本主义型高楼大厦的扭曲画面中,莫斯科仍然不失为一座气势磅礴的城市。这种磅礴气势的重点和象征,永恒不变地体现在克里姆林宫这座堡垒上,也是这座皇城中巍峨宏伟、令人生畏的中心点。俄国也许不再是一个庞然帝国,但克里姆林宫的巍峨气势犹存。沙皇和布尔什维克的后代们仍然安坐在红砖高墙后面统治着这个国家,而红砖高墙所环绕的是众多办公室、堂皇的宫殿和塔顶上金十字闪闪发亮的俄罗斯正教教堂。即便到了今天,在教堂和宫殿的上方,在这座城堡的高塔上,仍然闪耀着巨大的玻璃红星——那是一个残酷无情的政权的标志,在它的旗帜下,苏联的男女官兵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中阻挡并继而击溃了德国侵略者。

在克里姆林宫的墙外,莫斯科似乎是个凌乱建筑的堆积场所,有再次冠以穹顶、在日落时分光耀照人的教堂和寺院,有宏伟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物,有斯大林时期的幻想标志,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陋办公楼和贫民窟,有后苏维埃时期疯狂的庸俗作品。正是这座城市孕育了欧洲的一些最伟大的科学、绘画、音乐和文学。这里是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的城市,是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埋头耕耘之地。莫斯科已经远远不止是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沼泽地中央为自己建造的冷峻森严的城市,而是俄罗斯自身的核心和精华,延绵广袤、桀骜不驯,既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又独立于欧洲。莫斯科是一座令其市民和外人同样疯狂着迷的城市。没有莫斯科,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文化就会迥然不同。

在这种显而易见的混乱格局的背后,莫斯科跟维也纳一样,是按照一种简单的思维建设成型的,即防御的考虑。跟维也纳一样,莫斯科的核心部位是建设在一个河岸上的防御性堡垒,外加同轴层层坚固防线的保护,通过四通八达的放射状公路与外界相连。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役过程,是由莫斯科市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决定的,是由以它为中心点的道路网络决定的,是由城市本身的轮廓形状决定的,而这种形状是在数个世纪以来抵御外强的过程中形成的。(见地图一)

环绕莫斯科的郊区农村,是微微绵延起伏、地势比较平坦的一望无际的沙地平原。莫斯科河及其支流蜿蜒贯穿其中,是渔民和度假者的理想场所,是和平时期游泳和晒日光浴的好去处,但却是战争时期的障碍。农村的部分地区被清理出来用于农耕。可是,即便到了今天,茂密的白桦和黑松林仍然覆盖着大部分地区,黑黝黝的密不透风,只有开辟出来的道路、小径贯穿林间。这种景色并不会给人多少深刻印象。它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的壮观野性,也没有英国或意大利那样的耕耘美景。但是它却表露了俄罗斯人民最深邃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即便在外国人眼里,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19世纪的俄罗斯风景艺术家们的笔下。

拿破仑时代的老兵们在穿越这一望无际的平原时,抱怨这里的袭人热浪如同埃及的酷暑。战士和车辆在行进中扬起的尘土有时弥漫得遮天蔽日,太阳成了一只暗红色的圆盘,每支连队必须在前面擂起战鼓,防止队伍后面的人迷路。飞扬的尘土下,拿破仑的成千上万匹战马和役畜毙命;希特勒的坦克、卡车的引擎堵塞,停滞不前,直至彻底趴窝。

夏季酷热难忍,冬天同样寒冷难挨。这里每年10月、11月开始下雪,一直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12月、1月、2月的平均气温总是在摄氏零下10度左右。气温最低能达到零下40度以下,但如果屋子里有供热、穿得够暖和,即使这种天气也还能对付;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冬季的大部分时候都待在屋里,睡在火炉旁。但是一旦霜冻降临,道路便坚硬无比;如果你拥有适当的交通工具,出行还相当便利。

最糟糕的是秋末初冬、冬去春来的季节交替时期。这就是俄罗斯人称做“道路融化”的时候,地面在雨水和雪泥中变成了泥沼,除了最现代的道路以外,行人、车辆一多就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令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止步的正是这种泥浆,而不是寒冷的冬天。

一千年前,在这些森林中开始出现一些木屋构成的小村小镇:莫斯科和特维尔(后来共产党将其更名为加里宁)、图拉和兹韦尼哥罗德、莫扎斯克和沃洛科拉姆斯克,而这些村镇在1941年的秋季都经历了血腥的战争。几乎每一个镇子都有自己的大王爷,而且跟莫斯科一样,拥有自己的壁垒森严的克里姆林宫。这些诸侯大部分彼此都有血缘关系,都是古老统治家族基辅(Kiev)的后嗣——毫无疑问,这就是他们之间小规模残杀如此凶险的缘故。

莫斯科的缔造者之所以在12世纪选择了河滩这个位置,是因为这里既方便贸易往来,又便于防范邻近的诸侯、叛乱的歹徒、鞑靼人、波兰人和法国人。这里起先只有一条干城壕和木碉堡组成的围栅,南边依靠莫斯科河本身的天然屏障保护,后来成了克里姆林宫的河滩。城堡的东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人和手艺人的定居点。定居点与城堡之间的空地成了红场(“红”在古俄语中是“美丽”的意思)。莫斯科河的南岸——扎莫斯克沃里奇(Zamoskvoreehie),即“莫斯科河对岸”是一片平坦、无设防的沼泽地。鞑靼骑兵时不时的向北扫荡到这里,以便索取贡品、掠抢奴隶;他们常常在等待进贡的时候在这片平原扎营。有时,他们干脆直接洗劫这座城市,然后将其付之一炬。

第一道防御圈将克里姆林宫墙外的市场包含在内,即基塔哥洛德(Kitaigorod)。后来的防线随着不再需要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环路:林荫环路(Boulevard Ring)、中心环路(Garden Ring)、土城墙环路(Earthen Wall)。1900年建设的外环,开通了环城铁路;1962年修建的一条环城路——莫斯科环城车道(Moscow Ring Mo—torway),为汽车提供了类似的专用交通线。

除了密集防御系统产生的这种轮辐模式外,莫斯科的发展杂乱无章。除了要求偶尔的宽阔间距外,比如房屋之间的防火通道,规划规范几乎不存在。即便是连通外界的大型公路,在进入城市的路段后来也蜕变成狭窄的街道,有时还迂回弯曲。标志着当今莫斯科一个显著特征的林荫道,也是在18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的。林荫环路保留了它的大部分魅力,但是中心环路如今已经严重污染,成了现代外国轿车和呼哧呼哧的古老卡车恶性厮杀的战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