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子村 |
释义 | 村情村貌庙子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全村525户、1798人,靠着1111亩只能种耐旱地瓜、玉米的山沟薄地,人均不足六分地,卖地瓜一亩地充其量才收入1400元。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0亩,共524户,1775口人。 历史沿革庙子村始建于洪武年间,原名日:兴隆庄。清乾隆年间,因在冀庄东南部建一庙宇,庙前古柏参天,并有西去新泰、羊流,专往博山、周村的大路穿过。庙东一家魏氏店铺,供来往客商歇脚食宿。久而久之,便称庙子。村民有“谁叫庙子打死勿论,谁叫兴隆乒管(送)酒饭一顿”的说法,意思是村民们力求保留兴隆庄的美称。 所谓庙宇,实是指土地庙,始建于乾隆年间,门匾曰:七圣堂。坐北向南,三间,砖瓦结构。外有前出厦,厦下有两棵圆木立柱,柱下各有一个鼓状石墩。门、窗、柱均为朱红色,门前有100平方米的平台,略低于堂。台高1.5米,台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台上植两古柏,枝茂参天。堂有石碑四座,分列两边,碑文清晰。堂内有神像7座,为:龙王、土地、山神、赠福、掠福、牛王、马王。庙南有一汪,日:蒜臼汪。同治年问修缮一次,光绪年间二次重修。文革期间,把神像推置汪中,庙宇拆除,现仅有遗址。 庙子村始有赵姓建村,其间魏、佐、高、田等陆续迁居。现有赵、魏、田、高、刘、和、周、胡、曹、吴、阚、尚12姓,其中赵姓最多,高姓、田姓次之。憨厚朴实的人们从不以族姓论众寡、分强弱、比贫富,世代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勤奋耕读,世代相传,生息繁衍。 据史载,民国初隶属蒙阴县;1944年划归莱芜县;1945年属新泰县;解放后属新泰县翟镇区纸坊乡;1958年属新泰县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为新泰市庙子乡,庙子村为乡政府驻地;1985年撤处并乡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寨子乡成建制的划归莱芜市,隶属寨子乡管辖不变;1993年属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成立艾山街道办事处,为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庙子村背靠九龙山,前临白马山①,一条蜿蜒的汶河上游之水,把村庄与白马山隔断,绕至村东,直向东北方向远伸,犹如一条银色玉带环抱大半村庄。村东河上宽阔的大桥,是西部数村东去的交通要道,它记载着乡里人的辛劳。村西有一条小河,桥上那古老的石桥②,铭刻着庙子村的历史和变迁。那白马山中的姐妹(大小)峪,宛如一母同胞,让人深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村中央8米宽的沙石结构公路横跨东西,西去莲花山麓径,东通钢城区府地,它为人们带来滚滚财源。 民国初年(1924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地痞流氓组成土匪帮伙,四处对人们烧杀掠抢,糟踏妇女,殴打老人,抢光粮食,牵走牛羊,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对此,人们忍无可忍,奋起抗击;于是成立了红旗会③,推举魏孝东为会长,同高峪、纸坊村合伙修筑天宝寨④,共结联防抗匪。粮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 “光棍”、土匪来了,就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上滚木擂石与匪战斗,有效地抗击了匪患。 1935年,庙子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一时暴雨倾盆,山洪瀑发,河水湍流,奔腾滚滚,洪水冲跨了3公里长的河堤,村南农田一片汪洋。村民高为乐之妻就是被洪水冲走的。匪患的掠夺、天灾的打击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逃生,人们只好携儿带女,背井离乡,西下山西,北上东北、博山。全村先后出走百余人。赵伟伦打擂就此广为流传。 据《彰善碑》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东西大路,经百年沧桑,水冲雨淋,加之兵荒马乱而无人问津,来往行人过河行路困难。村民田和舂看在眼里,痛在心田,于民国三十二年出资、粮,修三座河桥⑤,方便了世人。 纯朴、善良的人们被匪患和天灾几乎逼上绝境。红旗会的诞生,抗匪斗争、战胜水灾获取的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自强不息、顽强抗争、力求生存,成了庙子人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沂蒙红嫂”的身影在庙子再现。1938年古历七月十七日,庙子发生激战,吴瑞林⑥将军率部沉着应战,让敌人闻风丧胆,在民间广为传颂。村民刘翟氏、赵徐氏、赵乐群、赵乐彦夫妇不畏敌人所迫,舍身救子弟兵的事迹展示了庙子人的勇敢和胆略,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1946年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中,胡连启、赵乐坤、魏少柱等7人奔赴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淮海战役中,人们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并派出胡连明、赵乐心、赵乐宽、和西春等人20余人,抬担架、推小车、运送伤员,长达一年之久。赵现隆、赵乐英二烈士在解放蒙阴、泗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葬于异地,至今骨骸未还。抗美援朝时,赵乐坤、魏绍柱两战士被选人列。这些光荣的历史,是庙子人的荣耀和自豪,也为庙子人留下了世代的怀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勤劳耕织,过上了幸福生活。先后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1968年‘‘农业学大寨”,发动全村村民兴修水利,在村东南,挖直径10米的机井2眼,配套水渠600米。1972年春在村东1公里处,将一古井旧址,拓宽为大口机井⑦(当时发生了震惊全村的东井事件),配套水渠有三级扬水站,总长2000米,共用石料1.2万立方,出动总工日3万个。长长水渠如一条卧龙,由村东斜向村西北,形成一大景观。1980年在白马山脚下,借一古泉,挖一大机井把水从暗渠送至万方水池(西汪),使井、汪、池成为三通。1982年修筑堤坝3000米,架桥两座。水利兴建使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粮食过千斤。村民们自豪地说:“南京到北京,庙子家南称一称。”以此来称赞兴修水利的作用。 庙子人自古有地瓜加工的传统,主要特产以庙子粉皮⑧而远近闻名。以淀粉加工为龙头,促进了全村种植、养殖、副食加工等各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共有48家。同时,该村是这一区域科学种田的带头村,设有植保站一处。赵德兴是该站的全权代表,四邻八乡前来“求医问药”、受艺培训,被人们誉为科技带头人。2000年庙子村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村”,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发展庙子村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加工粉皮,以皮薄、透明、耐煮烫、口感好等特点而闻名乡里,但由于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分散经营,质量参差不齐,还竞相压价争客户,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2008年6月,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村主任赵贯广通过去外地考察、市场分析,确定了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投资500万元建起粉皮加工基地,把零散的加工户集中起来,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粉皮的价格扶摇直上,由过去的两块多钱一公斤,到2008年的6.4元一公斤,今年达到8元一公斤,粉皮产量由过去的不足60万公斤增加到240万公斤,现在仅粉皮一项每年就可实现产值1200万元,散漫惯了的村民终于战战兢兢迈出了正规创业的第一步。如今,合作社入社农户已达20多家,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准了粉皮这个“金娃娃”。 2008年11月,村里成立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分散养殖户抱成了团,村里帮助他们联系销售出路,扶持农户走上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致富养殖之路。6月25日,临沂的客户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了养兔大户赵贯来的200多只獭兔。“我从1993年就开始搞养殖,成立畜禽养殖合作社后,养殖规模扩大了,销路更不用愁。目前,已经有15户村民搞獭兔养殖,由于兔子繁殖快,销量好,每个月的纯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说起加入养殖合作社后的好处,赵贯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6月26日,庙子村又成立了兴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户提供收割、播种、耕田等生产全过程的一条龙农机服务。 地理位置庙子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莱芜市钢城区人民政府驻地向西4公里处。西邻罗汉峪村,东邻肖马庄村,北为九龙庄村,南与高家峪村隔山相望。 村风轶事民间文艺业余演唱团,历来是庙子人喜爱乐好的文艺团体。自民国初年成立,至今没有间断。每逢农闲、节日,村民有重大喜事,总能听到业余演唱团的吹奏声和村民的欢笑声。庙子村村委历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重视文化教育。建国前设有私塾,田和春任教师,学生10余人。1936年创办短期小学⑨,刘恩范任教师,学生30余人。1952年办小学,田子美、魏少刚两名教师,学生40余人;1960年改为完全小学,教师有王明盛等8人,学生近200人:1968年为戴帽小学四,教师有王兰甫等12人,学生220余人;1994年迁新校址,建新校,与罗汉峪村联办完全小学,总投资25万元。教师有李备永等22人,学生350人;2000年合校,与庙子、罗汉峪、九龙村、纸坊四村联办,共有校舍40问,教师有徐西圣等21人,学生350人,达历史最大规模。该村第一个大学生是赵惯聪,他于1982年升入山东矿业学院,目前全村升人大专院校的共210人。2001年该村被各大专院校录取18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值得骄傲的是庙子村,还出了一个高产作家田茂泉,他现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理事、莱芜市第一届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已出版《棋山传说》、《棋山民间故事》、《铁城血案》、《里辛古今》、《田牛墨雨》等五本专著。 1991年1月,划归莱芜,给庙子村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1993年,村党支部、村委会规划,组织全体村民,拓宽交通要道,由原来的4米拓宽为8米,由泥土结构改为沙石结构,长达2千米,横贯东西。借每逢三、八庙子大集(1964年立)之优势,将大道两旁全部划为商品地,优先供水供电,大力支持村民办厂、经商和种养,大力发展个体经济。从1995年起,仅5年的时间,大路两旁幢幢楼房矗立,建材经商业、农机修配业、饮食服务业、电汽焊、日用百货商店、家用电器经销及维修、理发店、五金、油漆经营店、淀粉加工厂、空心砖场、面粉加工厂、油房、铁匠铺等几十家,排列大道两旁。被钢城区授“工商专业村”称号。1994年取得莱钢支持在村北一公里高坡定位钻230米深井一眼,建起容量300立方米储水池一座,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结束了人们肩挑人抬弄水吃的历史。2010年村两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投资2000多万盖居民楼6栋。安置村民180户,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使村民过度为市民,真正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今的庙子村,白天机器轰鸣、街道上车水马龙,傍晚灯火通明,呈现出新农村的时代风貌。 今天的庙子人在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英勇顽强的意志,绘制着家园的锦绣蓝图。 注释 ①白马山:位于村子正南500米,海拔260米,为青石岩,方圆3平方公里,山南属高家峪村。北为庙子村唯一山场,现植满花椒、柏、山楂等树.. ②石桥:洪武年间始建,只因村西有条窄.而深的小河,挡住世人西去路径,故修此桥。两拱,高2米,长6米,桥面共有6块巨石铺成。至今完好无损。 ③红旗会:民国初年前后,为打击土匪、“光棍”、强盗而成立的群众组织,以红樱枪为标志,故称红旗会。 ④天宝寨:置于白马山之巅,东西长300米,宽30米,建房300问,沿寨墙建环形跑道,筑有东西两门及12个碉堡,用以抵抗土匪的掠抢。现仅存遗迹。 ⑤三座河桥:位于村西南,因出村去西南方向,不足1.5公里路径要跨过三条小河,田和春在此道上连筑三桥。桥面宽1.5米,长短不一,全长50余米,桥墩、桥面均长近2米,由厚0.4米的巨石罗列、垒砌而成,十分坚固。现仍有遗迹可见。 ⑥吴瑞林将军:吴瑞林(1915--1995),四川巴中市人,1932年参加红军。拳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解放后历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任副司令员兼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派往山东,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曾在莱芜南部颜庄、寨子、黄庄一带战斗工作多年,留下了很多可歌泣的事迹。后因在庙子激战中受伤严重,落下终生残疾,被人们爱称为“瘸子司令”。 ⑦大机井:位于村南白马山脚下,圆形,借一古泉而定置,直径20米,深20米,四周为青石,沙灰垒砌而成。始建中,因地质属青石岩,每挖一米要有数百炮开凿,人抬、车推,运出井外,村民赵令兴在为此井配套工程中不慎被炮伤而付出了出了年轻的生命。 ⑧庙子粉皮:庙子自古以来以加工粉皮而远近闻名。相传乾隆年间庙子粉皮曾被选为贡品。庙子粉皮耐煮、光亮透明、味道香甜纯正,有250余年历史。始初,为魏氏所作,后传于百姓。从原始的手工发展到机械自动化,加工效率提高十几倍,现日产量600斤以上的有8家。 ⑨短期小学:立于1936年,称抗日小学。老师有受共产党派遣的八路军战士刘恩范担任,学生来自邻近四个村达30余名,主要揭露日寇罪恶,宣传抗日政策,唤起民众抗日。 ⑩戴帽小学:由于社会环境的需要,凡有条件的小学可在本校设立初中班,小学不出校门升初中学习,教师由本校选定任教=小学、初中为一校之家。 附录 一、烈士英名录 赵乐英 男、1920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在解放泗水的战斗中牺牲。 赵现隆男、1921年生 、1939年参加革命,在蒙阴战役中牺牲。 二、历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1946年--1956年田子本 1956年--1977年赵乐新 1977年一1983年 赵德兴 1983年一1985年赵乐奎 1985年一1995年 田洪利 1995年一 2007年 赵方生 2007年--- 2008年【空缺】 2008年---- 赵贯广 三、历任村[大队、革委]主任 1946年一1956年赵永伦 1956年一1977年赵贯成 1977年一1985年 田洪利 1985年一2001年赵德兴 2001年一 2007 赵方生(兼) 2007年------- 赵贯广 四、县团级以上干部及地市级社团负责人 高志纯 曾任山东省出版局副局长,【已离休】 赵乐坤 曾任新汶矿务局水泥厂厂长、党委书记,【已离休】 田文聚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某基地政委,【病故】 赵顺 伦 曾任新泰县公安局副局长,【病故】 田茂泉地级莱芜市第一届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田洪星 武警山东滨洲消防支队长 高登友 昌乐县委常委、副县长 五、赵伟伦打擂 赵伟伦,又名老聋,因耳患疾病而得名。青少年时,身高体阔,力大无比,为人正直,胆量过人。1935年,因生活所迫去了东北,正遇日军立擂比武,他看到日本人接连摔伤几个中国人时,义愤填膺而跃上擂台,抢先给日本人一措手不及,将其摔在擂台之上,当日本人爬起欲以还击时,他抓起两把沙土抛向日本人面部,使其双眼难睁,引起全场人的喝彩。但给他招来杀身之灾,他见势不妙,便在众人掩护下逃走。 六、庙子激战 1937年,日寇进犯颜庄、寨子、庙子一带。1939年9月,八路军四支队一大队长吴瑞林率部驻扎庙子一带保护秋收。一中队驻庙子东北葫芦山,警戒莱芜、颜庄之敌;二中队驻庙子南控制南面山头,警戒新泰方面的敌人。大队部带警卫连两个排设指挥所于庙子,各部有哨兵日夜报警。随后,八路军指挥所遭敌人掷弹攻击。吴大队长立即率警卫连及部下,组织突围,与敌人展开激战,吴队长手持双枪对准敌人,弹无虚发。战士们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从16日夜2点一直打到17日上午lO时,战士们终于打退日军的进攻。毙伤敌人60多名,缴获武器弹药一宗。我军仅5人牺牲,7人负伤,取得反偷袭战的胜利。战斗将结束之际,敌情发生变化,新泰、莱芜的敌人出动援兵,敌人向我方施催泪弹和毒气弹。吴队长被炮弹炸成重伤,在七中队(韩勤生)的增援掩护下突出重围转移。 七、东井事件 1972年春,村民在位于村东500米处一古井址,开凿大口机井,机井开口直径15米,当挖至11米深处,因底部是流沙,发生了大面积坍塌,人和机器全被埋入井中。噩耗传开,四村八乡前来支援营救,莱钢驻军沿河开来了吊车两辆,战士近百人,奋战三昼夜,终从井底挖出了遇难者赵现茂、刘顺、赵奎兴三人的尸体。事故造成三人牺牲、三人重伤。 八、业余演唱团 民国初,周开明、田中春创办20余人的“撮头子”戏队。1954年有赵兰兴、赵福兴、赵顺兴、赵全兴等自发组织起30余人的业余民间剧团。曲目有《两狼山》、《辕门斩子》、《李二嫂改嫁》等十几部。文革前后,高志善、魏少学、魏少法、赵学兴等成立20余人宣传队。曲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自编自导《奇袭奶头山》等十几部,演出传遍四邻八乡。1996年,魏少学、高登荣、赵学兴、高登泰等组织成立了10余人的民间吹奏曲乐队,走遍方圆十几里。 九、刘翟氏、赵徐氏舍生救八路 刘翟氏:【娘家是新泰北师乡狄家沟,婆家是庙子】。庙子激战后,敌人四处搜寻、逮捕、屠杀八路军伤员。刘翟氏正在家中忙碌,见一满脸带血之人夺门而入,口称“大娘,救救我,我是八路军”。刘翟氏没来得及多想,将其盖在炕上的被窝中,并擦去血迹。日军盘问是什么人,刘翟氏不慌不忙地说:“是儿子病重卧床。”躲过了日军搜查。过后,这位战士双膝跪地口称: “您就是我的亲娘。若后生无事,必将厚报”。 赵徐氏:【娘家是北楼村,婆家是庙子】。日军为抓散失的八路军,把村民赶至东场院,让家人认回亲人。赵徐氏面对敌人的刺刀,把两位八路军战士当作“大儿子、二儿子”,领回家中。 十、“科技迷”赵德兴 赵德兴,男,1945年10月出生,1964年入选庙子大队,1977年任庙子大队党支部书记,1985年任庙子村委主任,2002年退休,是著名的“科技迷”,现为享受钢城区政府津贴,农村优秀科技人才,1998年获菜芜市“科技大王”称号,2000年授予山东省“农业科技标兵”称号。办有植保站、良种推广基地,培育良种大豆、玉米、小麦等十几个品种,培育的脱毒地瓜种苗辐射十几个县、市。其事迹曾在《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菜芜曰报》多次报道。 十一、七圣堂 相传,清乾隆年间,位于村东南有一平地,地附近有一汪,日:蒜臼汪,此汪可汇集全村的雨水。某一夜间在平地上出现一个大土堆,土堆高有丈许,大如土丘,村里人对此议论纷纷,乡里乡亲也大加评说,兴隆庄的今后不知是吉是凶,如此的言传触动了村民们,于是就组织有见识、有威望的老人来共商如何处理这个土堆,以保村人之安详。经商议,请了位“南蛮子”(南方人)来占卜吉祥。‘‘南蛮子”说:这是一条土龙,这土堆是龙头,村北的大港便是龙尾,它来汪中饮水,要喝光这村里的水。若不马上惩治,兴隆庄便大祸将至。关于如何避祸,‘‘南蛮子”说:“最好是在土堆上建‘龙王庙’将它填住,可确保全村安居。”于是在此建起庙宇曰:七圣堂。 文化名人高志纯 1913年生人,1933年参加革命,历任文化干事、科长、处长, 1969.12~1972.10,任山东省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革命领导小组 组长 , 1972.10--1982.12 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副局长。 田文聚,[1912年9月一1982年10月] 又名田西聚。1912年9月生。1934年春,随父亲田子安去黑龙江鹤岗煤矿,在矿上他接受了进步人士的教育,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 “七七事变”后,他以满腔热情的爱国热情,积极组织抗战,联络进步青年,发动矿工参加抗日,仅1938年由他动员参加东北民主抗联的矿工就达60多人,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的嘉奖。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在鹤岗煤矿担任了地下党支部宣传组组长、副书记等职。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曾担任连长、指导员、副营长等职,参加了上百次抗日根据地反 “扫荡”、反 “蚕食”、反 “封锁”和敌战区拨点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中,他历任人民解放军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保卫四平以及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之初,参加了海南战役,历任团长、师参谋长,东海舰队某基地政委等职,1977年离休,享受正军级干部待遇。曾出版[战地新歌]一书。 1982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0周岁. 田烈芬【1987年1月-----】 女、汉族、山东莱芜人。1987年1月生, 2010年7月毕业于鲁东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学士学位,2011年8月考入山东省“三支一扶”,同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教师,2011年12月,她作为滨州开发区教师代表,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淄博桓台举行的第十四届年会,现任西海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师。 2011年11月,被赢牟文学网以名家风范头衔收入到【赢牟文学】名人风采栏目里. 近几年来,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莱芜日报》、《烟台日报》、《大众日报》等发表文章130多篇。其小传事迹列入《世界人物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外名人大辞典》、《中华百年杰出人物》等30多部大辞典中。 代表作: 《野 草》 《故 乡》 《我爱杨柳》 田茂泉(1962年1月一) 笔名田牛、墨牛,1962年1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理事、莱芜市第一届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田茂泉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二十多年来,把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当作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成绩斐然、荣誉满载。从1984年至今,他先后有1800多篇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国防时报]、[中国民兵]、[黄河民兵]、 [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泰安日报]、[莱芜日报]等五十多家报刊杂志上,有99件作品荣获国家、省、市新闻和文学奖。其中;报告文学[明天],获1998年济南军区[前卫报]举办的“龙年双岳杯”有奖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部长解甲第一天],获1990年[国防时报]举办的“幸福杯”家庭有奖征文一等奖,民间故事[棋山传说],获2001年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局、地税局联合举办的“税研杯”民间故事大赛一等奖;钢城区首届文化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铁城血案》,分别获2002年山东省“黄河杯”文学创作二等奖、2004年山东省青年作家优秀作品一等奖;小说集《田牛墨雨》,获2004年当代作家优秀作品一等奖。个人传略,分别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小说家大典》、《中国现代作家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优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辞海》、莱芜《十卷书 村庄》第8卷、《世界文化名人台典》、[时代楷模]等书籍。 作品有[棋山传说] 、[棋山民间故事]、[里辛古今]、[田牛墨雨]、[铁城血案]等。----------------------------------------------------------------------------------------------------- 名优特产庙子粉皮,选用莲花山脚下纯天然、无污染、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的地块,所产的优质甘薯加工而成。其产品特点:无激素、无毒素、光亮透明、耐煮、韧性强,味道香甜纯正、口感好。是百姓放心理想的绿色食品。 该产品制作独特,工艺传统古老,始初由本村魏氏所在,后传于街坊邻居。据考证,庙子粉皮,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加工历史。 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帝撰写《十全记》书时,御橱每天用庙子粉皮炖鸡,让乾隆帝用膳,以保证他大脑供血。后乾隆帝晓知炖鸡的搀货粉皮,是来源于莲花山脚下的庙子村。于是,便在文武大臣面前风趣地说:“没有庙子粉皮炖的鸡,就没有朕写的《十全记》。”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出许多庙子粉皮与乾隆帝《十全记》书的感人传说。从此,庙子粉皮这一百姓当家产品,便被推举为朝廷贡品。 庙子粉皮,货真价实,的确名不虚传。它不仅质优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据权威部门化验分析:每100克粉皮,含维生素A1.89毫克,维生素B0.2毫克,维生素C0.25毫克,维生素D0.11毫克,尼克酸.25毫克,蛋白质2.5毫克,还原糖4.95毫克,脂肪酸1.2毫克,粗纤维1.86毫克,热量201千卡。 经常食用,能充肌肤,去死皮,破宿血,软化血管,增强皮肤弹性。具有养生、开胃、健脾、补虚、益气、滋肾、壮阳、清热除湿、预防阴冷、调节平衡人体酸碱等功效。该产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大脑衰老,强体活血、润肠、通便最佳保健补品。最近,科研人员在地瓜粉皮中发现了一种去氢表雄酮的物质,它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 天宝寨游记天宝寨位于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南白马山之巅,呈东西走向。因山顶地势平坦,古人便借山势筑寨,外筑城墙,内建石头房若干,并建有炮台、信号台,以此抗击当时的土匪流氓。 天宝寨的大名,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亲见。不是没有空闲,而是心存一点念想,实在不想打破。那是怎样的一个山寨,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现在保存如何?带着诸多疑问,加上朋友们一个劲儿地撺掇,我终于动了心,想要解开这个谜底。 初春,我和庙子村的几位朋友忙里偷闲,趁午饭时分,信步爬上白马山,去探寻天宝寨遗址。 白马山,隶属于莲花山脉的一支,三面山势陡峻,悬崖绝壁高高耸立,但它的山顶却开阔平坦,海拔260米,为青石岩结构,方圆大约5平方公里,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山上植满花椒、松柏、山楂等树,山下一条玉带河环抱大半个村庄。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虽然是座不起眼的小山,可对我来说爬起来还是有点吃力。脚下的草依旧是干枯发黄,偶尔能碰上早早发绿的小草,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才到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同行的赵方合说:我给你讲个白马山的传说吧。一听白马山还有传说,我来了兴致。赵说听老人讲,白马山是由一匹东海神龙幻化而来。白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脚下村子里姓朱的居多,因为谐音“猪吃糠”,所以朱姓人靠着亢山,日子过得还算充裕。据说亢山下有匹白龙马,只有到了年底最后一天,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龙马才偷偷出来下山喝水,马头伸到河边,马尾却还在山上。此时,山上云雾缭绕,青烟袅袅,方圆几里香气扑鼻。 至今还能在白马山的东面找到云雾生起的地方——云窝。据说云窝直通东海,深不见底,有人曾丢一块石头下去,却听不到一丝声音。每逢年底,小白龙就从东海腾云驾雾而来,出现时先是云雾源源不断从云窝里冒出,香气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笼罩在朵朵祥云之中。可惜的是,云窝现在已经让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灵气。 “南蛮子”(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想来擒住白龙马。这年年底,“南蛮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龙马出现。周围村民听说后,自发组织起来要保护白龙马。大家商议等夜深白龙马出现时,一起放鞭炮,用声响来通知白龙马。果然,深夜子时,白龙马按时出现,只见它正要伸头喝水时,“南蛮子”缚住了马的脖子。此时,鞭炮声、呐喊声骤然响起,惊激了白龙马,它回头想要腾空,可绳索紧紧套住了它,使它无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乱踢,一下将“南蛮子”踢下了山。此时,白龙马全身白毛都竖了起来,可依旧挣脱不掉缰绳。随着黎明的到来,白龙马的毛开始往下掉,不一会儿就落满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龙鳞,就象下了霜一般。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白龙马最后幻化成了一座山,后人叫它白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双山子。 听着这动人的故事,我越发对天宝寨产生了好奇。也许正是这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为天宝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抓住山上的松树,歇歇脚,一口气冲上了峰顶。立于天宝寨绝顶,长风扑面,烟波浩渺,群山环绕,松涛阵阵,此情此景,何其壮哉! 回望山下的庙子村,集中居住区和庙子粉皮基地尽收眼底,亮丽的玉带河蜿蜒而来,把村庄与白马山隔断,绕至村东,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去,宛如一条绿色玉带环抱大半个村庄。远处的九龙山和葫芦山水库,相依相偎,缥缈虚幻;九龙山前的九龙家园,依山傍水,仙境一般。 同行的朋友说:脚下站着的就是天宝寨的遗址了。 是吗?我收回心神,开始把目光放在我脚下不起眼的石头上。那是怎样的一块石头?锐利的尖角早已磨得平滑,上面的斑斑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它遥远的历史。 长长的寨墙,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剩下的墙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大都在险要之处,无人敢攀了。 我默默走在残垣断壁的城墙中间。历史的无情夺不走它偷偷溜走的痕迹;脚下的利石和疯长的荒草,更湮没不了天宝寨曾有的兴衰与辉煌。 就在它埋没的身边,一位放羊的王姓老者汉讲述了那段人们早已忘记的历史,而我有幸听到,并跟着它回到了过去。 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历来是天宝寨周边村民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人民,辛勤耕作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祥乐平安的生活,宛若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然而,平静安定的生活,在近代却被战争、盗匪、饥荒等打破了。 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盗匪四起对百姓的骚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这片宁静的土地饱受了无穷的折磨与伤害,同时也磨练了人民顽强的意志和勇敢。 清朝末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加之白马山地理环境险要,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流氓地痞组成土匪帮伙,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忍无可忍的村民,逐渐聚集起来,开始奋起抗击土匪。民国十二年(1924年),为抗击土匪、“光棍”和强盗,庙子村首先自发组织成立了红旗会,会首为领,成员若干人,上有年迈的长者,下有稚嫩的娃娃。他们以红缨枪为主,兼用土枪、大刀、木棒作武器,因此称作红旗会。村民推举魏孝东为会长,联络周围村民共同抗敌。 同年,为抗击土匪,魏孝东联络高峪、纸坊两个村,计划利用冬春休闲时节,在白马山上合伙修筑营寨,以作为联防抗匪的营地。决议一出,周围村民群相呼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白马山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壮年人打石头,用木车子推,用肩扛用手抬。妇女在家摊煎饼做饭送饭,老人照看孩子。一场轰轰烈烈的修寨运动,激起了人人保家护院的雄心。我想,没有人能够扑灭这股埋藏在人民心底、自发组织起来卫护家园的熊熊火焰吧! 白马山三面陡峭,西面平缓,而峰顶却地势平坦,天宝寨坐落其间,易守难攻。天宝寨建有东西门,西门是主门,村民大都由此进寨。西门,高6.9米,宽5米,呈拱门设计,拱门顶部,一米见方青石匾上刻有“天宝寨”三个阴刻大字,右下角书有“民国十二年”字样。东西两门全部用青石、灰土筑就。山的南、北两面依地势凭险要筑就两座城墙,由东至西长约400余米,南北相距40米。南北城墙各筑有6个碉堡,内装生铁大炮,炮身长约6米,通体发黑,可发600余米。站在西门,我仿佛又回到了80多年前,冲杀声,枪炮声,就在耳边,犹如霹雳,振耳欲聋。而今,脚下只是两堆黄土,证明着这里曾有的沧桑。 天宝寨内建有石屋300余间,里面存有粮食、衣物和饮水物事,并建有畜禽场所,以防土匪抢掠。寨子中间筑两层哨楼,居哨楼,近可观周遭村庄;远可看到莲花山、葫芦山、九龙山。一有敌情,立即做好迎敌准备。守可凭险要地势,退可有深山密林。寨内平常有小分队巡逻放哨,保护山上财产。一旦发现土匪流氓来了,即可通知山下村民,家家户户锁门上山,并肩抗击土匪。土匪在山下找不到可抢的东西,便结伙上山,以图进寨内抢掠,村民便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滚木擂石与土匪作战,有力地打击了匪患的嚣张气焰。 我也曾问过老者,当时为啥叫天宝寨?三个字又是由谁所写?老者意味深长地说:至于啥人所写,已无从查考;只是听老人说起过,因此事全是南蛮所为,与原居民无涉,也算是祖上积德,故天舍一宝,白龙马升天,留下金身化作白马山,仍旧保护着周边世世代代的村民。故而修筑城寨时取名“天宝寨”。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也许真是白龙马的保佑,也许更是人民的力量,或者兼而有之。自从筑起天宝寨后,混乱的生活开始走向安宁。为反抗压迫和土匪骚扰,聚集天宝寨的民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融入了天宝寨的山山水水中。而天宝寨以它独有的魅力,始终守护着它周围的人民。 如今岁月流逝,山河依旧,而石寨空有残壁断垣,游人至此,幽幽思古之余,更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而自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