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月珰 |
释义 | 1 网络作家明月珰,女,晋江原创网人气作者。作品风格多变,且在同类型题材中脱颖而出,广受欢迎。以爱仿青云挽发髻,妄摘明月作耳珰,慕唐宗宋祖,喜环肥燕瘦,奈吉人已逝,唯畅想于笔尖,以尽倾慕之情。 ◎ 主要作品【古代文】 《芙殇 》(已出版实体书) 《媚心媚肺》 《挽留》 《皇瓜》(已出版实体书) 《云起》(已出版实体书,更名《诱郎》) 《八点半》【现代文】 《挽回》(已出版实体书,更名《让你嫁给我》) 《一念起》(已出版实体书,2011.10.1开始预售 《双归雁》【种田文】 《三千水》连载中 【奇幻】 《不如不遇倾城色》 【短文】 《山穷水尽疑无路》(旧作,未完) 【无所属系列】 《不进则退》(连载中) ◎ 作品简介《芙殇》 她也许想穿越,但是不想穿到后宫,穿到后宫也不想穿成妃嫔,穿成妃嫔也不能穿成皇帝最讨厌的那个啊?为了出宫,她有计划有目的的纠缠他 他,沉默寡言,典型闷骚 她,坚信男人是下半身动物,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必须先练好技术。 《皇瓜》 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她的战场去的。贵妃令狐瞳兮艳绝六宫,才华出众,她天生就喜欢争斗,没有对手,后宫的日子何其无聊。她的对手很强大,有智胜一筹的现代穿越女,有权势过人的年轻太后,有独爱戎装的巾帼女杰,每天都在上演金枝欲孽的好戏。只是,她惟独忘了将皇帝列入争斗对象。自认洞悉一切的瞳兮,却从来没有看懂过冰山般的天政帝皇甫衍。他冷情冷面,带给她的似乎只有屈辱。可瞳兮何曾知道?最残酷的人,其实是她自己。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在阳光下吐露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 《云起》 她一向眼高于顶,可终有栽跟头的时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八点半》 永远在八点半的时候打电话。 永远约你在八点半。 为你建了八点半的星光。 却等不来你。 爱情的过程,就是虐的过程,有自虐,有找虐,反正无虐不欢,这仿佛是川菜的花椒,一定要有一点点,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 作男作女的做 作 爱情生活。 完全是没事找抽型。 《挽留》 他是腹黑的风流王孙; 她是腹黑的闺中弱女; 腹黑女大战腹黑男, 赢的未必是赢了, 输的未必是输了. 《让你嫁给我》(网络原名《挽回》) 卿让让玩游戏的时候从没想过能钓到一个镶钻的金龟婿,所以六年前她放了他鸽子,以为从此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六年后,他忽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还心存幻想只当是偶然。 只是,他先成为顶头上司,后成为亲密邻居……狼开始磨爪子了,羊还能躲得掉吗? 《媚心媚肺》 身为暗门媚术继承人的她,本应该呼风唤雨,耀武扬威,视男人为野草,随便践踏; 却天不遂人愿,让她出师未捷就遇上超级“大善人”; 不跟妖孽斗是一贯的真理, 但是妖孽偏要跟你斗,你也不好意思让他失望的。 《一念起》 一念起,万水千山。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 都在一念间。 2 汉魏时期妇女耳饰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状。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是一幅用文字展开的汉代画卷,那个叫刘兰芝的凄美女子的可怜遭遇,挣得了我们少年时的同情泪花,但我一直不理解她在被婆婆赶出家门之前,还要精心打扮,并念念不忘戴上自己的耳饰­——明月珰。那明月珰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宝贝呢?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 阅历渐长,耳珰作为汉魏时期的首饰标签更多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如晋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南朝梁刘孝绰《淇上戏荡子妇示行事》诗:“美人要杂佩,上客诱明珰”;北魏王容《大堤女》诗:“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更加深了我了解她的期望。 “穿耳施珠曰珰”,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定义,但两千年的名词解释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科学的精神,依旧让我们一头雾水。还好的是两千年的美人预期到我们会有今天的疑惑,她们纷纷将自己的深爱之物带入自己的坟墓之中,让我们今天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到她们当时的疯狂时尚。 汉代多厚葬,出土实物较多,一种近似现代腰鼓形状,长度在2-3厘米、直径1厘米上下的东西被考古学者指正为“珰”,或者称“王真(zhen,左王右真)”,昭然若揭,谜团终于解开。翻看《洛阳烧沟汉墓》的考古报告,就详细地记录了汉代琉璃耳珰“共有19件。可分为二种造型:第一型,器形圆,上端小,下端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这型共出土12件,其颜色有深蓝、浅蓝、绿数种,皆半透明……。第二型,中部犹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这型共出7件,皆无色透明,质如今日的玻璃……” 明月珰的形制已经没有疑问了:两端大中间细近似腰鼓状。何谓明月呢?估计是因为耳珰多选用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材料制作而成,材质本身有明月般的光华,故称明月珰了。考古发现的耳珰多为琉璃、玻璃、玛瑙、玉石等。这些材质在打磨之后确实会有明月般的光彩,被称为明月珰,绝不为过。 对于汉魏时期耳珰的佩戴方式,美人已经灰飞烟灭,化作了青烟,无处询问,我们只好自己推测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耳珰中间有孔,可以用绳子穿过,系挂在耳垂下,或者发簪的尾端。其实不然,考证一下耳珰的造型和工艺制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明白一点,如果是直接用绳子系戴,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将耳珰制作成两端大中间细的腰鼓形了,直接制作成圆柱形就可以了,也很美观制作还简单,让我们回到耳珰的最早的定义上来,“穿耳施珠曰珰”,耳珰的佩戴要穿耳,何谓穿耳?古人难道要在耳坠下部穿一个直径接近半厘米或1厘米的洞吗?这对于用激光瞬间在耳垂打一个针孔大小的洞,都会尖叫的现代人说,这是疯狂的,不可理喻的。有些学者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误解了耳珰的佩戴方式。 但我们的汉代美女确实是这般地疯狂。耳珰两头大中间细正好合适穿过耳垂的耳孔,夹在耳垂中,前面考古报告中提到耳珰有两种形制,一种中间有孔,一种中间没有孔,没有孔的就是直接塞在耳垂中;中间有孔的耳珰,中心还可以穿根绳子,在下面悬挂其他装饰,如铃铛、珠玉宝石制作的坠饰,这种形式的耳珰又成为“珥”,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汉六朝服饰》中收录一帧耳珰的照片,注明为“王盱墓出土”,在这对耳珰的下部,系垂有一对小铃。 耳珰的起源和流行,现在大家多接收汉代刘熙的观念,刘熙在自编的名词解析辞典《释名》中如是说:“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大可信,但被后世的儒家和理学家们接收,并广为传播,正是符合了他们的道德学说的要求,更甚者说“闭奸声,珰乱色”。耳珰从西域传来当是没错,我们今天看新疆以及敦煌留存下来的魏晋以及早期的佛教壁画,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天神(无论男女)或者信使他们的耳垂常被一种类似耳珰的环扩大,有甚者耳垂中穿过一个直径至少在5厘米以上的圆形耳环。 汉魏以来,佛教在中原流行,佛教壁画中传播的这种风尚,一定会影响到世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而佩戴这种夸张耳珰的习惯在汉魏时期流行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至今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中,仍然有扩耳戴耳珰的风习,在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也是如此,扩耳戴饰不仅是女士的专利也是男士的钟爱,他(她)们的目的是单纯的,就是装饰,是让自己更加的漂亮和更具魅力,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与我们现代的时尚如出一辙,而与我们历史上的理学家所说“闭奸声,珰乱色”应该没有一点的关系,那是他们闭门造车的想当然。 盛极必衰,流行风尚在古代也是如此,耳珰在隋之后,进入唐代,少有人提及,出土文物也不常见它的踪迹,在流传后世的唐代仕女画和中原一带的墓葬壁画中(唐朝西域壁画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的女性多不戴耳饰。虽然诗词中还有珰影绰绰,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宋代词人李彭老的《四字令》: 兰汤晚凉, 鸾钗半妆, 红巾腻雪初香, 擘莲房赌双。 罗纨素珰, 冰壶露床, 月移花影西厢, 数流萤过墙。 虽然在文字中我们也还可以看到“珰”的倩影,但多是文人的追忆,现实生活中的珰影已经不是汉时的珰影,它已经逐步演化成另外一种耳钉的形式,穿耳的孔径已经缩小到现代人可以接收的地步了。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有关于芳官的金坠子的描述可见一斑:“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似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这种玉塞子的耳钉形式,还保留汉代耳珰的遗传基因,并一直流传至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