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
释义 |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距卡拉奇约500公里,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1921年至1922年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端倪。 简介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又称死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米索不达美亚及克里特岛文明。 目前,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 重现与发掘摩亨佐-达罗约于公元前2600年兴建,约于公元前1900年弃置。1922年,由印度考古考察部(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的Rakhaldas Bandyopadhyay发现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一名僧人带领他到一个(他误以为该地为窣堵坡)土丘。1930年代,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K. N. Dikshit、Ernest Mackay及其他考古专家带领,进行大量的发掘工作。发掘遗址主管所用的车子是由约翰·马歇尔借出的,目前仍放置于摩亨佐-达罗博物馆内,展现出他们发掘工作的艰辛及热忱。后来的发掘由Ahmad Hasan Dani及Mortimer Wheeler于1945年进行。 最近期的一次大型发掘于1964年至1965年由G. F. Dales博士带领进行。之后,由于风化对出土结构的破坏,导致发掘工程遭禁止。自1965年以来,考古计划仅限于对出土文物的拯救、地面勘察及遗址保养。尽管禁止了主要的考古遗迹计划,在1980年代,由Michael Jansen博士及Maurizio Tosi博士带领的德国及意大利调查队伍结合了建筑文物、地面勘察、地面挖掘及探测等技术,以找寻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线索。 景区概况中文名称: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英文名称: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 国家:巴基斯坦所属洲:亚洲 批准时间:1980 批准标准: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 (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届会议报告。 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城址占地约8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像一张棋盘,每个住宅都有6至10间房,并有院子,所有建筑都用红砖砌成。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该城按发掘地势高低,大体可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一到上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达15米多的圆形古堡。在古堡的下面,是4500年前建成的城市。从古堡往下走,是著名的大浴池和粮仓,大浴池由红砖和灰浆砌成,四周还有精巧的上下水道。据专门研究印度河文明的专家介绍,这座大浴池很可能是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现在,印度河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将沐浴用于宗教仪式的传统。下城离上城约1公里,当人们置身于两人多高的街墙之间时,迎面吹来的习习凉风,使人们对古代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季风进行自然通风的技巧惊叹不已。而最使人惊奇的是许多房子里都有倒垃圾的滑道。 古城还出土了数百件奇异的人形陶俑,这是一组作品,描绘当时的“圣母”祭祀仪式。这些人俑体现了古摩亨佐达罗人的艺术创作特点,表现了他们对“神力”的敬畏和虔诚。出土文物中有一尊似是教王一类首领人物的塑像,他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上斜搭一件饰有三瓣花图案的大氅,双目微睁,显出沉思的模样。另一件精巧的文物珍品是一个舞女的塑像,她全身赤裸,叉腰翘首,栩栩如生,一副高傲尊严的神态。 当年繁华的城市,现在仅剩下一片片砖瓦残迹。这些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表明了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公元前三千年,这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建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全部由毛坯砖建成。此地包括一座卫城,建在巨大的路基上,周围建有壁垒,这座底矮的城市遵循着严格的标准,从遗迹中能看出早期的城市设计的方式。 科技文化摩亨佐·达罗的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又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无怪乎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但在信德省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真正的含义是"死者之丘"。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在地下埋没几千年后,终于20世纪开始被揭示。 城市整个被分为好几个部分,包括一座位于高处的"城堡"和地势较低的城区。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自北河南纵贯城市,每隔几米就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与之成直角相交。此外,还有小巷组成的不规则的路网与小街相连,住宅房屋的墙壁很厚,表明至少是两层楼房,大多数为多间建筑,有些房子很大,包括几套院落,有些则是简陋的单间房屋。 房屋是用烧制的砖块建成的,据考古学家称,"砌砖的精细程度几乎无法再提高了"。大多数住宅的底楼正对马路的一面均为毛坯,没有窗户——这种旨在防止恶劣天气、噪音、异味、邻人骚扰和强盗入侵的城市习俗至今仍为近东地区的许多地方遵行。通常房屋正门位于后面的小巷,对着一个宽敞的门厅,向前是一个院落,房屋的采光、通风十分良好。 当欧洲人还生活在村庄里,英伦王岛上的巨石阵正在建造的时候,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人已经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供水和排污系统之一。在摩亨佐·达罗,一个水井网络为每个街区提供方便的谈水来源。 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沐浴平台、许多家庭还有厕所。城中还有一个范围广大的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带走。于1925年挖掘出土的大浴池是被一个大建筑群包围的砖砌大水池,位于城市公共部门的正中心,盛有一池深水,它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在古印度的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大浴池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洗浴区。大浴池和众多的沐浴平台暗示洗礼仪式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盛行,这种仪式今天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仍很普遍。 据考古学家推断,摩亨佐·达罗时期,商业、农业、加工业等行业都极为发达。虽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和经济水平,一般人生活方式可能相当简单,但考古发现仍不乏奢侈品。在艺术上,有一件高19厘米的男子石雕像,是在摩亨佐·达罗发现的少数石雕之一,堪称精品。一些精美的金属制品、珠宝饰品和陶器也被不断发掘出来。此外,在摩亨佐·达罗还发现大量刻有神秘文字或图案的印章。 几乎比创造出这些奇迹更难以解释的是摩亨佐·达罗这个伟大城市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叶的某个时候一下子消失了,几乎没留下任何延续的痕迹。关于古老文明毁灭的原因众说纷纪,外族人侵、洪水泛滥、沙漠侵害……至今无人能够破译印章上谜一般的文字,这些掌握了象形文字、雕刻艺术并有着城市规划天赋的聪明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没人真正知道。他们连同他们刨造出的这些高级文化似乎是从远古奇异稀薄的空气中偶然生成,又突然间消失了。 时至今日,巴基斯坦为了尽可能挽救摩亨佐·达罗正在和时间赛跑。自上世纪20年代挖掘工作开始以来,城中30%裸露的废墟已经坍塌,如果不能遏止摩亨佐·达罗不断恶化的状况,这座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老城市将又一次消失,这一次,将是永逝。 毁灭之谜20世纪初,一个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解开了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一个科学课题——谁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主人。随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发现和发掘,迷雾终于拨开,历史以其无可辩驳的真实,向世界宣布:是黑色皮肤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古代灿烂的文明,而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无愧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辉煌的哈拉帕文化这两座古城遗址连同此后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其他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 从遗址的发掘中,人们惊异地看到了古代达罗毗荼人非凡的创造历史的伟力。 这两座古城的建筑形制大致相同,周长均在3英里以上。其中摩亨佐·达罗占地达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 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除此以外,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 这些都显示了古达罗毗荼人建造城市时的周密设计和高度的技术水平。 遗存在城里的还有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农产品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家畜家禽已广为驯养,品种有水牛、绵羊、骆驼、狗、马、鸡等;工业品有素陶、彩陶、纱、布、青铜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遗物中还发现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法码。从对比中,我们知道当时达罗毗荼人已掌握了十进位制的计算规则,重量的基本单位是0.86公斤。一具用贝壳制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镌有精密的刻度;城里还发现有船只,这使人们相信,当时在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已经发达起来。许多商人聚集在城里经营商业,并且跟海外发生了贸易往来。 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小雕像、骨刻、绘画等,其中护身符印章尤多,达2000余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印章上的动物形象和文字符号,据统计将近有400个左右,有人形、鱼形、脚形、桌形等,虽迄今未能准确辨认,但人们却有理由判断,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总之,古代的摩亨佐·达罗是一座繁荣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说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次大陆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这座城市也许是当时统治者的都城。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毁灭虽然摩亨佐·达罗的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眼烟云。到了公元前18世纪中叶,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以摩亨佐·达罗为甚。发掘中除燃烧的残迹外,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尸骨,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亡的山丘”。 摩亨佐·达罗是怎样毁灭的呢?这又成了考古学家探测的重要课题。 有人设想是由于城市内部发生剧烈的变革和斗争的结果。但是这种设想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又有人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导致这一毁灭过程的基本原因。虽然这种观点找到了考古文献的佐证,如俾路支诸部落、临近伊朗的诸部落、或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相近的周边各部落,很可能都先后参与了这一过程。考古资料证明,他们确实入侵过这一地区的。然而,究竟是哪个部落首先进入这一地区的?谁是这种“英雄行为”的创造者呢?无论从史实还是从有关参与这一过程的部落神话或传说中。都找不到哪怕是模糊的一鳞半爪的资料。 通过科学家长期的探索与研究,这个历史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它是被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不仅使古城半径1公里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呆在家里的人和动物,都遭到了毁人性的杀戮。原来是自然灾害摧毁了这座繁荣而美丽的古代城市。 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这种物理化学性球体有的被称之为“冷球”,这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闪电”;有的是一种“发亮”的球体,呈柠檬黄色或亮白色。 上述现象,自古至今,多有出现。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的编年史中就有关于在22年冬季的第3个月的一个早晨,空中曾出现一团明亮的火球的记载。古希腊罗马人也曾多次描述过这种现象。 大气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体,能产生剧毒物质,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气的折腾后,紧接着又经历了剧烈的爆炸,使他们连同他们创造的文明一道同归于尽的。 古印度的长篇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曾隐约地提到了摩亨佐·达罗文明被毁一事。诗中描述了“天雷”和“无烟的大火”、“惊天动地的爆炸”、以及高温使河水沸腾、游鱼煮熟的悲惨景象。 当地风情巴基斯坦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度,讲究礼节,待人诚实。久别重逢的朋友,总要热情拥抱,而且反复3次以上,随后双方手拉着手道安问好,一方说“艾萨拉玛来古姆”(真主保佑你平安),另一方回答说“瓦来古姆艾萨拉姆”(真主也保佑你平安)。相互问候的内容很广泛,从身体到事业,从家庭到业余爱好,寒暄的时间很长。同外国朋友见面,巴基斯坦人热情与之握手,表示欢迎,对于尊贵的朋友,常常要献上用鲜花制成的花环。在公开场合,女性是不会同男性客人握手或拥抱的,只是通过微笑、鞠躬、问好表示欢迎。男性客人不能主动与女性握手。 同巴基斯坦人交往时,忌讳用手拍打对方的肩背,即使是同亲密的朋友见面拥抱时也不要高兴得边拥抱边用手拍打对方的肩背,因为这在巴基斯坦被认为是警察拘捕犯人的动作。手帕不能作为礼品赠送给巴基斯坦友,巴斯坦人认为手帕是用来擦眼泪的,赠送手帕会带悲伤的事情。 到巴基斯坦朋友家里作客,事先要预约。巴基斯人对时间观念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不准时赴约不会被为是失礼行为,但最好还是按约定时间抵达,但不要前,以免主人未作准备而弄得措手不及。在巴基斯坦,男主人出面接待客人,妇女是不在男客面前露面的,因阃制度或女性隐闭制度迄今仍在许多巴基斯坦家庭袭。巴基斯坦人多用奶茶和水果招待客人,有时在奶里放些巴旦杏、阿月浑子等干果,喝起来清香爽口。巴斯坦人对朋友总是显得慷慨大方,总要挽留客人吃饭,用丰盛可口的穆斯林膳食招待,认为只有这样才算表达了对朋友的诚挚情谊。 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不食猪肉,不饮酒,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面食,副食有牛羊肉、鸡、鸡蛋、鱼、蔬菜等。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用香麻、黄油、咖喱、胡椒、辣酱调味炒、煎、烧、烩、涮制成各种各样富于民族特色的饭菜迎接待客。那些传统名菜咖喱鸡、涮羊肉、烧羊肉、煎牛排、鱼肚等,异国客人食后赞不绝口。许多菜里因放入各种香料,有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加上色泽淡雅,味道鲜美,人食欲倍增。巴基斯坦人喜爱甜食,常用甜菜泥、西式点心、染色的甜米饭、甜发面饼招待客人。进餐时,由男主人陪用,女主人是不出面的。饭后,还要请会人吃梨、柑、橙、香蕉、葡萄等水果。客人告辞时,主人要热情地送到院门外,把右手放在胸前,真诚地说“胡达哈菲兹”(真主保佑你),客人同样将右手放在胸前,回答说“胡达哈菲兹”。当客人已走出很远时,主人仍站在院门外目送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