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闽北红军三年游击战 |
释义 | 简介中文名称: 闽北红军三年游击战 发生时间: 1934年秋~1937年秋 发生地点: 福建省北部地区 事件介绍 事件背景 事件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无 性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年游击作战。 战役介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北地区坚持斗争的是以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和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后吴先喜)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和游击队。不久,国民党军集中6个师1个旅1个纵队和闽赣保安团队共10万余人,对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至1935年1月,苏区大部被占,闽北分区委(后为中共闽赣省委)率部转移到武夷山区。2月,闽北红军第58团、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等部共约2000人,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在师长黄立贵、政治委员卢文卿指挥下,继续在闽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3月,闽北独立师被围困在崇安北部山区的狭窄地段内,形势危急。独立师根据分区委关于分兵向敌后挺进的决定,于8月兵分3路转至外线。其中第2、第3团挺进建瓯、松溪、政和、庆元、龙泉、周宁、寿宁、古田、屏南等地;第1团挺进邵武、顺昌、建阳等地;第4团挺进资溪、光泽、贵溪等地。至1936年春,先后在铅山县紫溪、上饶县甘溪、建阳县界首镇地区共歼敌1000余人。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并与当地大刀会建立统一战线,经过1年多的艰苦斗争,3路红军和游击队创建了闽东北、邵(武)顺(昌)建(阳)和资(溪)光(泽)贵(溪)等几块游击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运用伏击、夜袭等战术,打了许多胜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至年底,闽北游击区扩大到东起庆元、周宁,西迄资溪、泰宁,南及将乐、古田,北至上饶、贵溪共26个县的广大地区,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西安事变后,红军和游击队因对时局发展不明,缺乏应变准备,在突遭国民党军重兵进攻时,遭受到很大损失。吴先喜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闽赣省委与国民党江西省地方当局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随后,闽北红军和游击队近800人(后发展到1500余人)在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集结,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奔赴抗日前线。 主题关键词: 游击战争 伏击战 袭击战 分类: 民主革命战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