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王宠草书李白古风诗 |
释义 | 作品名称:明王宠草书李白古风诗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宠 作者简介王宠(1494—1533),字履吉,宜山人,原本为章姓,其父嗣于王,遂以为姓。王宠资性颖异,才俊志高,工篆刻,善山水,“弱冠即博涉文籍,沉精篇翰”,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法名噪一时。王世贞评曰:“(王宠书法)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莫云卿则称赞王宠的书法“天真烂漫”、“飘飘欲仙”。王宠追慕“二王”,兼得虞世南神韵,内敛冲和、拙中见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与当时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文以功力胜,王以天赋长,格调远在文之上。 艺术鉴赏故宫博物院所藏王宠草书《李白古风诗》,纵 26.8厘米,横771厘米,纸张系金粟山藏经纸,为人间罕物,更增加了作品价值。此纸质地坚硬不吸墨,纸面光滑,适宜表现王宠这种干净明快的书风。此作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字里行间那份空灵、疏朗的美感,这一切无疑源自于书家在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洁人品,绝非单纯人力、技巧所能为。 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巧写拙,而又能拙中见秀、拙中见雅。其起笔较为方锐,以露锋为主,行笔沉稳洗练,顿挫分明,纤毫毕现,笔墨痕迹清晰可辨,一丝不苟,干净利落,近于平铺直叙,点画似分离,线条少映带,形散神凝,有些笔画带有章草波磔,增添了整体上的古雅之气。其转折强健而少柔韧,多用内摩笔法,尤显大令风神。此作结体宽博疏阔,从容不迫,萧散不相连属,散漫不经心,姿态奇特而清雅宕逸,王世贞评为:“虽结法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干仞之势。”从章法上来看,此作恬淡宁静,疏朗开阔,一如其人,具有纵横千里、高旷超逸的神韵。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法度严谨,既有 “二王”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虞世南的秀气娴雅、外柔内刚之气。 此作虽然是草书,但和杨维桢、徐渭等人追求性情表现的草书相比则截然不同,没有刻意张狂,体现出另一种意境,不激不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沾染一丝时风。如果和他的小楷作品结合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他和晋人之间的默契之情。王宠诸体皆能,在吴门诸子中,书法品位尤高,原因即在于他心不降唐、宋以下,心境旷达,气象正大,惜乎早逝,未能中和圆融。“寓拙于巧”是王宠书法的最大特点,不同于一般书家追求“寓巧于拙”,可见他独标一格、心思不同于常人处。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刻意的夸张变形、长枪大戟式的笔画,一切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却能时时给人以回味。 王宠书法成熟较早,虽四十而卒,却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他少时“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然举名,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他天性不善科举策论,一心寄情自由放纵之艺术,仕途上虽然不济,却迎来艺术上的辉煌。由于王宠对笔法的揣摩基本来自刻帖,因而书法带有木刻之气,有时难免显得生硬。而不善学者,一味学刻帖更易板滞走样。假如王宠再多活30年,或者和文徵明一样高寿的话,那么他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可能会更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