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Thesdays with Morrie |
释义 | thesday错了 超越生死的智者之爱 今天在媒体当道的信息时代,爱似乎已变成世界上最生产过剩的商品:唱片、电影、电视、报纸、小说、漫画等等,24小时都有痴男怨女在面前耳畔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失落、浪漫与欢喜。然而就在这个“热爱”弥漫的世界里,却同时有许多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冷漠和孤独,也有人这样说,正是因为我们感到冷漠与孤独,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爱的代用品。到处都有的,实际并不存在──恐怕这也是这世界荒谬的一种吧。 Tuesdays with Morrie : An Old Man, A Young Man, and Life's Greatest Lesson ( 内地译《相约星期二》,上海译文出版,台译《最后 14 堂星期二的课》,大块文化出版)的主旨也在于爱。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没有明天的人──罹患绝症的莫里老人,不过莫里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学家。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的临终话语令我们对爱产生特殊的反思。死神从莫里的脚一直向上爬,然而即使残阳如血,在他的眼中依然是满目青山。这种出奇的舒坦,并不是来自战胜死亡的勇气,反而是来自接受死亡的平静。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书中的莫里这样回答自己的学生──与生活讲和。中文版序言作者余秋雨称,这是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的确如此,历史上名言镌语不少,给予人不少的鼓舞,于是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后与自己斗,努力去享受斗争过程的快感和斗争胜利的短暂欢愉。人也把死亡当成可以斗争的对象,当知道这是绝无胜望的赌局时,即茫然失措,愤世嫉俗。莫里却不然,他在享受着生命每个阶段:“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与生活讲和,意味着人接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份。生老病死既是自然在自己身上必然发生的一部份,又何妨细细品味之。这种豁达的生死观,是当代对生命最神圣的礼赞,更使本书充满了庄严感,难怪莫里在生时,有听众来信称他为“神的代言者”。 放开对生死的执着,莫里教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他引用了美国诗人奥登的一句话:“相爱或者死亡”,指出“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他认为西方“文化中的很大一部份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可见他所说的爱是要从文化方面理解。西方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所谓爱很大程度上是指对主体本身的关怀,所以会越爱越孤独,而越孤独就越想攫取更多的爱,最后是到处弥漫着商品式爱情。 莫里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他所说的爱与佛家所说的“同体大悲”类同,是设身处地以众生之苦为苦,尽量给予关怀与爱护,故他提倡“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莫里最后说了一个故事。一朵小浪花对后涌而来的另一朵浪花说:“我们都要撞上海岸了!你说这不可怕吗?”后涌而来的浪花却说:“不,是你不明白。你不是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份!”不知怎地,掩卷之后,在我脑海里,仍久久回荡着小浪花这句极为平常的话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