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敏斯特国际雕塑大展
释义

一望无际的平野和近150座的水上古堡是德国敏斯特地区最大的特色,当然在这个人口不到三十万的城市里还蕴藏着更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例如90万辆自行车的拥有量,国际生活环境最佳城市奖,以及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敏斯特国际雕塑大展。这一艺术活动不仅将敏斯特推到了当代艺术版图中的最高位置,也让世界对德国人对艺术那种孜孜不倦的坚韧和毅力肃然起敬。

历史回顾

创始者

回顾敏斯特雕塑大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7年敏斯特市的城市公共艺术计划案。当时展览的创始者是德国人孔尼格(Kasper Konig),这位23岁时就已经为奥登伯格策划了个展的学者,如今已是科隆路德维格美术馆的馆长及大学教授。自1977年担任展览策展人以来,他将这一策展工作坚持了30年。直到今年的策展团队才有了两位新的合作者,来自敏斯特城的威斯特法伦马美术馆的法兰然(Brigitte Franzen)与普拉斯(Carina Plath)。

盛况

1977年第一届敏斯特雕塑大展虽然只邀请九位艺术家参与,但却有包括波伊斯、奥登伯格、贾德、阿舍、瑙曼等世界超一流的艺术家加盟的豪华阵容。展览因此迅速吸引了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与艺术界的热烈反响,敏斯特从而名声大噪。到1987年第二届展览开始中时,举办方邀请到了约七倍于第一届的人数,共63位艺术家来参与活动,不仅如此,展览还得到了包括德国政府,以及意大利外交部、奥地利文化局等单位的全力支持,各项经费开销超过150万马克,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据。与中国那些此起彼伏却昙花一现的艺术现场不一样,虽然已经相隔了十个年头,但是第一届参展艺术家继续出现在第二届展览中,使得策展人将“雕塑与城市环境结合”,以及由艺术家提出“对公共环境研究与创作的组合”得以真正落实。应该说,第二届敏斯特雕塑展的举办已经完全奠定了其在当代艺术圈不可撼动的顶尖地位。1997年第三届敏斯特雕塑大展则继续刷新着纪录,震惊着人们的神经。73组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有来自25个国家超过50万人次的观众观看了展览,展览花费了300万马克。至此,展览已经成为敏斯特向全世界展示其超凡艺术才华的一次盛演。在第三届雕塑展览上,中国艺术家黄永砅受邀参展,其作品《百手观音》是一个安装了100只手臂的雕塑装置受到好评。遗憾地是黄永砅至今仍是唯一曾受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从这点上我们也可以窥见敏斯特雕塑展其学术系统的严格与完整。

2007年,第四届敏特斯雕塑展也于6月17日至年9月30日在人们的翘首期待中如期举行。展览不仅得到了德国国家文化基金会以及敏斯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北威州州长约尔根·吕特格尔斯也将亲自参加展览的庆祝活动,可见德国人对该项展事的重视。我们都知道,离第一届展览举办时,不仅30年过去了,艺术的步伐也已然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尽管跨度如此漫长,但在敏斯特城,德国人却用对艺术近乎苛刻的坚持,书写了一个不老的“神话”:不变的展览主题,不变的展览策划人、甚至不变的部分参展艺术家……这一切都是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可能的任务”。而在敏斯特城德国艺术家们去脚踏实地的做到了。“城市公共艺术计划”,这是自1977年展览创建以来就一直沿用的主题,旨在让艺术家通过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分析以及雕塑作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展开表达,并以此来思考“艺术与城市、公众”之间的关联。在今年展览举行的100天里,37名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在敏斯特城各显其能,用自已的作品来回顾城市过去、探讨当下艺术环境,更为展望未来空间与人类生活提出自已的思考。据悉,第一届展览举办时,当地居民对艺术家肆意拿城市公共环境作试验颇为不满,而到今天,他们已经乐于艺术家将自已民创作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布置在整个城市的各处,前三届的一些作品不仅成为了敏斯特的城市景观,甚至成就了这个城市的地理坐标。对比今天即时有效的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艺术家如何将自已的作品持续30年。而在敏斯特雕塑展上,艺术家却将不可能一一实现于观众眼前。

参与人员

著名观念艺术家迈克尔·阿舍(Michael Asher)自第一届起参与展出,今年将延续其1977年就开始的“大篷车计划”。曾获得古根海姆奖和美国国家艺术奖的迈克尔·阿舍是美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于1943年出生在美国洛杉。并一直工作和生活在那里。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他创作的作品立足于揭示美术馆和画廊如何展示艺术品。并从剖析制度的角度来帮助观众理解和接受艺术。自第一届参加敏斯特雕塑展以来,阿舍也陪同展览坚持了三十年,他的作品一直是雕塑展的中心线索,今年他将延续其大篷车计划。在这次整个活动中他仍将使用自1977年以来,已经使用过三十年的模型,每周将改变一次大篷车的位置,共12次。毫无疑问,自1977年以来,阿舍的大篷车已经成为了敏斯特的一道风景线。艺术家感兴趣地是通过作品来探索30年来严格的规则与流动的地点之间产生的冲突。据悉,阿舍的大篷车行动艺术计划在下个十年仍将穿梭于敏斯特。

此外,第一届就参展元老还有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作为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是目前当代艺术界100强的前三甲。本次参展的作品,是延续他1977年未完成的计划。与30年前讨论的问题一样,“下陷的广场”仍是瑙曼今年的作品主题。并且,今年其作品展示的位置都与30年前一致,靠近科技大学的地方。瑙曼的这件作品经常被贴上“反向金字塔”的标签,在这里,瑙曼创作了一个“地质学上的下陷”的概念。这件作品是一个直径25米长,边缘均指向中心,类似城市广场的结构的大方孔。当人们站在这件作品的中心点,广场的边缘都在视野之外,而旁观者则处于“下沉的台阶上”。实际上,站在作品中心的参与者成为了真正的观者。

德国艺术家托马斯·舒特(Thomas Schutte)则是自第二届之后继续受邀参展。曾获得51届威尼斯金狮奖的德国艺术家舒特无疑是本次展览上的一个明星,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是自1987年以来,舒特第三次与敏斯特雕塑展结缘,这一次,艺术家将要回到敏斯特城的中心广场Harsewinkelplatz,在这里,舒特已于1987年创作了一件成为该城市地标的雕塑作品——大樱桃柱。为与这件作品相契合,敏斯特广场在作品创作后的几年里经历了数次重新设计的过程。例如,一个停车场改建为步行区域,一间咖啡厅也开业了。而今年,舒特的创作将继续与这件作品发生关联。2007年展览期间,这件作品将被艺术家用一个巨大的矩形玻璃罩覆盖。而在顶部,艺术家设计了一个橘色能发光的博物馆模型,这是一个酷似纪念柱的高层建筑物,这是艺术家对Harsewinkelplatz广场建筑物一次带有讥讽意味的创作。

英国艺术家马克·沃林格(Mark Wallinger)是以《皇家爱斯克思赛马场》这件作品而为人们所熟知,他不仅是今天英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还曾多次获得泰纳艺术大奖的提名。本次参展的作品是一件不公开展示的交通岛,沃林格在这件大型装置上安装了五公里长的白色绳子,不仅将敏斯特的最高海拔提高了4.5米,甚至将敏斯特的阿湖向外延展了15公尺。如果从空中鸟瞰,环绕着房子的圆,就好像有地面的分界线,几乎不能辨识出哪一些才是艺术家的作品。只有当行人途经几次这些粗大的绳子,才能留意到它们看起来是一些“高出来的东西”。其实,这正是艺术家的用意所在。观众无意识地就进入了艺术家设计的包围圈,而只要当他们停留在边界内的时间足够长,他们就成为了这件作品的一个部份。

影响

应该说,本次展览依然是星光熠熠,也有理由让每一位观众有了更多地期待。在历经30年后,敏斯特国际雕塑大展带来的震撼不仅是对时空界限的挑战,而且也是以这种跨度带给策展人,艺术家、观众有别于常规双年展或文献展的切入角度和现场感受。从这点上来考量,策展人和艺术家所要突破的环节则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我想,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值得思考与回味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