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膜果麻黄
释义

简介

膜果麻黄 ( 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 )

科 属 麻黄科 ( Ephedraceae )

形态特征

灌木,高 50-240厘米;木质茎明显,直立,茎的上部具密生分枝;小枝绿色,节间粗长,长2.5-5厘米,直径2-3毫米。叶膜质鞘状,上部通常3裂,间或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渐尖。球花常数个密集成团状复穗花序,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雄球花的苞片3-4轮,膜质,基部约1/2合生,雄花有7-8雄蕊,花丝大部分合生;雌球花的苞片近圆形,苞片4-5轮(每轮3.),稀对生,膜质,几全部离生,最上1轮苞片各生1雌花,珠被管长1.5-2毫米,伸出,直或弯曲。种子通常3粒(稀2),长卵形,包于膜质苞片之内。

地理分布

膜果麻黄(别名普氏麻黄)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等地;蒙古也有分布。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适中温超旱生常绿灌木。砾质戈壁荒漠的典型植物,在亚洲中部荒漠区有广泛分布。分布生境主要是冲积或者洪积冲积扇,表面细土被风蚀而残存砾幕,下层有发达的石膏盐盘夹层,在新疆天山南坡,也可以上升到石质低山。分布区气候十分干旱,膜果麻黄植丛多生长在暂时地表径流形成的小冲积沟内,十分稀疏,在100平方米内往往只有1~2株或少数几株。有时在植丛基部有少量积沙,说明有一定固沙能力。春季4月恢复生长,枝条伸长,6月开花,7月结实,9月果实成熟。由于环境极为干旱,生长速度缓慢,年生长量不多。实生苗少见,幼苗需若干年才能长大成株。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稀疏的膜果麻黄单优势种群落分布面积最广,盖度一般在10%左右,或更低到5%以下。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株高超过1米,盖度可达15%~20%。主要伴生种随生态条件不同有裸果木(Gymnocarpos prezewalskii)或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arica)等。在洪积扇覆沙地段,常与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组成群落。

药物功效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发汗、平喘、利水。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等。

【用法用量】 1.5~6克,水煎服,或入丸散。

饲用价值

从所含营养成分看,属中等牧草,但其适口性很差,除骆驼在冬季少量采食外,其他家畜均不采食。据A·A·尤拉托夫记载,在蒙古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植物,进行生物碱定性分析,有明显的阳性反应,也有骆驼中毒的情况发生。膜果麻黄虽然饲用价值很低,但它对于保护极干旱荒漠脆弱生态环境却有良好的作用;嫩枝可入药。目前群众大量挖掘做薪柴、药材,多为连根砍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应该加强保护,禁止盲目砍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