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妙高寺
释义

妙高寺,位于固始县县城以南45公里处的陈淋子镇后冲村所在地。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妙高寺历史悠久。现存于寺内的《汝宁府固始县南乡妙高寺价值香火田地绅士分粮碑记》记载:“邑东南隅,山川环结,有寺居巅,名曰妙高古刹也。

简介

妙高寺,位于固始县县城以南45公里处的陈淋子镇后冲村所在地。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妙高寺历史悠久。现存于寺内的《汝宁府固始县南乡妙高寺价值香火田地绅士分粮碑记》记载:“邑东南隅,山川环结,有寺居巅,名曰妙高古刹也。创于唐宋,盛于(明)成(化)弘(治)至(天)启(崇)祯,戕于兵战。赖盛朝顺治初年,竺启大祖建造。”竺启大师于大清顺治四年(公元1688年)入山,为第三十六代,每代以30年计,为1080年。据此考证,妙高寺建于隋唐之间。

妙高寺坐落在陈淋子镇九华山,这里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在九华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门,后有藏王府、华岩寺、鹿鸣庵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妙高寺附近的景点还有饮马池、望丫台、打儿窝、墓塔、放生池、迎佛台等。妙高寺附近有中原名茶生产基地九华山茶场,又有碧波万顷的“关门山水库”,还有百亩桃花岭果园和环抱山川的翠竹枫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蔚为壮观。

妙高寺建于唐初,盛于明清。占地22000亩(包括耕地)。原房99间半,由山门、东西耳房、大雄宝殿(明三暗五)、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吸引了无数高僧鸿儒、大心居士、十方长者、善信人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妙高寺现仅存房屋18间,房屋面积360平方米。前殿建筑为石基、青砖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镶嵌着精美的大型木雕。双龙进洞的顺方,精雕了龙凤、花鸟图案及“文王访贤”、“太公钓鱼”等历史人物形象。朱漆大门两旁,有一对雕琢精美的石鼓。

位于寺院东南1000米处,有高僧墓塔一处,寺院东侧又有比丘尼墓塔一处。其墓塔的风格有异于嵩山少林寺墓塔。从塔的造型和塔身的浮雕图案探讨,至少是隋唐建成,且与藏传佛塔相似,为考证寺院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妙高既是金刚经里说的须弥山的音译,须弥山王-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地理位置

妙高寺坐落在陈淋子镇九华山,这里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在九华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门,后有藏王府、华岩寺、鹿鸣庵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妙高寺附近的景点还有饮马池、望丫台、打儿窝、墓塔、放生池、迎佛台等。妙高寺附近有中原名茶生产基地九华山茶场,又有碧波万顷的关门山水库,还有百亩桃花岭果园和环抱山川的翠竹枫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蔚为壮观。妙高寺建于唐初,盛于明清。占地22000亩包括耕地。原房99间半,由山门、东西耳房、大雄宝殿明三暗五、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吸引了无数高僧鸿儒、大心居士、十方长者、善信人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妙高寺现仅存房屋18间,房屋面积360平方米。前殿建筑为石基、青砖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镶嵌着精美的大型木雕。双龙进洞的顺方,精雕了龙凤、花鸟图案及文王访贤、太公钓鱼等历史人物形象。朱漆大门两旁,有一对雕琢精美的石鼓。位于寺院东南1000米处,有高僧墓塔一处,寺院东侧又有比丘尼墓塔一处。其墓塔的风格有异于嵩山少林寺墓塔。从塔的造型和塔身的浮雕图案探讨,至少是隋唐建成,且与藏传佛塔相似,为考证寺院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它以其渊源绵长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处声名远播。

历史传说

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大约是大清嘉庆年间,那时妙高寺香火极盛,僧众也多。一日凌晨,晓雾之中,突然出现三十多人 蒙面持刀的强盗,冲进妙高寺抢劫,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顿时,僧众惨号,刀光剑影,血溅佛堂。有一挑水和尚,系武人出身,颇有武功,持刀一口,毅然挺身护寺,并掩护众僧逃生。这位武人出身的挑水和尚,此后寺内历代僧人都尊称他为师祖。师祖砍翻强盗二十余人,又重伤强盗头,使这伙强盗元气大伤。强盗头后来终因伤重死于山箐溪水边。师祖舍身护寺,在和强盗头对阵时也受了伤,又被隐在鼓后的一恶徒偷袭,隔着鼓一刀刺中要害。师祖圆睁双目,血淋淋的身躯,久久地靠在鼓上,嘉庆鼎盛时期,寺中僧人最多时达四十多人,后来就日渐萧条了,老僧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啊,想不到这远离城市的深山古刹,竟还藏匿着如此离奇的颇有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惜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漫如烟海的史料中始终未能查到一点蛛丝马迹。老僧讲的故事是真的。否则,那后殿大鼓上的刀痕血污、殿内供桌上众多僧人的牌位,以及望海楼老僧禅房内壁间悬挂的那口古刀又作何解释。

妙高寺系大理国时期僧人广白所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三百多年前,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曾从海源寺,经西华洞、双石洞、盘曲攀石山而上。为寻妙高寺,几度迷失于深峡。颇费了一番周转折腾,方才寻到妙高寺,遂对该寺的地理位置做了确切的记述:寺门东向,前临重峡,后倚三峰,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近日又查得康熙二十六年徐炯的《使滇日记》,其中有一段有关妙高寺的描述:妙高寺在三华山深处,地僻而势奇,楚宇巍焕,清绝无纤埃。鸟行草中,见人不避,足见妙高寺确实是一处古妙奇幽的佛门胜地!可惜,1980年古寺不幸遭受一场火灾,寺毁过半;继而又闻附近村人将寺洗劫一空。九十年代中期,又闻一些热心的宗教界人士在筹划恢复古寺,并已有所行动。

抗战时期历史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9月1日,日军从沿大别山北麓进犯固始,国民革命军第71军36师在军长宋希濂的亲自指挥下在固始富金山一带英勇抵抗,歼灭日军近一万人,震惊中外。此战的指挥部正是设在千年古刹妙高寺,因而妙高寺遭到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损毁严重。妙高寺正是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悲壮的历史色彩,成为显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见证。

走进寺庙

妙高寺位于固始县城东南隅45公里处的陈淋子镇,在豫皖二省交界处大别山向北绵延带上,由固始县民营企业家王刚先生投资重建。妙高寺建于唐初,寺内有碑记载:邑东南隅,山川环结,有寺居巅,名曰妙高古刹也。创于唐宋,盛于明成化弘治至天启崇祯,戕于兵战。赖盛朝顺治初年;竺启太祖建造。

千年古刹妙高寺,它以其渊源绵长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处声名远播。相传,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曾在妙高寺传经布道多年。因此佛门把它与安徽省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前有南天门,后有华岩寺,鹿鸣庵和地藏王府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

南天门上高耸入云的古松,是唐王李世民为纪念护驾有功的四位武僧栽下的;放生池里赤鲫红鲤,是乘着云雾飞 来的;高僧塔林,比丘尼塔林于少林寺塔及古老的藏塔相形。坐落于此的妙高寺,昔日古朴典雅,巍巍庄严,历来高僧倍出,敬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解放前住寺僧尼达百余人,由于历史原因,妙高寺曾两次惨遭破坏。妙高寺原居九十九间半,由山门、东耳房、大雄宝殿、地藏王府、配殿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现前殿建筑为石基、青砖灰瓦,殿堂含廊、廊柱上镶嵌精美的大型木雕,并绘有文王访贤,太公钓鱼等历史人物画像。妙高寺辅助建筑有:南天门、放生池、比丘尼墓塔林、高僧墓塔林、迎佛台等,范围约2公里

寺庙建筑

寺内建筑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重点寺庙——妙高寺。这里寺庙林立,僧俗共处,暮鼓晨钟,泉水暗流,千亩秀竹,茶园漫坡,景观独特,古朴肃静,佛教文化更是渊源流长。妙高寺坐落于九华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门,后有地藏王府,华岩寺、鹿鸣庵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妙高寺始建于汉,盛行明清;距今已有1390余年的历史。围绕妙高寺,佛地景点的线路形成一个O形,南天门、放生池、寺院、比皇尼塔林、迎佛合、高僧塔林等等,范围约2公里。南天门可谓入山第一古迹,门前号称四大天王的古松直冲云天。相传秦王李世民私访被追杀,幸得四武僧居关搭救,后秦王为悼记武僧被寇杀害而植栽于此,如今古松下敬香献果终年不绝。入南天门后蜿蜒而上,经过一段S形山路后,便到了老虎头,远看酷似一卧虎巨头。站在老虎头极目远眺,山下的长江河水似玉带逶迤远方,阵阵白雾缠绕山腰,云断千山,水断雾连山随画活,云为诗留,万千气象,令人流连忘返。过了老虎头,便见位于妙高寺前的放生池,池内的鲤鱼据说是每年有数千条乘云雾而来,且每条都是红色,极像山中的枫叶,又有飞来池之称谓。池有2亩大小,水深七尺,清澈见底中间有一圆形卵石浇滩,每当阳光灿烂,山风习习,红鲤鱼翔于浅底,亲吻嬉戏,荡漾生辉。望丫台位于妙高寺的左肘,台上怪石林立,陡峭如削,老翁和美女的传说逼真生动,催泪下望丫台后有一巨石形成的钱眼,俗称打儿窝,前来寺院敬香献果的善男信女们,都来这投掷投中者即可心想事成,获得菩萨保佑。

固始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妙高寺就坐落在九华山的半山之 中。相传,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曾在妙高寺传经布道多年。因此,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前有南天门,后有华岩寺,鹿鸣庵和地藏王府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妙高寺始建于隋末年间。古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九十余年,在距妙高寺东北一千米处,有一片高僧塔林。庭院里,一束粉色月季娇嫩可人,几簇黄花格外醒目!青龙池中的游鱼乌龟怡然自得。池上清泉就是此行目的。塔四周,尽是密密的麻栎树。徐霞客《滇游日记四》中的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即指此塔。可知塔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已存在。古塔为八级四方密檐砖塔,塔高7米左右。饱经历代风雨的古塔,表皮已严重风化,但塔体依然挺而不斜。只是各层佛龛中佛雕已不见,有几处檐角和狗牙棱子已遭撬坏。最令人痛心的,则是浮雕独特细腻的须弥座下脚,已被盗塔贼新近掘开一个深洞。塔里若有文物自然是被盗走了。只是洞口还散遗下几块与塔身外砖不同的古砖,颜色呈蛋黄色,均残破。捡了两块拼起来看,便清晰地现出一座雕刻精美、且由塔刹、塔身、须弥座、台基组成的完整的塔图,疑为该塔图案。古砖厚4厘米、宽16厘米、长30厘米,上方为半圆形。离开古塔,在密林间的小路上,又见到被盗塔贼遗弃的一块较完整的图案砖。归途中回首一望,妙高寺早已隐没于岚雾沉沉的暗蓝的群山中,惟见冈上那座灰白的明代古砖塔,依然寂寞地面对血红的一缕残阳,默默地孑立着、等待着。

自然景观

妙高寺东方有一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为迎佛台,传说站在台上双手合十,虔心祈祷,朦朦胧胧就能听到菩萨的慧音,保你心想事成;退而转向,几履碎步便是塔林,其塔林的风格有异于嵩山少林寺塔。西九华山,佛山宝地。她不仅有着悠久辉煌的佛教文化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九华山脚下一片近百亩的桃花岭园,每年春天,粉红的桃花在周围奇松翠柏簇拥下形似盆景煞是好看。从桃园拾路而上,清新的竹香扑面而来,山上竹林满山,千亩秀竹随风起舞,青翠的竹林甚至让鸟儿也流连忘返,自古就有竹林听鸟之说,在李家湾的一片竹园,有上万只灰鹤、白鹭常年盘踞在那里,它们在此安家落户,惬意的享受着这里的天赐良园。伴着春来的满山红花,此处真可谓鸟语花香自在地。在九华山的山顶坐落着闻名遐迩的九华山茶场,海拔近千米,这里群峰相拥,松竹成林,飞泉润谷,芳草吐香,所产绿茶朝夕吸纳高山雾露之滋润,独吮奇花异草之灵气,汤色碧绿,回味甘爽。早在唐宋期间,凭借其色、香、型、汤、味俱佳的特点,成为朝廷贡品而声名远播。妙高寺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春来观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荫,秋览枫叶一山红,冬赏雪景分外娇,九华山的美自然天成,不饰人工雕琢,美得让人心醉,置身其中如临仙境。

人间仙境九华山,佛教圣地妙高寺。妙高寺人让您远离繁华城尘的喧扰,还让您感受到都市星级宾馆居住环境, 品尝醇厚悠长农家菜及野味,使您真正感受到自然、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妙高寺高则高矣,破庙残垣,据说多出高僧,而今唯山泉水吸引人群。妙高寺外幽谷深山,万籁寂静,鸟虫和鸣。其间不乏苍松翠柏,古意天成。又阳光斑驳,野花点点,琴音恍惚,箫声袅袅,犹如仙境。今于妙高寺之外遇高妙胜境,实可遇而不可求,寺院坐落在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北麓的西九华山上。此山与安徽九华山东西分立,互为姊妹,故佛门有东九华、西九华之称。这里山高林密,风景幽雅。春来观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荫,秋览枫叶一山红,冬赏雪景分外娇。南天门上高耸入云的古松,是唐王李世民为纪念护驾有功的四位武僧栽下的;放生池里赤鲫红鲤,是乘着云雾飞来的;高僧塔林,比丘尼塔林于少林寺塔及古老的藏塔相形。坐落于此的妙高寺,昔日古朴典雅,巍巍庄严,历来高僧倍出,敬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妙高寺风景区位于黑林铺镇西北三华山腹,长期以来,有成片森林掩映,古树名木参天,山间流泉潺潺,泉声鸟语,生态环境绝佳,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昆明生态旅游理想的地方,东面这座光秃秃的石山,叫老黑山;西南那座石山叫马鞍山;北面那三座峰叫三华山。五座山就像五瓣莲花,把妙高寺团团围在其中。如果你站在东南面看,那马鞍山和三华山又像两条巨龙,分别从西面、北面直对妙高寺飞奔而来,故又称双龙夺珠。

人文景观

妙高寺是昆明一座有名的古刹,隐藏于城西北玉案山脉的三华山白云深处,甚幽寂。寺往西北,可至筇竹寺、花红洞、法华寺、棋盘寺;往北可至沙朗洞、天生桥;往西南,可至圆照寺(今已不存),再往北可至西华洞、双石洞、海源寺。古刹周围,箐深林密,道路崎岖。旧时,寺门前,曾有一条运盐马帮往来的山间羊肠古道直通省城昆明和富民、禄丰二县山径崎岖曲折,一路尽见嶙峋石山、怪岩深壑。到寺中,已快近中午,却仍是清静如晨。艳艳红日,好像才从朝雾里升起,透过树罅,斑斑点点投在生了一层苍苔的石径上。一路走去。上了几步歪歪斜斜的石坎,便来到后殿。殿门旁的鼓架上,立一大鼓。鼓皮黄黑,鼓身红油漆早已剥落,露出发黄的原木。显眼触目的是,厚沉的鼓皮上,竟有一道弯弯的深长的罅裂,似被刀剑捅过。裂口处有一团黑污,若年代久远的血污。殿内光线昏暗,交叉的梁柱都被历代的香火熏黑。神龛下,有一长列供桌。桌上竖着些木质已黄黑的牌位。仔细瞅,皆写的是些已故僧人的法号。问老僧,老僧不语,只是闭目默诵着什么。苍老的手不住地捻着胸前暗黄的佛珠,过后,踩着吱吱呀呀发响的楼梯,来到殿后西侧一座小楼。小楼傍山依岩建筑,朝西一段外廊危危凌空。下面是一条树木深密的深峡幽箐,险极!站楼廊远眺,越过正前方一个黑黝黝的山垭缺口,竟见一角亮亮的,蓝蓝的水色——哦,怎么竟会在此处窥见一角五百里滇池.真是奇哉!怪不得楼上悬挂一古匾,曰:望海楼。老僧,每日五更天,在楼外廊念早经。月光好时,常见下面深箐中有豹子在饮溪水,并悠悠从树间钻过。所以,乘太阳未落山前,你们还是要赶紧早点回去。山里有豹子。妙高寺下午五点就要关闭山门。

终于在白云悠悠的浓绿深处寻到妙高寺。从残破的围墙缺口而入,满目荒凉,惟见几条青苔石径,几乎淹没于荒烟蔓草之间,让人还能约略忆起当年古刹灿烂的往昔。正感茫然,忽飘来一股香火味,就见前面大雄宝殿旧址上,居然孑立着一幢新盖的琉璃瓦大房,这就是新盖的大雄宝殿,且不说它一无斗拱飞檐,二无宏梁巨柱,单那简陋粗朴的外形,已远不能与当年壮丽的大雄宝殿其恢宏的气势相比!而殿内塑佛,亦显呆愚木讷。殿门上方,悬挂着大雄宝殿佛光普照妙相庄严三块金字朱匾;还有两幅楹联。其中一联曰:高则入定大千世界无比;妙不可言一片白云来去。此联如改为高则入定大千世界无无无;妙不可言一片白云妙妙妙,岂不更有佛味.正议着,殿中那位正在添油点佛灯的老斋奶冷不丁冒出一句:阿弥陀佛,不容易噢!全是善男信女自己捐钱盖的。总共十余万元。有位家住昆明东寺街的老施主,偷偷背着儿女,捐了一万元呢。南无阿弥陀佛。古钟大约铸于明代,上有四个刻得极精致的龙爪。另有明代天顺四年求雨古碑一块,亦是寺中所藏文物,现存于妙高寺北面七百米处的小白龙庙内。接着,话题又转到寺里的古树上。寺中孔雀杉,据说龙云时代还有数十棵,就是十年前也还有近二十棵,现在却只剩得两棵了。其它,还有秃杉十六棵、板栗树三棵、枇杷树五棵、细把甜梨五棵。

寺内佛像

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释迦牟尼造像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里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度具风采。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摩尼殿北侧一座五彩悬塑的主体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跷起二郎腿的姿势。它的眼睛往下朝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为人来人往所动,一派闲适自若、怡然自得的写意样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离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来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据碑文记载,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重塑,距今也近500年。一位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曾于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给鲁迅。“鲁迅先生视它为珍宝,赞美它为东方美神,还一直把照片放在书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鲁迅故居仍然陈列着。”这鲁迅眼里的“东方美神”,是否就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观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论,但是它确实让人对菩萨塑像的感觉有了改观。看它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打扮确实不像凡人。然而见它右腿屈起搁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却又与凡人姿态无异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 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寺内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被头散发,憨态可掏。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南面迎门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中轴线末端为1959年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的。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寺内佛经

妙高寺佛经书很多,里面记载佛经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也无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初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在宫里面飞来飞去,他们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通体透明。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说给臣子们听,大家有点不知所云,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立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这一天早朝最大的议程就是决定了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了中国,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着述。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着。

在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经转换为中国人能够领会的语言,创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词汇,诸如世界、宇宙、教师、真理、实际、坚持等。其中作为汉文音韵学的四声,已成为今天普通话的重要标准。另外,对于汉字印刷字体的演变和最终确立,历代《大藏经》的刊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经》是由赵匡胤倡导完成的,以其年号命名为《开宝藏》,它的刊印开创了中国大型典籍汇编的先河。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刊印他们的《大藏经》。国内刻本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现在无全本,流传的零卷也极少。《佛祖统记》卷四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记云: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又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记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成进上。据《北山录》卷十注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记其板数凡十叁万余板。日本《元亨释书》卷一六记日本一条天皇永延元年987,当时总数5048卷。云其后屡经添补,最后积至65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装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统记》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记:十一年东女真国人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记:西夏国奏国内新建伽蓝,乞赐大藏经,诏许之。是知此藏在妙高寺流布区域颇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