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洋村
释义
1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洋村

明洋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中共闽浙赣扩党练干会议旧址、“五四”农场所在地。该村海拔960米,离南山集镇25公里,毗邻建瓯迪口、古田凤都三地边界。辖三个自然村(下明洋、杜嵩岭、上洋)。

自然资源

土地总面积30633亩,其中农田面积1346亩,林地面积26950亩,毛竹林面积11000亩。该村主要盛产毛竹、竹笋、香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是休闲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历史文化

解放战争时期系中共闽浙赣省委重要驻地,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黄扆禹、张翼、叶明根、周道纯等革命领导长期住在此地,该村广大群众为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经济发展

明洋村由于地处南古瓯交界崇山峻岭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们观念落后,生产单一,增收困难,有的村民因此选择外出打工。穷则思变,当地人们利用明洋村海拔960米,气候独特,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等项目。经过市场调查,村民刘彩芬与丈夫商量后,于2001年开始投资1万元试种品种为“铁炮”的百合花,头一年,经验不足,收益甚微。2002年大胆引进了新品种,从银行贷款2万元种植了5000多株名为“索蚌”的香水百合。由于技术不够,几乎没有利润。2003年夫妻俩决定到茫荡镇取经,并得到福州大学教授的指点,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投入7万元成本,种植种球2万个,产出的百合花不仅朵大而且苞多,受客户青睐,市场不错,净赚5万余元。

2005年,尝到甜头的刘彩芬,决定大干一把。天有不测风云,由于2005年农村传言为“寡妇年”且温室效应造成暖冬气候,影响百合花的品质,市场需求量锐减,经营严重亏损,刘彩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虑到创业的艰辛和行业高风险,她想打退堂鼓了。镇妇联获悉情况后,主动上门安慰,鼓励她继续种植百合花,并由镇妇联出面,帮助落实南山信用社贷款2万元,有了“娘家”的帮扶和鼓励,刘彩芬重拾信心。他们吸取上年失败的教训,再到茫荡镇学习的同时还把福州农林大学的教授及杭州虹越种球公司的技术员请到明洋现场指导,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渐渐掌握了百合花的种植技术,2006年种植了10亩百合花喜获丰收。

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明洋村在镇妇联的积极倡导下,率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刘彩芬了解到办合作社好处多,可获得政策扶持,在资金、税收、信息等方面得到支持。于是刘彩芬主动请缨,带领村里15位妇女加入合作社花卉组。

“我一个人发展了算不了什么,我要带动全村妇女都致富!”豪爽的川妹子决定扩大百合花种植规模。规模扩大了首先遇到的是资金困难,在区、镇妇联的积极帮助下,争取到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0万元。刘彩芬为村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并实行产、供、销全程系列化服务,有了刘彩芬这样的“带头大姐”,其他成员信心十足,百合花种植规模达到50亩,年产百合花60万株以上,产品销售广州、上海、杭州、福州等地,2007年花卉组户均创收1.5万元以上,周边村民还慕名来明洋取经。

2 广东平远县东石镇明洋村

明洋村信息通道

【陂下】 地处灌溉陂下而故名,东以东石河为界,隔河是坝头的东片村,西是柘仁公路,1883年刘氏祖先从兴宁迁至此处定居,现已传至25代22户80人,以农业为主。

【田心】 又名蕉田,1685年,林氏祖先从东石粜米岗迁至这里定居,房建田段中间,故名田心,共有40户100余人,种植水稻、花生为主。

【下白泥坑】 地处村委会东南的山沟里,该处有大量白色泥土而故名,1685年,东石凉庭的林姓迁在这里定居,已传至26代,有5户21人,以农业为主。

【石板下】 河岸有一大石板而故名,1890年上洋塘黄氏在此定居,现已是28代,有11户50人。

【下洋塘】 地处上洋塘之下而故名,清乾隆年间黄氏先祖从坳上大屋下迁至此定居,洋塘小学设于境内,后合并在明洋小学,全村55户,200多人口,种水稻、花生等为主。

【何屋】 距村委会0.2公里,是姓何,住3户13人,至今已传至27代,1600年左右,何处迁来不详,村民以农业为主。

【农会上】 旧称车子岗黄屋,解放后成立农会时作为农会址,而得名。住林、黄两姓,林姓1685年迁来,已传至29代,黄姓1590年迁来,已传至28代, 户 人,以农业为主。

【上屋】 又名上新屋,黄氏后裔新奉公从梅县迁来,此屋建造较新颖,坐落老屋上方,故称“上新屋”,1870年迁来,已至第28代,住户,人口110人,以农业为主。

【老屋】 地处村委会西北,1570年黄氏从梅县迁来已是28代了,屋式是三堂围龙结构,55户250人,全部以农业为主。

【雷公坑】 别名“新陈屋”,村委会西部,相距1.5公里黄氏1570年从梅县迁来,现已是27代了,住15户60人,以农业为主。

【梅子坑】 座落在村委会西南,相距1.5公里,黄氏1790年迁来,现已是第30代了,18户80人,以农业为主,相传古时屋后山坑多梅树而取名。

【大湖背】 位于村西北部,距村委会0.3公里,当时屋的前面有约10亩的湖而取名,居民姓黄1680年从坳上大屋下迁来,今已第28代了,黄50户220多人,耕地约170亩,以种水稻为主。

【车子岗】 原名茶子岗,旧时山坡上种植油茶树成片而取名,有多间店铺,纯为黄姓,1570年迁来后,已传至第28代了,仁居—大柘公路过此,居住100户500多人,均以农业为主,部分人兼做小生意和修理行业。

【程坑里】 村委会南面,距1.5公里,南与坝头邻界明末以前,这里居住者为陈姓,1700年后,李姓从大柘河门岭下迁至此,陈姓迁往泗水,故此地仍为“陈坑里”后沿革战“程坑里”,住80户400多人,以农业为主。

【坪子里】 村委会南,距1.5公里,住李姓19户50多人,是程坑里李氏分枝,现已传至25代,坪子里是当时一片荒坪,故名,农业为主。

【山下】 村委会西南面,距1公里,姓刘1780年间,祖先从坝头东片花门楼迁此定居,因屋建在山岗脚下而故名。有46户140人,以农业为主。

【上山下】 黄姓,地处山下居住点的上方,故名,村委会之南,距1公里,1790年间黄氏祖先从车子岗迁此定居,习惯称“山下黄屋”,又称梅二队,现住21户85人,以农业为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