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磨廓钱 |
释义 | 古钱币术语。亦称“磨边钱”。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以西汉“五铢”为多见,故称“磨边五铢”。 简介环钱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 环钱。 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代表钱币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又名五铢钱。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历代五铢钱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其铸行情况大致如下: 汉武帝时,先后铸行“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宣帝时铸“小五铢”钱。 汉孺子婴居摄二年,王莽铸五铢钱。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东汉献帝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三国时,魏明帝铸五铢钱。 东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梁武帝时铸铁五铢钱。还铸有“大通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铜钱。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东魏孝静帝时铸“悬称五铢”钱。 梁元帝时铸“十当五铢”钱。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南朝陈文帝时铸“五铢一”钱,有的称为“天嘉五铢”。 隋文帝时铸“隋五铢”,其中有“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等。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延环钱延环钱,古钱币术语。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 环钱。 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货泉货泉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下延用至东汉早年。材质为青铜,尚见有铁质和铜夹铁者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货泉饼者字纹多平夷,铸造粗劣)。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