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文彭行草五言律诗轴 |
释义 | 明文彭行草五言律诗轴为著名书法家文彭的代表作之一。通篇以运笔的迅疾与纡缓、点画的盈缩与纵放、结字的稳妥与活泼等来表现内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让人体会到书家情感的跌宕起伏,使观赏者在静态画面的反复摩挲中产生动态体验。 中文名:明文彭行草五言律诗轴 作者:文彭 年代:明代 类别:中国书法 规格:纵148.4厘米,横66厘米 材质:纸本 作品信息创作背景尽管文彭五体皆能,但为人称道的仍是充满萆意分韵的大草及行书。故宫博物院所藏《五言律诗轴》就是其行草代表作之一,系书录自作诗一首。 作为明代“吴门书派”代表人物,文征明为人老成持重。然而,长子文彭的出生,却让文徵明一反平日的“低调”而奔走相告,并在儿子满月筵上赋诗道:“门户关心能不喜,贤愚有命可容期;百年正赖培来久,万事谁云足自兹……”欣悦之情,跃然纸上。而日后的文彭果然不负厚望,书画俱佳,在文氏一门堪称翘楚,其篆刻更是文人流派的开山人物。正如明人周亮工所言:“但论印之——道,自国博(文彭)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祁遍天下。” 作者简介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著有《文博士集》。他少承家学,得父亲炙,并深受吴地书风熏陶,曾从学于祝允明。他对祝氏推崇备至,曾在跋《祝枝山书东坡记游卷》中称:“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唯祝京兆为集众长。盖其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明人詹景凤《詹氏小辨》曰:“寿承英英,几参祝(允明)步。”除力追祝允明外,文彭还广搜博采,转益多师,“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全学孙过庭,而尤精篆、隶”(明人许榖语)。文彭多次临写《自叙帖》,并作有小楷《自叙帖释文》,用功至深。他“篆、分、真、行、草并佳,体体有法,并自成家”(詹景凤语)。明人项穆也认为:“寿承休承(文彭之弟文嘉),资皆胜父,入门既正,克绍箕裘,要而论之,得处不逮丰、祝(丰坊、祝允明)之能,邪气不染二公之陋。” 文彭行事通脱,乐于为人书翰。詹景凤记曰:“往太史翁(指文徵明)以书名当代,然有时不乐书,虽权贵不敢强。先生 (指文彭)手不停挥,求者无不当意。”另据考证,一些托名文徵明而书迹多有黄庭坚笔意的大字行书,多为文彭代笔,可见文徵明对儿子书艺十分欣赏。 品藻文彭此作诗意可知,作者重游西湖,雨中赏梅,抛却尘事,访禅问道,“浩劫”毫不介怀(当成“轮回”),坚守“清净”之业——亦即无意仕途,向往山林。据记载,文彭年近花甲才“贡于礼部,以明经廷试第一”。朝廷本拟擢为京官,但他以侍奉老父请辞,欣然领受“嘉兴训导”的闲差,寄情笔墨,终老江南。 文氏父子同师帖学,风格却迥然有别。文徵明用笔纯熟,结体规整,章法熨帖;而文彭作书随性所适,体势多变,跌宕生姿。正如詹景凤所言,文彭“功力远不及父”,但“不蹈父迹,才似胜之”。清人王文治亦云:“(文彭)清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 作品赏析细察此件书法可知,文彭脱胎其父,出入晋、唐 (“二王”、孙过庭等),兼融宋、元(黄庭坚、赵孟頫),又取法时彦(祝允明等),出古人新,熔冶百家,却浑然无间,自成风格。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不避偏毫,参用隶法,多取横势,与立轴形制对比强烈又不相违犯;结字或大或。小,偶见牵连,却气脉畅达,映带自如,仿佛无形之线串起散珠,又如婀娜美人缀满佩饰。通篇以运笔的迅疾与纡缓、点画的盈缩与纵放、结字的稳妥与活泼等来表现内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让人体会到书家情感的跌宕起伏,使观赏者在静态画面的反复摩挲中产生动态体验,不仅开辟了广袤无垠的审美空间,而且形成了深邃幽远的审美时间(过程)。学者钱穆说过,凭借较少的物质表现出创造者羊富的个性的艺术,只有音乐和书法。通过欣赏故宫名迹,便可印证书法艺术不仅展现造型之长,更兼具音乐之美。 明人王世贞在言及文彭书法时有“伤率弱”之说,此件作品似也有这种“率弱”之嫌。由于用笔率意,少数字(如“花”、“几”、“彭”等字)点画孱弱。又第三行上部与末行字距过大,穷款使左下虚空,与通篇章法字距缜密、行距疏阔不甚和谐。这些都影响到书家诗意情怀的抒发和书法的艺术魅力。但总的来说,文彭的书法萧散率意、意趣横生,堪称书界大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