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京师保卫战 |
释义 |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明朝初年,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领导明朝军民打败了瓦剌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保住了京师, 使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 战争简介土木蒙尘,保卫北京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 (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 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 土木堡之变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 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 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 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 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战争准备郕王监国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 决反对。 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 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 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 备战布防经 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 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 部尚书。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 得到伸张。 景帝登基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 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 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战争经过瓦剌的进攻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 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 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 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 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 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 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守京师之策略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 坚壁以老之。”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 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 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 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 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 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于谦身先士卒,到防 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部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一战西直门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 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 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也 先采纳喜宁的建议,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将无首而溃。于谦一 方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现 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瓦剌退兵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 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 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 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 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 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 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 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重新部署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 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 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 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 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 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取得胜利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 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 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 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 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 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的百姓和 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围解。 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英宗还国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 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 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侵扰边寨均被明军击退。为 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 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 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 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 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了名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战争评价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领导明朝军民打败了瓦剌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保住了京师, 使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京师保卫战的胜利,除了军民的支持外,于谦正确的战略决 策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胜不骄,败不馁,临危不惧,自始至终保 持清醒头脑,果断沉着,迫使敌军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条件下就范。他号令严肃, 赏罚分明,因而能做到“片纸行万里,无不惴惴效力”。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 青白在人间”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明末京师保卫战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关。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此举,已有所料。为此,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众归,师果不出。”(《崇祯实录》卷二)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遂以王威为请。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难移时。”(石匮书后集) 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派出的援军也被遣回。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虽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焕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但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责无旁贷,况且后金铁骑正是从山海关外而来。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袁崇焕做出以下军事防御部署: 其一,严守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已经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袁崇焕命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在靠近京师东北方向的蓟州、三河、密云、顺义严密布防,防止后金从东北路入京。袁崇焕命保定总兵曹鸣雷等驻蓟州遏敌,自率大军,以总兵祖大寿作先锋,驻蓟州居中调度策应。命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刘策守密云。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为皇太极的军队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东的重镇,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这里,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他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是明军的重大损失,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后金先劝降,遭到拒绝。后四面攻城,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第二天,遵化“内应纵火”,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杀。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遵化失陷,驰报明廷,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第二,蓟州阻截。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可见袁崇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会上,副总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务,敌易则战,敌坚则乘,此全策也。”(《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就是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焕说:“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径通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动摇,其关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河西务会议之后,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现在他又擅自率部进京。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已经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他还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顾不得关注自己。 同时,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也来到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卫战即将开始。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第二天,保卫京师的战斗就打响了。 京门初战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城外明军,主要是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部队,另外参加战斗的还有城上的卫戍部队。 德胜门之战: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发起猛攻。后金军先发炮轰击。发炮毕,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后金两军冲入,边杀边进,拚搏厮斗,追至城下。城上明军,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不久,侯世禄兵溃,满桂率军独前搏战。城上明兵,发炮配合,但误伤满桂官兵,死伤惨重。满桂身上多处负伤,带败兵一百多人在城外关帝庙中休整。第二天,守军打开德胜门的瓮城,供满桂的残兵休养。就在德胜门之战的同一天,广渠门也发生激战。 广渠门之战当天,莽古尔泰率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击袁崇焕军,此时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九千关宁铁骑屯沙窝门外。这场广渠门大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时)至酉(酉正18时),炮鸣矢发,激战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一敌军抡刀砍袁崇焕,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莽古尔泰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关宁铁骑倍奋砍杀,莽古尔泰军被击败。袁崇焕部将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敌军至运河边。敌军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关宁铁骑杀敌千计,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关宁兵亦伤亡数百。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按军律要削爵。皇太极说: “阿巴泰在战阵和他两个儿子相失,为了救儿子,才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作战,然而并不是胆怯。我怎么可以定我亲哥哥的罪?”便宽宥了他。可见这一仗清军败得很狼狈。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又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皇太极军营里许,四面攻打,皇太极军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至此明末京师保卫战结束,明军取得了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